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鹽梟張士誠為什麼起義失敗 原因竟然是這樣

元末鹽梟張士誠為什麼起義失敗,原因竟然是這樣!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張士誠跟朱元璋相持有近十年,雙方打來打去,誰也不能打敗誰。直到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一舉消滅了陳友諒,同時又擊潰了張士誠的軍隊,最終朱元璋舉得了勝利。優柔寡斷、斤斤計較的性格是張士誠為什麼失敗的主要原因。

張士誠

張士誠跟元朝的關係疏近疏遠,時而叛變了,時而又投降了,這跟他的出身和經歷有關。歷史學家評價他“沒有主見,生性遲鈍,比較怕事。江湖兄弟做錯事情了也不忍心指責,賞罰不分。”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後,跟君臣討論經驗,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性格都進行了剖析,他們認為張士誠顧慮多,遇事總是斤斤計較,而陳友諒則野心慾望極大。

所以,朱元璋斷定先攻打陳友諒,張士誠會選擇袖手旁觀,如果是先打張士誠,那陳友諒肯定會傾巢而出。後來事實證明朱元璋的判斷是正確的,朱元璋對張士誠性格的判斷十分準確。張士誠投降元朝,也有他的私心。在此後的幾年裏,他打着官方的招牌,不斷進行侵略,擁地達到二千多里。

1363年,朱元璋擊潰了陳友諒,再順勢劍指江浙,張士誠也只能選擇自保。1367年,朱元璋大軍包圍平江城,張士誠拒絕投降。經過十個月的奮戰,朱元璋大軍攻破平江城,張士誠成了俘虜,被押往應天府。之後,因為張士誠拒絕問話以及不進飲食,朱元璋一怒之後下令將他打死。

張士誠的故事

張士誠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還曾經在高郵稱帝,建立屬於他的王朝。張士誠被稱作滅元的蓋世英雄,但是在後期,他的弟弟被朱元璋所俘虜,他也被朱元璋進行關押,最後還死在了監獄中。關於張士誠的故事很多,大多是表現他英勇作戰,但是關於張士誠失敗的故事卻讓人議論紛紛。

張士誠

張士誠抗元起義的故事讓很多人為之稱讚,同時對於他失敗的故事也讓眾人感到十分好奇。1363年,朱元璋先是滅了陳友諒,接着開始對張士誠採取主動進攻的作戰策略。1365年,朱元璋開始全力進攻張士誠所在的勢力範圍。那時候的張士誠以為自己擁有了天下,但是卻沒想到他已經失去了民心。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朱元璋就攻下了張士誠所在的大片區域。

張士誠在這作戰中遭遇連續不斷的失敗,最後只好退守到姑蘇。在攻佔的過程中,朱元璋的親侄子投靠了張士誠,這給朱元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這也使得朱元璋對張士誠的仇恨更好深刻了。在朱元璋猛烈的攻勢下,局勢也逐漸明朗,張士誠只有一個平江可以守衞了。但是,張士誠的防守也不是蓋的,朱元璋持續八個月的攻打也沒有成效。

但是,因為被圍困的時間太長了,導致軍心不穩定,大家整天都惶惶不安,敵人的不斷進攻也使得眾人身心俱疲。無奈之下,張士誠決定進行突圍,但是這次的突圍最終使得平江失守,張士誠被押去了應天。


張士誠起義

張士誠起義,又稱“十八條扁擔起義”。“十八條扁擔”指的是張士誠、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兄弟四人及李伯升等十四人,“扁擔”是他們起義時用的武器。元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的一天晚上,他們十八人揭竿而起,用扁擔打死一直欺負他們的鹽警邱義,後又衝進當地大户家中,開倉放糧分錢。“十八條扁擔”的義舉感動了受苦多年的鹽丁,他們推舉張士誠為主,一起起兵反元,義軍不久攻下泰州、高郵,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以周為國號,天佑為年號,自稱誠王。

張士誠雕像

張士誠起義不久,元朝宰相脱脱便親率百萬大軍南下征討。危亡之際,張士誠得遇天助,元朝此時走了一招臭棋,把脱脱捉拿回京殺害,沒有了主帥的元軍也沒有了戰鬥力,張士誠遂得以轉危為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張士誠此後向南發展,控制了江蘇東部和浙江大部,張士誠改以蘇州為都,自稱吳王。此時他據有天下最富庶的地區,是當時最富有的起義軍。

此時在他的西邊,同是起義軍的朱元璋和陳友諒正打得火熱,張士誠無論選擇幫誰,他都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張士誠選擇了“坐山觀虎鬥”,他真的是一直在觀,直到朱元璋解決掉陳友諒,他才若有所悟。只是,此時的局勢已不在他的掌握之中,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士誠兵敗後被送到南京,當夜自縊而死。至此,轟轟烈烈的張士誠起義也落下了帷幕。

張士誠後代

張士誠是元末義軍將領和地方割劇勢力領袖,最後敗死於朱元璋之手。羅貫中、施耐庵都曾是他的手下幕僚。因為深感民眾疾苦,對百姓愛護有加,所以張士誠在民間享有很高的威望。張士誠死後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説和祭祀活動,連今天蘇州“掛天燈”的習俗都源於對他的紀念。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很多,但歷史的真實已無從深考。

張士誠劇照

認宗張士誠的事很早就有,據考證清末狀元張謇還曾回蘇州姜堰市尋親認祖,但終未果。當今關於張士誠後代的説法認同比較多的是,姜堰城北村村民吳大元家中有一塊神秘張姓祖宗牌位,並留有“生死吳,死姓張”的祖訓,由此推斷為張士誠後人。關於吳姓改張姓有兩種判斷,一是張士誠被追殺時,他的子女逃亡到張的吳氏妃子家中,遂隨其舅姓吳,另一是張士誠本稱吳王,所以後人姓吳。還有蘇州府實秋老先生的講述也頗有趣,説是祖上流傳,張士誠唯一兒子逃亡中,提“張府”燈籠,受盤查,慌張中蓋上“張”字,只留下另一個“府”字,所以謊報自己姓府,後來家裏也一直就沿用了這個姓氏。

不管怎麼説,有這麼多有關張士誠後代的故事,有這麼人希望是張氏後人,説明百姓對仗義為民者的擁戴。著名武俠小説家梁羽生還由此還演繹了《萍蹤俠影》的故事,説張士誠的孫子是張宗周,重孫則是風流俊秀的大英雄張丹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5 字。

轉載請註明: 元末鹽梟張士誠為什麼起義失敗 原因竟然是這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