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陶淵明身世之謎揭秘 陶淵明後代

由 無英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淵明身世

陶淵明身世本來是個謎,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學者凌誠沛等人將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論證,解開了這個謎團。自此,陶淵明的身世之謎大白於天下。

陶淵明身世圖片

陶淵明(前365年—前427年),東晉傑出的詩人,中國歷史上文學上首位田園詩派的創始者。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氣節,世人稱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潯陽紫桑人,位於今江西省九江。陶氏一族在是個官位顯赫的大族,自陶淵明父親去世後,家族就開始衰落。根據凌誠沛的查證,陶淵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淵明當時二十九歲,他帶着妻子和兒子離開南山的陶家坪,搬遷到潯陽去居住,在潯陽一住就是二十四年。後來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後,陶淵明在潯陽續絃,再次娶妻翟氏。翟氏賢惠有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深得陶淵明的喜愛。翟氏還為陶淵明生下了一個小兒子。

前416年,,陶淵明五十二歲。可能因為上了年紀,陶淵明的思鄉情結越加濃厚,他又帶着妻子翟氏和五個兒子從潯陽搬回到宜豐縣,繼續居住在南山的舊居陶家坪。在故里平靜悠閒的生活了十一年後(前427年),陶淵明在星子慄裏去世,死後安葬在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位於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身世自考證後就有了詳細完整的敍寫,可供世人更加的瞭解陶淵明。

陶淵明後代

陶淵明的後代有一部分現居住在南京祿口機場附近的祿口鎮昝(zuǒ)巷,一部分留在江寧祿口昝巷及江寧區陶吳鎮。現生活在南京的中國古琴協會常理事陶藝也是陶淵明的後代,他們是在南宋年間遷移到南京來的。

陶淵明像

據《陶家族譜》記載,居住在江寧祿口昝巷的陶淵明後代,因子嗣繁衍旺盛被分為東西兩支,每支各有自己族系的輩分。而居住在南京的陶淵明後代,是在南宋年間為了躲避戰亂從江寧祿口遷移出來的,發展到現在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遷移到南京的陶氏一族,在南京以發展棉業為生,生意做得非常紅火。陶藝的的曾祖母出自當時的名門家族,為他們在南京發展及創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南京城南華露崗是陶淵明後代生活的地方,那裏保留了很多他們生活的足跡。

為了尋找補全陶淵明家族族譜《陶氏族譜》,陶藝多次走訪老家江寧祿口。黃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了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宗親陶金象那找到了《陶氏族譜》。這本家譜是在清代時重新修訂過的,雖然只剩幾張殘卷,但細細看來也可知陶藝這支陶氏後代遷移的大略詳情。他們先遷移到江西,再到安徽,輾轉了幾處地方之後,才真正的在南京江寧縣居住下來。

殘卷之中除了記載陶氏後代的分散情況,還記載着《淵明公誄言》、《祠堂碑記》及《重修河定橋記》等內容。

陶淵明是什麼派詩人

陶淵明是田園派詩人,是我國文學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嚮往追求隱居的田園生活,任職期間著作了許多發表心聲、想過安逸生活的詩詞,辭官歸家後更是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歌。今有《陶淵明集》。

田園派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留世的作品一共有125首詩歌,散文辭賦12篇,全部編入《陶淵明集》中。《陶淵明集》一共有七卷,第一卷是四言詩:《停雲》、《榮木》、《勸農》等;以此類推,卷二是五言詩:《形影神(並序)》、《歸園田居五首》、《於王撫軍座送客》等;卷三五首詩:《還舊居》、《止酒》、《有會而作》;卷四五言詩:《擬古九首》、《擬輓歌辭三首》;卷五賦辭:《閒情賦》、《歸去來兮辭》;卷六記傳贊述:《桃花源記》、《扇上畫贊》及卷七疏祭文:《自祭文》、《祭程氏妹文》。

作品類型分為四大類: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和散文辭賦。其中田園詩是主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多,成就也是最高,對後世影響深遠。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創始人。他以質樸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打破了南北朝時期駢文獨霸文學的格局,開闢了新的文學格局。田園詩中對田園風光的描寫隨處可見,大量的田園詩歌也表明了陶淵明純潔質樸的品德節操;表現了陶淵明對舒適安逸的田園隱居生活的嚮往及熾愛;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憧憬。


 

陶淵明勸學

陶淵明在隱居田園生活時,臨村的一位少年跑來向他請教學習的方法。陶淵明聽後哈哈大笑,向少年舉了兩個事例告誡他世間上並沒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陶淵明的一番話令少年幡然醒悟,欣然歸去。

陶淵明勸學

少年敬佩陶淵明博學多才,便去拜訪:“您的學識這麼淵博,可是在年少讀書時運用了什麼技巧和方法?能否告知我,讓我現在也和您一樣的博學。”陶淵明聽了,莞爾一笑:“世間上那有什麼學習的妙法,這是無稽之談。學習本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淵博的只是也不是一日積成的。”説着,陶淵明把少年帶到了農田邊,指着農田裏的禾苗説:“你仔細看一會兒,看看這些莊稼是不是在長高?”少年否認。陶淵明因勢利導:“你眼前看到的這些莊稼沒有在長高,可是,它們是時時刻刻都在生長的,只是我們無法看到而已。就像學習也一樣,我們每天學習,知識就每天積累,積少成多就自然博學多才了”

接着,又指向河邊的大磨石問少年:“你看那塊石頭,為什麼有一塊地方凹進去了?”少年回答:“是被磨損的。”“那你見過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凹面的嗎?”“沒見過。”陶淵明含有深意一笑:“石磨上的凹面是農夫日積月累的在上面磨刀導致的,就像滴水穿石的道理一樣。反之,如果農夫沒有天天磨刀,石磨不會有凹面,那麼他們的刀會變鈍”。少年聽了陶淵明的一席話,茅塞頓開,似有所悟的拜謝而歸。

少年離開後,陶淵明欣然起筆:“勤學如春……日有所虧。”學習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沒有任何速成的辦法及途徑。唯有勤奮與持之以恆才是最佳的辦法。

陶淵明怎麼死的

陶淵明是在飢餓病痛中去世的。晚年生活貧困,夏季捱餓,冬季受冷,年邁的身體經受不住這等折磨,被疾病纏身。病重之際還為自己寫下《擬輓歌辭》,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不久就病死了。

陶淵明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迴歸田園生活。回到了家鄉,陶淵明與妻子翟氏一直過着自耕自給的安適生活。剛回到家鄉是,兩人生活還算富餘,悠然自在,還在屋子旁種了大片大片的菊花。陶淵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賞着菊花的綻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寫照。

好景不長,陶淵明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失火事件,家裏被燒得一塌糊塗。陶淵明只好拖家帶口遷移到慄裏。因原先的家產都被燒盡了,陶淵明在慄裏生活得十分困難,只能靠種田勉強度日。遇到豐收季節還好,一家人可以吃飽喝足;遇到水旱災害,收入減半甚至顆粒無收,這一年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陶淵明淪落到如此境地,好友勸他重返仕途,陶淵明寧死不肯。隨着年紀的增長,陶淵明無力耕種,生活愈加的困難。有些朋友看他可憐,就送錢救濟他。家裏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他也會上門去借錢。這樣貧困的日子讓他飢寒交迫,疾病纏身,幾度躺在牀上起不了身。不久,就染上了重病。

427年,陶淵明病死在家中。死後安葬在陶家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