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李治為什麼不殺李世民待見 太強勢沒征服感" href="/zh-my/gossip/zYDGqBuXxQ.html">武則天

李治畢竟不是李世民,對武則天,他做不到狠下殺手。其實早在唐太宗在世時,星象大師李淳風就曾向李世民透露過“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的批命,因而那個時候,李世民就有誅殺武則天的念頭。

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李治與武則天劇照

據説太宗臨終前,將李治叫到身邊,也曾有過類似的囑咐,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性格懦弱敦厚的李治早與武則天暗通款曲,怎麼可能狠得下心殺害那個令他迷戀至深的武媚?

太宗駕崩後,李治一登基便忙得不可開交。於國,他要打理好父親留下的盛世王朝,高舉太宗皇帝勤政愛民的偉大旗幟,將大唐建設成一個威儀四海的強盛帝國;於家,他要處理好朝堂之上錯綜複雜的宗親關係,以及後宮女人間的勾心鬥角,爭風吃醋。作為一國之君,李治承受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巨大壓力,而這個階段,能懂他並適時給予心靈撫慰的只有感業寺內的武則天。

在王皇后與蕭淑妃日益激烈的鬥爭形勢下,他終於如願以償地接她回來了,從此,武則天成了李治生活上的親密伴侶,朝政上的鐵腕搭檔,在此後的二十年裏,他二人並肩作戰,將李唐江山的盛世輝煌推上了一個新的巔峯。

唐高宗執政後期,因長期操勞國事而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一度發展至目不能視,需要長期呆在宮中靜養的地步。而此時,武后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所以高宗意圖廢后是確有發生過的事。至於他為什麼不殺武后,私以為,一方面是於心不忍,另一方面也是力不從心的緣故吧。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後宮佳麗眾多,然而他卻偏偏對先帝的才人,年長自己四歲的武則天情有獨鍾,這是什麼原因呢?

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武則天與李治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猜測是因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所身處的是慈父嚴母的生活環境。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會對自己的兒子高標準嚴要求,因而深感父愛缺失的李治勢必要在母親長孫皇后身上尋求更多的母愛,以彌補自己內心的缺憾。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治就將這種戀母情結轉移到太宗身邊最親近的宮人武媚身上,因而高宗對武則天的感情並不僅僅是單純的男女之情,民間廣為流傳的高宗愛慕武則天美貌,而不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立自己父親的女人為後的説法,實際上是有失偏頗的。

唐高宗即位初期,王皇后與蕭淑妃為爭奪帝王愛幸及立儲之事明爭暗鬥,令高宗不勝其煩,而正在這時,他在感業寺中偶然邂逅了曾經兩情相悦的武則天,立刻被武則天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所吸引。

武則天不僅在精神上給予高宗極大的撫慰,而且心機深沉,極具人格魅力與政治手腕。得王皇后相助回宮後,她一邊籠絡宮中人心,迅速掃平了後宮妨礙她獨攬大權的障礙,一邊又積極輔佐高宗展開了與前朝老臣們的政治鬥爭,逐漸將朝中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為代表的凌駕於王權之上的外戚勢力清除乾淨,幫助李治擺脱朝臣的鉗制,延續了貞觀之治的繁榮。

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説,李治對武則天的寵愛,還在於其在朝政方面對武氏的倚重,她為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李治是好皇帝嗎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開國之後繼承大統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光芒掩蓋下,李治的歷史功績常被後人淡化,多數人評價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經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劇照

其實,做一個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麼容易,想來唐玄宗李隆基從先輩手中接過錦繡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釀成了足以顛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亂。

遙想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龍馭殯天,時年二十二歲的高宗李治一下子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副重擔,這時,他的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當一個好皇帝,他風雨無阻天天堅持上朝,周旋於先帝欽點的顧命大臣長孫無忌等人之間,下了朝還要馬不停蹄走訪民間,體察民意,本着一顆愛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處理國家大事,這種種跡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無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愛民,這也就是為何唐高宗執政時期唐朝疆域最為廣大,政治最為清明,物產最為豐盛,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執政前期,與武則天共同掌管軍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也從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勢力對朝政的干擾,使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進入了一個鼎盛的時期。然而後期出現的帝后爭鋒的現象,則是高宗面對日漸強勢的武則天,感到難以制衡,索性讓權於武后的結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擁有殺伐決斷的勇氣,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績來説,他依然稱得上是個稱職的天子。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於貞觀二十三年繼承大統,是為唐朝建國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歲成為一國之君,五十六歲壽終正寢,總共在位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間,他先後經歷了改立皇后、處死公主、驅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勵精圖治,終與天后武則天一同開創了盛世大唐的後貞觀時代。

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劇照

李治與武則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鐵腕搭檔與對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遺老大臣長期把持朝政,後宮有王皇后與蕭淑妃兩股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一時間竟沒人把這位初登大寶的天子放在眼裏。

若沒有武后的輔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淪為傀儡,斷不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後宮,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對武則天自然恩寵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後期,武后專權,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李治遂起了廢后之念。還得説武則天技高一籌,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劃下,李治的廢后計劃徹底破產,至此之後,他對獨攬大權的武則天再也無能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飽受精神與病痛的雙重摺磨後,終於告別了人世。

武則天從此再無制約,更加肆無忌憚,遂廢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趕出長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個胸無大志之人,面對暴戾強悍的母親自然不敢有多意見,竟然主動提出禪讓王位,請母后登基為帝。武則天欣然接受,於是,時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榮登大寶,燦爛輝煌的大周時代正式到來。

李治年號

在唐高宗李治繼位前,大唐皇帝的年號幾乎沒有變動過,例如唐太宗在世時,一直使用“貞觀”為年號,直至太宗殯天。而高宗執政期間,曾先後使用過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十四個年號,如此高頻率地改換年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劇照

關於唐高宗頻繁變更年號的原因,歷史上眾説紛紜,總結起來有兩種,一種是“國事紀念論”,即每逢國家有大事發生,就要改換年號,像廢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響大唐國運的事件,高宗認為必慎重對待,遂改國號以作紀念。

這個説法能從史書工筆之上發現跡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見”,便改國號為麟德,又好比“以陳州言鳳凰見於宛丘”,於是又改國號為儀鳳,由此可見,將變更國號視為一種大事記,亦未嘗不可。

至於另一種説法則意義更為深遠。高宗執政之初還不曾頻繁變更國號,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無疑是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眾所周知,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打破常規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後,使高宗頻繁更換年號,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稱帝,又不斷地變化自己的年號,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則天通過變更年號,體現自己與李治並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並以這種形式讓天下百姓先入為主地習慣“改變”,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這都是為其將來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為帝所做的準備。聯想到武則天稱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的施政舉措,頓覺前期的年號變更不過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遠比常人所想的更為廣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99 字。

轉載請註明: 李治為什麼不殺權傾朝野的武則天 李治為什麼喜歡武則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