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戰略源於他們在普法戰爭中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恥辱。1911年——1914年,法國總司令約瑟夫·霞飛元帥制定了“第十七號計劃”。這個計劃,就是將數支法國軍隊迅速集結到比利時與瑞士之間的阿洛兩省沿線,然後,集中全部火力向阿洛兩省挺進。當然,霞飛此舉會讓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地帶處於無兵設防的狀態,但霞飛認為,德國會因為顧忌戰線過分拉長的風險,而放棄跨越默茲河西岸。
俄國的計劃
針對德國在戰爭之初分別有先入侵俄國或先入侵法國兩種可能性,俄國制定了兩種戰略計劃:若德國優先入侵俄國,那麼,在法國出兵阿洛兩省的同時,俄國將以抗擊侵略的姿態投入戰爭;但在當時,更多人認為法國才是德國首要目標。因此,他們更傾向於執行“第十九號計劃”。也就是立刻入侵俄德交接處的東普魯士省。
這個計劃是尤里·達尼洛夫將軍在戰爭部長弗拉基米爾·蘇科利諾夫將軍的支持下制訂的,初步方案是在1910年成型的,達尼洛夫認為,奧匈帝國的威脅性不比德國小,因此,德軍應該穿過西里西亞直取德國中心,對當時國內,那些反對棄守俄國邊境的堡壘以及發對俄軍到別國開戰的聲音充耳不聞。
達尼洛夫和蘇科利諾夫在國內的政敵很多,軍隊的掌控者尼古拉斯大公爵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些反對者的呼聲在一戰爆發之前達到了頂峯。因為,進攻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省的設想,在此時看起來更可靠,所以,在1912年,他們對“第十九號計劃”進行了修改。
修正之後,將原本進攻東普魯士的四路軍隊降為了兩路;此外,俄國邊境的堡壘得到了重視,此外,還有三路大軍駐紮在奧匈帝國邊境;剩下的部隊則根據需要被派到東普魯士或者保加利亞。
比利時和塞爾維亞的計劃
比利時和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都是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以及其國內地小兵少的現狀制訂的,因此,他們都寄希望於據敵於國門之外,若不能實現,則存在兩種備選方案,其一:退回加強防禦的城市中。其二:推到地形複雜的內陸地區去。當然,兩國更希望,強大的敵人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移師他處,或者法俄盟友能夠抽出手來助自己一臂之力。
英國的目的
與其他的大陸地區國家相比,英國的陸軍規模較小,但因為是島國的原因,其海軍規模遠比德國要強大得多。這也是英國戰爭計劃,制訂的基礎。英國的遠征軍會在戰爭爆發的第一時間,被海軍送到海對岸,與法軍左翼在法國北部會合,以此來保護遠征軍在英吉利海峽登陸的港口。
英國的最強戰力——皇家海軍,則要在海上對德國進行封鎖。或許是天意吧!在1914年7月18——20日皇家海軍的大部分船隻正好停泊在母港檢修。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英國能夠及時的撤回分散作戰的指令,保證28日有足夠的戰艦開赴戰場。由此可見,在戰爭之初,英國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
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點個收藏,感興趣的話也可以看看我的這幾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