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班田制的歷史背景 推行班田制的影響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推行班田制的背景

日本在公元646年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化改新,在諸多改革措施中,班田制佔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那麼推行班田制的背景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日本大化改新中推行班田制的背景。

日本孝德天皇畫像

説到推行班田制,我們首先必須瞭解,班田制是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是當時日本根本的土地制度,也就是所謂的班田收授法。推行班田制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當時的日本社會是一個奴隸制貴族統治的社會,貴族地主對土地的兼併非常嚴重,因此奴隸主統治下的部民製成為了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大因素。貴族佔據的大量土地,人們生活苦不堪言,因此社會矛盾也是非常嚴重的,主要表現在平民和地主的矛盾,維新派和貴族間的矛盾。因為存在這些嚴重的階級矛盾,所以國家的大環境是極其不穩定的。

其次,國內政局動盪,政權更替頻繁,為了爭奪國家政權和自身階級的利益,頻發出現相互征伐的局面。六月維新派中的中大兄皇子和大臣鐮足一起發動了宮廷政變,中大兄皇子殺死了蘇我入鹿,並且組織軍隊防止反撲,這次維新派勢力取得了很大優勢,完全消滅了舊貴族蘇我氏的勢力,之後擁立孝德天皇登基,仿照中國建立年號“大化”,公元645年為大化元年。645年孝德天皇頒佈詔書宣佈改革,646年正式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班田制正是大化改新中頒佈的。以上就是推行班田制的背景。

班田制的內容

在古代社會,土地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生產資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會實行很多土地政策,以確保人們能安居樂業,也穩固了自己的統治根基。當然在日本歷史上也不例外,班田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那麼班田制的具體內容都有哪些呢?

孝德天皇畫像

説到班田制,先來了解一下它推行的背景,646年正月,日本孝德天皇宣佈了大化改新詔書,正式宣佈實行“班田收授法”,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説的班田制。班田制是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它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它的具體內容如下:

班田制實行班田收授,首先要編定全國範圍內的户籍,根據户籍推行相應的土地制度。班田制的具體做法主要是:只要年滿六歲以上的公民,政府按照人口分給田地,男子有兩個段的土地,女子分得的田地是男子三分之二。官員家裏的奴僕和公民的待遇基本相同,家人、私奴婢分得的土地是公民的三分之一。

有爵位的人、有官職的人、有功的人,則按照職位的高低以及功勞的大小,分給相對應的位田、職分田、功田等等。除了分給田地之外,還相應的分給一些翟翟和園田,作為他們世代繼承的世業田,如果這家的人口死絕了,那麼這些世業田就歸政府公家所有。班田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每六年實行一次。此外,政府分給人們的田地是不準私自買賣的,如果受田的人死了,那麼就會由國家回收這些土地。

班田制對於日本古代社會的穩定以及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土地制度改革。以上就是班田制的主要內容了。

推行班田制的影響

班田制也叫做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根本土地法令,班田制是根據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在當時的日本這是一套非常先進的土地制度。那麼推行班田制的影響主要有哪些呢?

大化改新書影

首先推行班田制就必須編定全國範圍內的户籍,根據人口來劃分田地。當然要確定一項法令制度對於國家和人民的影響,就必須對比這種制度實行前後的差別,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社會屬於貴族奴隸制國家,貴族地主對於土地的兼併非常嚴重,普通百姓無田可耕,只能去給地主當佃户,人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社會生產力收到嚴重阻礙。而班田制推行之後,貴族勢力得到遏制,公民都分到了田地。所以推行班田制的影響首先便是:抑制了貴族地主對土地的兼併,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當然每項制度也是有一定的時效性的,公元710年,日本都城遷到平城京,進入奈良時代。這是大化改新中推行的班田制已經普遍實行起來,生產力飛速發展,但漸漸的,班田制也顯現出了弊端,班田制和租庸調製下的公民身負交租重擔,生活也漸漸困苦下去,很多人都逃跑了,與此同時貴族利用種種特權,再次開始兼併土地。班田制帶來的不良影響就是公民地租交不上,身負重擔。

綜上,推行班田制的影響是雙面的,在推行的初期,抑制了土地兼併,解決了底層人民的生活問題,也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行班田制時間長了以後,也加重了人們的生活負擔,土地兼併再次萌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2 字。

轉載請註明: 推行班田制的歷史背景 推行班田制的影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