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故居
納蘭性德,字容若,生於康熙年間,是滿洲正黃旗人,是“滿清第一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納蘭容若故居就是現在的宋慶齡故居,也是以前的醇親王府,納蘭容若在這裏度過了自己的短暫的人生,納蘭容若是以三等侍衞的入仕的,後來官職一升再升,很快到達了一等侍衞,堪稱仕途一帆風順。
納蘭容若故居淥水亭
但是這樣一個帶刀侍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卻是一個多愁善感,喜歡舞文弄墨的人,所交往的都是一些仕途不如意的漢族文人,像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容若經常與朋友在南樓吟詩作賦,今天的南樓依然挺拔,額匾上“南樓”二字是醇親王載灃的弟弟載洵所題,“南樓”二字可能已經與納蘭容若那時有了不同,但是整座建築卻仍然散發着幾百年前的氣息。
箑(sha)亭是醇親王府花園原有的建築,不知道在納蘭容若生活期間是否已經有了這座造型別致的亭子,亭匾額上的“箑亭”是醇親王奕譞(光緒皇帝的父親)所題,這座亭子看起來就像是一把打開的扇子。
在這座納蘭容若故居里至今還有一棵當年納蘭容若種下的合歡樹,現在依然是枝繁葉茂,當年的主人早已經駕鶴西去,合歡樹有知看盡了百年滄桑是否也像自己的主人一樣擁有一顆柔軟的心呢?
淥水亭是納蘭容若與朋友們的經常聚會的地方,納蘭容若有一首詩就叫《淥水亭》,“野色湖光兩不分,碧雲萬頃變黃雲。分明一幅江村畫,着個閒亭掛西曛。”想象當年翩翩佳公子的意氣風發,無奈是隻留下淥水亭,而不見了當年人影。
納蘭性德怎麼死的
納蘭性德是詩詞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素有“滿清第一才子”之稱。或許天妒英才吧,納蘭性德年僅30歲就已離開人世,留給世人無限的悲傷與嘆惋。説到這兒不禁有人好奇,納蘭性德怎麼死的呢?如果要探討“納蘭性德怎麼死的”這一話題,需要從納蘭性德的經歷和性格開始説起。
納蘭性德劇照
首先歷史提及,納蘭性德因病去世。那納蘭性德得了什麼病呢?有人説,納蘭性德死於寒疾,有人説納蘭性德鬱鬱而終。其實,這兩種説法都有很高的信服力。在中醫裏面,寒疾是指因為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疾病,經常便隨畏寒、頭痛、身通等症狀。也有書籍記載,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患有嚴重的寒疾,最終因病去世。那麼,納蘭性德又何來鬱鬱而終這一説法呢?
納蘭性德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納蘭明珠將希望寄託於納蘭性德身上,但是納蘭性德根本不喜歡朝廷鬥爭,他早已看清楚朝廷官員之間的暗流湧動。納蘭性德不想成為政治鬥爭的產物,但是沒法忤逆父親的意思,於是走進了朝廷擔任一等侍衞一職。納蘭性德在官場中活的非常壓抑,他把淡泊名利的志向都寄託在詩詞和山水之間。
公元1674年,時年20歲的納蘭性德娶了盧氏為妻,而盧氏也成為納蘭性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三年後,盧氏因難產去世,這無疑給了納蘭性德致命一擊。後來,納蘭性德鬱鬱寡歡,整日沉迷於哀傷詞曲中。加上,納蘭性德選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內心愁苦,讓他的身心更加疲憊不堪。公元1685年,年僅30歲的納蘭性德離開了人世。
納蘭容若納蘭性德
我們平時翻看古典詩集的時候,會看到一篇十分有名的詩詞,叫做《納蘭詞》,而在不同的書中,對它的作者是有異議的,有些人認為它是納蘭性德所寫,也有些書中標註的作者為納蘭容若,那麼是書中打版出現的錯誤,還是什麼其他原因呢?請來看看下面研究人員對這兩者的説明。
納蘭容若劇照
納蘭容若與納蘭性德本就是同一個人,納蘭性德的字為容若,所以後代世人對他的稱呼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納蘭性德,也就是容若,他是清朝有名的詩詞大家,對於詞有着很深刻的理解,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如今的時代,他的詞都被很多人誦讀。
關於納蘭容若與納蘭性德的稱呼,一般大家都是以順口為好。因為他出身顯貴,算的上是當時京城裏有名的公子哥,容若不僅是文學方面有十分深的研究,就連騎馬、射箭也是很擅長的,曾經還陪同當朝皇帝康熙一同討伐打仗。在家裏或是好友面前,一般都是稱他為容若的,只有在民間,或是以一個後世者的身份去提起他,才説説他的大名——納蘭性德。
無論是稱他為納蘭性德,還是納蘭容若,他本身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他依舊是那個賦有才情的詞人。聽到他的詞,閉上雙眼,腦海中就不自覺的形成一幅畫面,一位高挑的白衣男子,站在峭壁邊吟誦着如此佳作,風聲吹着衣裳發出沙沙的聲響,這場景,想想就令人陶醉。
鷓鴣天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偉大的一位文學家,一生作品無數,享有清朝有名才子的盛名。他一生志向並非在於仕途,尤其在他經歷過仕途的黑暗之後,早已心生歸隱之意,但奈何人在江湖,豈能隨心所欲,受家族拖累,他一生只能跟隨着皇帝的腳步東奔西走,四處為家,漂泊的生活令他開始感到厭倦,為此他寫下了《鷓鴣天》以抒發感情。下面咱們就《鷓鴣天》的具體詩作來詳細解析。
鷓鴣天 離恨
《鷓鴣天》既然是一首詞,也是分為上下闕的。上闕由四句組成,下闕同樣也是由四句組成,整首詞共有八句話。
上闕中的四句逐字進行一一解析,第一句雖然沒有主語,但從身形和動作上可以看出是一位少婦,她背對着心愛之人,亭亭玉立做出嬌羞之態,手裏拿着花瓣,一點點的揉捏着,在花瓣捏碎在自己的手心裏,任飄落的花朵打落在自己的肩旁上,顯出少婦的躊躇之心情。為何躊躇,是因為她有滿腔的愁怨想與自己的相公訴説,卻奈何丈夫遠行不得傾訴,等到相公回來的那一日,她的愁怨早已消失無蹤。
下闕緊接上述借事抒情,雲朵淡雅嫺靜,水兒悠然自流,一聲聲橫笛之聲漸漸傳來,裏面透露了多少哀愁。心裏想着何時才能與自己的相公團聚,一同泛舟湖上,但這只是奢想,少婦只能一人望着斷崖下的那一片孤舟。
這首詞深深抒發了納蘭性德的離愁之恨,也表現出他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希望迴歸平淡的生活。
納蘭性德父親
納蘭性德,我國清朝的著名文學家,留下了千古名作以供後世學習。如果你覺得納蘭性德已經很有名了,那麼納蘭性德父親的知名度可謂是十倍、百倍於他,那麼納蘭性德的父親究竟是誰?他性格如何?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父親,全名為納蘭明珠,是我國清朝康熙年間的著名謀臣、權臣。他的一生曾登上了至高頂峯,又從最高峯跌落谷底。起起伏伏,榮耀時眾星捧月,衰敗時門可羅雀,我便是一個官場現實。納蘭性德的父親,是清朝正黃旗,少時的明珠並不出名,甚至可以説是濟濟無名,直到後期在三藩議政時,提出的見解十分符合康熙爺的想法,這才被逐漸重用起來,他的出名可以説是大器晚成,他在政事上的成就相當之高,被後世之人成為康熙爺的左膀右臂之一,另外一名自然是索額圖。
納蘭明珠,初入官場之時,性格正直不阿,對待所有人均能做到一視同仁,能夠堅持自己的觀念,堅持對國家有利的思想,他的這一作風其實是深深影響到了納蘭性德的,納蘭比起明珠,更加在意自由,不願意受過多約束,所以明珠的成就在議政,性德的成就在創作。朝廷就像是個大染缸,並非總能夠隨心所欲,你不走,政局也會推動着你朝前走的,於是納蘭明珠也開始參與黨派之爭,雖名為為國分憂,但實則包藏私心,最後被康熙給罷黜,永不錄用。
納蘭容若圖片
相信很多人都佩服納蘭容若的一生,佩服他的豪爽灑脱,仰慕他的才華,但是,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納蘭容若是什麼形象呢?我們可以在網上搜到納蘭容若的圖片,可是,在那個根本就沒有相機的年代,畫像真的就能準確記錄人們的長相嗎?答案是否定的,下面就來一起了解下,現代人眼中的納蘭容若圖片。
納蘭容若畫像
通過現存的各種資料中的介紹,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起風時,山頂上站有一人,身材高大,樣貌姣好,眉眼之中帶有淡淡的憂傷,對任何事都比較淡然,這種神情,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可能擁有這種眼神。
讀過他的詞的人會了解,納蘭容若可以説是愛情詩的創始人,在他的詞中,總能在流露出淡淡的傷感,直敲我們的內心。在納蘭容若的詩詞中,總有一首描述跟我們的感情相像,讓我們讀完會獲益不少。在他的創作中,我們會找到那個當初愛的不顧任何的自己。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納蘭容若經歷了很多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所以,在一些人的腦海中,納蘭容若的圖片就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拿着枴杖站在自家門口,遙望天邊。其實並不是這樣。不知是盧氏對他的思念,還是老天嫉妒納蘭容若的才氣,他早早的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去跟自己的愛妻會面。
這就是絕大多數人眼中的納蘭容若,讓人羨慕的愛情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