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當官失敗原因
眾所周知,李白的政治生涯是比較慘淡的,所以歷史上留名的是那個詩人李白,而不是某某官員李白。然而縱觀李白的一生,會發現他幾乎很少讚揚自己的詩才,反而對於自己經世濟民的能力大加吹噓,可以説他的詩歌和他的政治是分不開的,他寫詩的目的也有一部分在於從政,那麼李白為什麼當官還這麼失敗呢?
李白當官失敗惆悵坎坷
李白當官失敗要從幾個角度來分析,首先從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當時的時候雖然不説是世道混亂,但是已經到了盛極而衰的程度,因為前代人大肆加強官僚階級的實力,但是的朝政幾乎都把持在皇室宗親、官僚貴族的手中,而李白這麼一個不願落於人後的狂才,偏偏出身低微,自然很難出人頭地。
其次從李白自身的角度來看,他出身實在不好,在史書中他的身世都不太明朗,當時他自己説的也含含糊糊,可見李白的出身其實是很卑微的。而且他的政治才能也很值得懷疑,雖然他自己聲稱很有才,但是一個會寫詩的人不代表他就能治理好國家啊,試想他在唐玄宗宮中擔任翰林學士兩年,難道都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政治才能嗎?到底是因為小人的讒言陷害,還是李白的政治才能真的有限很難得治,不過從他進京之後的表現來看,確實和他所説的自比諸葛相去甚遠。
再來從性格上來看李白實在是太傲了,也太狂了,不只是讓高士奇脱鞋,看不起那些個宦官皇親,甚至就連唐玄宗都不怎麼被放在眼裏,這在古代封建王朝是大忌,就算真有驚天動地的才能皇帝也不會用你,畢竟封建統治者要的是一羣奴才,而不是一個狂人。
李白做官
在古代,幾乎所有的讀書人最大的夢想就是匡扶社稷,凡是讀書人都有着想要做官,想要從政治理天下的本能,李白也不例外,但是李白是不幸的,他的仕途是坎坷的,一直沒有得到過重用,也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
李白仕途不順
李白一生只做過幾年的官,最高也不過是翰林學士,而且還是一個“面子工程”,根本不參與朝政,只是唐玄宗在需要的時候出來作詩,歌功頌德的。所以説李白這個官當得根本不如意,換一個懶散沒志向的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職位很好,畢竟不用幹正事,還能經常吃喝玩樂,但是對於李白這麼一個有着遠大的政治理想的人來説,這樣的官做了還不如不做,於是沒幾年他就辭官不做了。
眾所周知,李白沒有參加過科舉,是通過“旁門左道”來當官的,大部分人覺得李白這是不屑於科舉,也有人覺得這是李白自知自己很難通過科舉,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他不能參加科舉。科舉制度雖然比起之前的不少制度優越了很多,但是還是有着種種的限制,參加科舉的人身世要清白,不能犯過罪,而且祖上要明確,也不能有罪犯,其次工商階級是不能參與科舉的,而李白的家室直到現在都沒有個定論,就連他自己都含糊不清閃爍其詞,而且他的父親應該是個商人,所以李白其實是沒有資格參與科舉的,因此李白只好另闢蹊徑,希望通過自己的才學打動達官顯貴來得到上頭的賞識,但是因為性格的緣故,最後李白也只是做了兩三年的翰林學士就結束了官場生涯。
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
李白的一生創作了無數精彩的詩歌,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在他的詩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而這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更是被無數後來人奉為經典。
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
這首詩是一手送別詩,李白一生好喝酒,好交友,寫過不少經典的送別詩,比如《贈汪倫》等,而這首詩相比起純粹的送別詩來説又增添了一點別樣的味道。一般來説詩歌之中一句都是比較短的,但是李白就是李白,連着十一個字的長句,以一種浩浩蕩蕩的氣勢,將讀者帶到了李白的身邊。離我而去的昨天已經是無法挽留了,擾亂我內心的今天多麼的煩惱啊,這種煩惱並不是從今日開始的,是李白一直以來悲慘的政治遭遇的概括,是李白人生的一個縮影。
之後李白沒有沉浸在悲哀之中,馬上就展現了自己的豪情“萬里清秋”“逸興遄飛”,雖然一直以來都感受官場的黑暗,但是李白畢竟是李白,很快就回過神來,展現了一幅“長風萬里送秋雁”的景象,不禁讓人精神抖擻,為之一振。一羣人聚在一起餞別,自然不可能乾巴巴的坐着,肯定要喝酒,於是高談闊論,酣飲高樓上。李白的酒興是出了名的,喝多了以後就幻想着上到青天之上將明月給摘下來。但是精神是自由的,肉體卻是被束縛着的,於是心中的悲苦湧了上來,“抽刀斷水”的比喻是非常奇特也是非常新穎的,樓前就是長流的溪水,這綿綿不絕的溪水怎麼會被人用刀斬斷呢?心中的愁苦又怎麼是喝酒能解決的呢?“抽刀斷水”的細節表現了李白想要脱離痛苦現實的心。
最後李白在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黑暗的現實之間達成了一種妥協,“窮則獨善其身”,既然做不到兼濟天下,那我還不如“散發扁舟”,漫遊於將江海之上。
俠客行 李白
唐代的李白不僅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更是一個志在四方的俠士。根據史料的記載,李白年幼時期便十分的聰慧,五歲時便會背誦六甲。但在他慢慢長大成人時,李白卻對劍術情有獨鍾,一直想要成為一名俠客。為了實現這個心願,李白在其二十四歲那年,拜別父母,仗劍遠遊。
《俠客行》
《俠客行》便是李白所寫的一首歌頌古代俠客的五言詩。全詩共一百二十個字,在當時看來篇幅也不算很長。《俠客行》的前四句描寫了唐代俠客們所穿的服飾,所用的兵器以及他們的坐騎等。李白用寥寥幾個字就刻畫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唐代俠士的形象,可見李白在文學上的造詣極高。接下去就是引用了古時候一些有名的俠士事蹟,用來進一步歌頌俠士的風采與仗義,描繪出俠士高大而光輝的形象。同時,詩人也婉轉的表達了自己心中遠大的抱負以及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心願。詩歌的最後幾句表達了即使俠客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俠客仗義的精神以及無人能及的風骨,俠客單憑這兩樣也能流芳百世。
《俠客行》這首詩大約是李白在公元744年即天寶三年所寫的,當時唐代遊俠之風盛行,人人都有一顆想要成為俠士的心,連大詩人李白也不例外。李白從小便愛好劍術,可以説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才。當時李白應該剛剛被放逐出京城,遠離了政治中心,但李白卻毫不氣餒,認為自己最終還是會有所作為的。
月下獨酌 李白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仕途一直不怎麼順遂,公元744年即天寶三年,本來身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詆譭,最終遠離了政治中心。官場失意的李白很是憂愁,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於是他就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月下獨酌》這首詩歌。
月下獨酌的李白
其實《月下獨酌》是組詩,一共有四首,但大多數人都只知道流傳最廣的第一首。這組詩中的第一首是因為當時詩人李白受到了排擠,失去了官職,心中寂寞憂愁,於是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詩。詩人將寂寞的景物放大處理,進一步烘托自己孤寂無奈的心情,同時更是表達出了詩人不跟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放蕩不羈遺世而獨立的個性。
組詩中的第二首《月下獨酌》是一首議論題材的詩歌。詩人將“愛酒”兩字貫穿全詩,從開頭就表示了沒有人能夠不愛酒,就連天地都不例外。最後,詩人得出了結論,愛酒不但是有道理的,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實,這首詩只是詩人李白借酒抒發自己的感情,排解自己遠離朝政和仕途不順的苦悶心情。
而組詩中的第三首與第四首寫的則是寫詩人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最後只能借酒消愁。詩人將飲酒時的歡悦與自己官場失意做了一個比較,表現出詩人曠達樂觀的個性。但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詩人隱藏在詩中的苦悶和憂愁。
從《月下獨酌》這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李白在失意時只能一醉解千愁,用酒來排解自己心中苦悶,但也能在這組詩中看到詩人樂觀向上,毫不氣餒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