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是怎樣的一個人
顧炎武是我國明代時期,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享有極高聲譽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而顧炎武流傳於後世的精神財富也是十分豐厚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從顧炎武的嘴裏説出來的,表達了無比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説到顧炎武是怎樣的一個人,愛國這一個標籤是無論如何都撕不掉的。
顧炎武畫像
顧炎武生於1613年,祖籍是江蘇省崑山市,本名並不是叫顧炎武,而是名絳,字忠清。待到後來,顧炎武十分的崇敬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改名為炎武,字改為寧人,號亭林先生,並且還自我署名為蔣山傭。從改名字這一件事,也可以充分的看出顧炎武的愛國情懷。
顧炎武少年時期,十分的愛好學習,並且很有天賦,對於一些經世致用的學識十分的着迷。當清軍侵犯了他的家鄉崑山市時,顧炎武毅然決然的投筆從戎,從家抗清義軍。但是由於兵敗,最終只能流浪於江蘇省南北一帶,在1682年逝世。
在政治上,顧炎武也有很多的著作,例如《軍制論》、《形式論》等等,直至今日,仍然被許許多多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企業家封為聖經,時刻抽空學習其中的到來,以在自己的戰場上面取得勝利。在文學上,顧炎武的代表作就有《精衞》、《與友人書》、《白下》等等,對於後人的啓發也很大。
顧炎武的詩
顧炎武是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橫跨兩朝的經學家,顧炎武還研究天文儀象、河漕、典制,對郡邑掌故、兵農及經史百家都有研究,並通音韻訓詁。在清朝初期創立了新的治學方法,從而成為清代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而且顧炎武在歷史上也是一位好作樂府詩人。
顧炎武畫像
其代表作有:“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出自顧炎武的《精衞》“清切頻吹越石笳,窮愁猶駕阮生車”,出自顧炎武的《又酬傅處士次韻》;“霧靈山上雜花生,山下流泉入塞聲”;出自顧炎武的《古北口》,“東臨真定北雲中,盤薄幽並一氣通”出自顧炎武的《五台山》,“白下西風落葉侵,重來此地一登臨”出自顧炎武的《白下》,“長看白日下蕪城,又見孤雲海上生”出自顧炎武的《海上》,“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出自顧炎武的《過蘇祿東王墓》,“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出自顧炎武的《秋山》, “昔日金枝間白花,只今搖落向天涯”出自顧炎武的《賦得秋柳》等等。
據《顧亭林詩譜》統計,顧炎武一生所作賦詩428首332篇,據推斷顧炎武的詩清順治年間二十餘篇,其中可以斷定為作品的有——包括議論文6篇——“(1645年)乙酉四論”、(1646年)《廟號議》、(1646年)《廟諱御名議》,(1660年)《顧與治詩序》等等。
精衞顧炎武
精衞顧炎武的故事你聽説過嗎?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也是“三大儒”之一,顧炎武本命是叫顧忠清。因為十分仰慕文天祥的為人所以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顧炎武,他的《精衞》這首詩是十分著名的。
顧炎武畫像
《精衞》這首詩之所以受到後人反覆的研究和誦讀,是因為這首詩裏面包含了顧炎武的決心和堅持,當時顧炎武是因為讀了《山海經》中的精衞鳥的故事之後創作出來的,精衞本是炎帝的女兒,但是被大海奪去了生命,死後化為一隻精衞鳥不斷地向大海中投入石子希望能夠將這大海填平。
顧炎武讀完之後的感觸很大,覺得自己應該和精衞鳥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力,終有一天是能夠完成自己的志願,堅持不向當時清王朝低頭,反清復明的希望還是很大的,只要自己能夠像精衞鳥一樣。另外,這首詩中“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這一句足以表明顧炎武的決心和堅持。至今為止《精衞》這首詩還是很多年輕人勵志的詩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其次,顧炎武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真正做到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他花了自己大半輩子去完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個鉅作,裏面包含了很多有研究價值的學問、國家典制和天文方面的知識,是一個十分有研究價值的鉅作,也成為了中華名族文化的瑰寶。
顧炎武能夠花三十年完成這樣一個鴻篇鉅製,裏面的文字內容都是自己親自考證編寫的,這樣的精神正是驗證了自己創作的《精衞》詩詞中的意志,能夠像精衞鳥一樣堅持不懈。
顧炎武日知錄
顧炎武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學者,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等等,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巨大。《日知錄》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主要是以救世、明道為為宗旨,概括和累計了作者的全部學術、遍佈經世、警世內涵、政治思想。而後顧炎武自己把這本書比作為”採銅于山”,表現了對此書的自信,自言説道“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
顧炎武日知錄
《日知錄》的創作背景歷史主要是以十七世紀中明末清初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鉅著,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中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內容宏富,包含了吏治、財賦、典禮、經義、輿地、藝文、史學、官方八類。有條目1019條,《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的是《召殺》僅有9字,內容宏富。如“禮義廉恥,是謂四維”“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激語。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陽潘耒據其手稿整理付刻,為三十二卷本,包括經義重刊本和齋刻本。此本書是顧炎武的入室弟子對《日知錄》遺稿作刪削整理。而後學均認為此書在最具保存和反映顧炎武當時的學術思想。
同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黃汝成以潘耒整理的遂初堂本為底本,把道光以前博採諸家之長,清人註釋之大成,為《日知錄》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善、且便利的書本。
顧炎武簡介
相信我們從小就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句話是由明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學家顧炎武説出來的,並且與明朝的黃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後人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雕像
顧炎武生於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蘇州崑山人。顧炎武本名為絳,字為忠清。但是因為極為仰慕文天祥的學生王炎午的品格,從而改名為顧炎武,字為寧人,並且還自己署名為蔣傭山,而被讀書人尊稱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在年少之時就十分用功,在讀書方面,更是刻苦學習經世致用之道,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崑山受到了清軍的侵犯時,他立即投筆從戎,參加當時的抗清義軍,一同抗擊外來侵略者,保衞家園的和平。但是,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從而導致抗爭失敗,最後只能在南北一帶漫遊,且於1682年2月15日,卒於曲沃。
後人將顧炎武的遺骨運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蘇省崑山市,並且在崑山專門為顧炎武建立了墓園。在墓園當中,設有顧炎武祠堂、顧炎武墓、顧炎武起居生活區等等,為後人詳細瞭解顧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顧炎武不僅僅擁有極高的愛國情懷,深受後人的崇敬與愛戴。而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樣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軍制論》、《形式論》等等,‘對後世管理政府與企業都有很高的借鑑價值。
顧炎武全集
顧炎武是明末清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史地學家、經學家、音韻學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黃宗羲並稱為“三大儒”,還對於國家典制、天文儀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韻訓詁之學,兵農及經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為當時的清初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從而成為清代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記錄了明朝時期走向滅亡和清朝時期漸漸走向富強的過程。
顧炎武畫像
《顧炎武全集》是2012年2月14日第一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總共7300頁,此書收錄了顧炎武現存可證實的全部著述。樣樣精選顧炎武的底本,其中就有《天下郡國利病書》重要代表著作,但整理難度比較大,所以列為次要整理。
《顧炎武全集》主要包括九種經部,五部子部,十七部史部,集部三種等共三十四種,約1200萬字。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重新排版、校勘、標點,而且還以繁體排印出版,本書以歷史、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反映來了顧炎武的學術思想及成就,涉及廣泛的歷史、社會、文化內容。
復旦大學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認識,浙江大學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評價全書解決了“漢學與宋學之爭”、“顧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學”、“顧氏學説對後世的影響”學術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