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窮爸爸”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他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位父親,他被稱為“人才魔術師”,他的教育被稱為“孫子兵法”。他就是蔡笑晚,一共有5個兒子1個女兒,其中5個成了博士,1個是中科大碩士,各自在事業上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大兒子,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2008年榮獲世界統計學“諾貝爾獎”——考普斯總統獎;

二兒子,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曾任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現紐約自己經營公司;

三兒子,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現開辦實業;

四兒子,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現上海創辦私立醫院;

五兒子,中科大碩士,現銀行機構擔任要職;

六女兒,18歲麻省理工博士,22歲哈佛博士,現為哈佛終身教授。

特別的是,很多人以為蔡爸爸可以培養出一大家子的英才,肯定家庭背景顯赫,收入也很高,但事實恰恰相反,他是一個“窮爸爸”。

在孩子們小時候,作為鄉村醫生的蔡笑晚,收入只能維持家裏的基本開銷,很長一段時間,一家8口擠在租來的30㎡的屋子裏生活。

沒有什麼人脈背景,也拿不出豐厚的教育資源,這個蔡爸爸到底有什麼神奇的教子秘訣。

1 寒門能否出貴子

“窮爸爸”給了答案

蔡笑晚出生於1941年,成長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10人,他是長子。

從小他便有讀書夢,是弟弟妹妹眼中的表率。成績優異,但因為父親曾擔任過國民黨法醫,政審沒能通過,陰錯陽差地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

蔡笑晚沒有放棄,選擇進入當地小學教書,因工作成績優異被評為先進個人,在學校的推薦下,被當時的杭州大學物理系錄取。但造化弄人,老父親卻病逝了,作為長子他只能放棄自己的大學夢退學回家,擔起養家的重任。

拋棄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他不得已的選擇。從這時候開始,蔡笑晚就決定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把自己的智慧、知識和追求轉化為下一代的發展優勢。

此後數十年,蔡笑晚把父親的角色當做一種事業來經營。一輩子都在想怎麼教育孩子,一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把自己的6個子女都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孩子剛出生的幾年,一家人住在農村租來的老房子裏,16平方米的兩層樓,樓下是商鋪,樓上是一家8口的起居室。

在20世紀70年代,還普遍流行着“讀書無用論”。

但蔡笑晚不一樣,他堅持讀書是非常必要的,他在已經老化的木板牆上掛上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頓等科學家的畫像,平時一有空就給孩子們講述這些名人的故事。受此薰陶,小女兒5歲就要當“中國的居里夫人”。

蔡笑晚夫婦與小女兒

學習資源緊缺、條件刻苦,蔡笑晚就為孩子抄寫卷子,每一張泛着暗黃和破舊的卷子,都滲透着他的心血。

像這樣的資料,裝滿了家裏的櫃子。

雖然家庭經濟條件不算好,但孩子們在他的教育下都真正做到了“立大志,做大事”。

2 蔡爸爸教育方式

三個關鍵詞

蔡笑晚曾參加過央視《謝謝了,我的家》節目,蔡先生透露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值得很多父母思考和借鑑。

①早期教育

蔡笑晚憑着對教育的敏感,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就開始實施早教了,他認為根據早教、立志和自學的原則,應該緊抓孩子從零歲到人生各個階段的成才關鍵。他堅信:“讀書要趁早。”

為了可以順利對孩子們實行早期教育,蔡笑晚選擇在村子裏當個體醫生。因為這樣可以自由分配時間,有更多的閒暇去關注、陪伴孩子。在他看來,那些只在週末晚上親一下孩子額頭的父親是失職。

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有特點,不是像一般人從教認字開始,而是從數學開始。

大兒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蔡笑晚就對孩子進行了數學啓蒙。方法也沒什麼特別高明之處:他手指點孩子的下巴,點幾下,就説幾;拍孩子的手數數。8個月大能發音的時候,就能從1唸到5。1歲多,就認識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

教育難的是堅持,蔡笑晚堅持不懈地向孩子重複數字,2歲半後開始接觸簡單的加減運算……

家裏每天早晨放的廣播,是英語和日語頻道,孩子們對外語漸漸也產生了興趣。

每天傍晚,那時的人們有個雷打不動的環節,圍在一起看電視。但蔡笑晚家不一樣,他們全家人圍在燈下看書,夫妻倆從古今中外的典故、神話,到經典的兒童文學名篇,再到名人的勵志故事,都不厭其煩的給孩子們講。

蔡笑晚希望從小給孩子閲讀這些故事和詩文,可以給孩子打好文學精神的底子,學習能力變得強大,今後的學習更遊刃有餘。

②不責罵,積極鼓勵,保持孩子對成功的信心

蔡笑晚有一個讓孩子自信的小竅門,會經常對孩子進行心理暗示。在孩子做錯事之後,蔡笑晚從不會去責罵諷刺貶低孩子。

他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不一般的人,相信自己將來一定有出息。他認為一定要使孩子經常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才會對自己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更容易成才。

這也是我們現在常説的,家庭教育的旺娃術——期望效應,正面暗示才能激發孩子的無限潛力。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巧用”正面暗示“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始終給孩子傳遞一種良性暗示,TA就會出現轉機,或者變得更加出色。

當蔡笑晚的四兒子蔡天潤心懷武俠情結、不顧家人勸阻一心想學武時,蔡笑晚尊重他的選擇,兩人約定學武一年就回家。不料天潤剛去武術學校沒過多久,就想回家,因為那裏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

蔡笑晚沒急着讓他回來,而是讓他想清楚要“學武還是讀書”,天潤斬釘截鐵地説“想讀書”。回來以後,他比以往都努力學習,最後考上了重點高中。

設想一下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多家長會不斷地説教孩子,打擊阻止。有時候讓孩子犯錯、走一下彎路,為的是讓TA對自己有個深刻的認識,找對方向。

③情商和智商一樣重要

在有些人看來,蔡笑晚一家是隻會讀書的書呆子,但蔡笑晚更希望孩子們既有高智商,也有高情商。

蔡笑晚的教育方式從來不是“一套模板走天下”,他不專制、注重溝通、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有更開闊的眼界,1978年,蔡笑晚帶着一家人外出旅行,從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過鬆花江登上太陽島,接着去赤峯、錦州、北京、天津、秦皇島、北戴河、青島、上海。

1990年的旅行更是與眾不同,一家人揹着乾糧和飲用水,步行加坐車,風餐露宿,浩浩蕩蕩地向杭州進發。

每到一個景點,蔡笑晚就給孩子們講解有關的歷史故事,引發他們的興趣和想象。

旅行對孩子們的影響極大,雖然在班級裏,因為跳級的關係,導致他們年紀偏小,但是在見識和閲歷上,他們一點都不稚嫩,更顯示出一般孩子所不具備的自強、自立。

蔡笑晚最注重的是孩子們自學自理的品質:“教書無非是教人如何讀書,給你們講多少內容是無關緊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讀書,那麼你就不在乎老師教多少。大學畢業也不過是學會讀書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學問是靠你自己去學習的。”

小女兒蔡天西是這樣評價父親的:“因為父親的教育,我們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驗,懂得以平常心去面對得失,從不輕言放棄,他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擁有快樂的能力。”

這位教育理念樸素的爸爸,把“父親”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他也強調,家庭教育沒有不變的良方,每個孩子都千差萬別,教育方式也因人而異。

只有家長用心血去思考,用汗水去澆灌,才能在眾多的他人的經驗中找到適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