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來看,都城的位置選定對國家在經濟發展,軍事力量積蓄,領土擴張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如果説皇帝是權力的中心,那麼都城就是整個國家的中樞,國家所有的行動都與之息息相關。在距今兩千年之久的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不發達,農耕技術的落後使得當時繁榮的城市寥寥可數,而其中發展較好的城市莫過於戰國七雄的都城。
秦國首都:咸陽
秦國在秦襄王被封為諸侯之後才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相比於早就發展的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只是一個“新人”。秦國都城在歷史上變遷過很多次,在成為諸侯國之後,於公元前667年定都雍城。公元前419年進入戰國時期,晉國衰落,沒有人阻擋秦朝向東擴張的步伐,因此將都城遷至涇陽。遷都櫟陽之後,秦孝公擔心虎視眈眈的魏國攻陷都城,儘管定都櫟陽有利於收復河西失地,還是將都城遷至咸陽,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在咸陽城大肆破壞,導致本該繁榮的咸陽城變得死氣沉沉,後來劉邦建漢之後,看見殘垣斷壁的咸陽果斷捨棄,定都在附近的長安。現如今的咸陽之時陝西省的一座三線城市,儘管其經濟發展緩慢,但其濃厚的歷史文化依舊閃爍着熠熠光輝。
韓國首都:新鄭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而趙國就是其中之一。韓國在政權建立之初將都城定為平陽(山西臨汾)。但在不久之後韓國就發現,要想進攻中原地區,都城的位置並不適合。隨着趙、魏兩國勢力的逐漸強大,韓國只能被迫向當時的小霸主鄭國區域擴張,為了吞併鄭國土地,韓國一路東遷,最終將都城定為新鄭。
新鄭是現如今河南省會鄭州的一個縣級市,與當時勢力強大的韓國首都相比,未免有點相形見絀,一代強國都城最後淪落為寂寂無名的小城市,不禁讓人唏噓。
趙國首都:邯鄲
説起邯鄲,這個城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儘管經歷過上千年的風雨,依舊“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依舊被稱為邯鄲。趙國雖然幾次決定遷都,但最後還是定居邯鄲,趙國可謂是戰國七雄之中的熱血男兒,在秦國以一己之力統一六國之時,趙國孤單力薄竟抵抗秦軍十年有餘,而中後期與秦國爆發著名的“長平之戰”,更讓其展現非凡的毅力。
現如今的邯鄲不復當年的榮光,也在歷史中逐漸演變為三線城市。邯鄲更傾向於重工業的發展,而在當今互聯網信息技術風靡的現在,邯鄲不再是國家發展的中心力量。
魏國首都:大梁
戰國時期,魏國的疆域主要分佈於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等地,魏國建立之初定都安邑。魏國希望將中原地區收入囊中,想要成為中原霸主,魏國已經佔領了秦國河西之地。想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北上或者西行,而北邊是無人荒地西邊是強大秦國,基於種種原因,魏國最終將都城遷至富饒的大梁。
古時大梁地區是今朝的開封,河南開封又稱東京,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古時開封社會景象。作為八朝古都的開封,留下了許多的名勝古蹟,開封境內水流支系眾多,也被稱為“北方水城”。
楚國首都:郢都
楚國都城變換之頻繁實屬歷史罕見,對於郢都的所在地歷史學家有不同的意見。有專家認為“郢”在楚國是一個特殊的字,其意義是對宗廟所在地的統稱,由於其遷都頻繁,根據歷史資料認為,當時的郢都就是現在的湖北江陵縣。
楚國一直胖橘在長江流域,是戰國中戰鬥力強大的諸侯國,而當越國被楚國擊敗之後,楚國的土地變得十分遼闊。而現在的“郢都”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甚至在全省都沒有什麼知名度,由於其位置多為文物遺蹟,所以也算不上一個縣城,頂多是個文物保護基地。
齊國首都:臨淄
臨淄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臨淄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大都市。為了形容其繁華,後人以舉袂成幕,揮汗如雨等成語形容臨淄。臨淄靠近海岸,捕魚業與造鹽業十分發達,更有冶銅,鑄錢等技術。齊國因都城繁華,在統治八百年間都未曾遷都,乃至到了漢朝,臨淄依舊是大城市。
古時臨淄可被稱為東部地區最大的城市,但是隨着臨淄被劃入淄博市,臨淄失去了本該有的繁華面容,逐漸變得默默無聞,與當時風極各國的大都市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燕國首都:薊城
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並不如其他國家名氣大,建國以後燕國與中原地區來往甚少,所以在文化普及,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較落後。軍事力量薄弱的燕國在山戎的侵略下差點被滅,還是後來齊桓公“尊王攘夷”才得以生存下來。
燕國的都城薊城聽起來很陌生,但是如今的地點卻人人皆知,那就是北京。北京作為現在中國的首都,是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地方之一,儘管燕國最後被秦國所滅,但是其都城在戰國時期各國都城中發展最好的一個。
對於各國的都城,可以説燕國的都城發展最好,楚國的都城最落魄。斗轉星移,白駒過隙,時間改變了曾經繁華的城市,但戰國時期的歷史依舊在長河中閃爍着點點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