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王郭子儀傳記錄哪些內容 郭子儀後代現在是誰在哪

汾陽王郭子儀傳記錄哪些內容,郭子儀後代現在是誰在哪。《舊唐書》與《新唐書》中都錄有《郭子儀》傳。舊唐書共有200卷,記載了唐代將近300年的歷史,保存了大量原始的歷史材料,可以説寫得十分具體詳細。新唐書共有225卷,收錄了更多內容,因此每卷的內容有所減少。

郭子儀傳

《舊唐書》詳細記載了安史之亂、靈武擁立、收復二京、嚇退吐蕃的整個事件的經過和結局;介紹了郭子儀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比較有名的孫子孫女。整篇傳記之長,當中人物涉及之多,不能不説是非常具體。

《新唐書》記載郭子儀對君忠誠、對下屬寬厚,賞罰分明。遭到宦官的詆譭時,郭子儀總是自省接受;軍隊在外時,只要一接到傳召,郭子儀會馬不停蹄的上京。當時有個宦官叫魚朝恩十分嫉恨郭子儀,派人去挖了郭子儀的祖墳。郭子儀從涇陽拜見皇帝時,只説因為自己常年征戰,破壞了別的家庭不少祖墳,因此自己遭受到了報應。魚朝恩約郭子儀參觀寺廟,郭子儀被告知魚將做對其不利之事,可是郭子儀依然只帶了幾個隨從前去。魚朝恩十分感動,稱讚郭子儀是個有修養的長者。田承嗣十分囂張跋扈,卻對郭子儀十分敬重。李靈耀在汴州作亂,卻不敢扣留郭子儀。郭子儀的幕僚中有很多人成了將相。郭子儀一生富貴,為臣者十分完備。

郭子儀簡介

郭子儀被人稱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陽王代替其原名。天寶年間參加武舉進入官場,安史之亂成就了郭子儀的豐功偉績。郭子儀為唐守衞近三十年,是中興名將。郭氏家族興旺,子孫眾多,郭子儀被稱為“五福老人”。

郭子儀畫像

郭子儀從安史之亂為國奔赴戰場開始,在靈武擁立肅宗,到收復二京、嚇退吐蕃,成為唐朝轉危為安的中流砥柱。安史之亂後,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僕固懷恩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卻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最終説服回訖與唐朝聯合攻打吐蕃。

郭子儀的情商頗高,他以真誠打動皇帝,推心置腹感動同僚。他從不得罪小人。郭子儀在敍述祖墳被挖的整件事中,完全沒有涉及到朝中官員,為了不起內訌,郭子儀犧牲了很多。郭子儀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沒有私心,勉勵李光弼忠君愛國,兩人合作無間。郭子儀在家時常要求下人不要關門,誰都可以自己進去,這是郭子儀不設圍牆以退為進的安身方法。有次盧杞前來拜訪,郭子儀立馬遣散了所有女眷,自己穿上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盧杞的到來。因為郭子儀懂得看人,非常有遠見。

郭子儀一生子孫眾多,孫子有好幾十,郭府算上郭子儀家人和奴僕,共計三千多人,長子郭曜廉潔謹慎,三子郭晞善於騎射。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的長女日後成為了郭太后。

郭子儀封為“汾陽郡王”。逝世時,墓葬在肅宗建陵中作為陪葬,榮寵一生。

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武則天在執政時期提出“忘戰必危”,興起尚武精神,武舉應運而生。郭子儀就是在那時候通過武藝和軍事理論的選拔成為了一名地方軍官。唐玄宗時期,郭子儀升為朔方軍節度使。安史之亂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場戰亂,郭子儀這個英雄不會這麼快出現。

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勢如破竹挺近洛陽。當時有很多官員跟着變節投降,不少武將趁機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滿足要求後才上戰場。身為朔方軍節度使的郭子儀被寄予厚望,沒想到他二話不説奔赴戰場。為了國家,郭子儀勇擔重任。郭子儀分析了整個戰爭形式,派兵直搗敵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營進行防守,不料節節敗退,差點被活捉。唐軍的氣焰高漲了起來,收復失地的信心開始建立。

正面戰場的失利造成潼關失守。唐玄宗帶着楊貴妃來到了馬嵬坡,肅宗卻與父親分道揚鑣在寧夏為王。當時的肅宗身邊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儀的人馬前來護衞。當時的郭子儀佔領了河北井陘關這戰略要地,為了肅宗的安危,郭子儀犧牲個人甚至軍隊的勝利,派人迎接肅宗,自己也立馬趕到寧夏。郭子儀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唐朝能夠存留。

在郭子儀打下潼關後,收復河東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郭子儀為了與郡中的原唐朝官員聯繫,親自潛入河東策反,後非常順利的收復了河東,解決了側面威脅。郭子儀為了國家,不顧個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説明郭子儀以國事為重。


 

郭子儀單騎退敵

代宗曾握着郭子儀的手説“吾之家國,由卿再造”。郭子儀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亂,沒想到在晚年還要披甲上陣,為國家散發着餘熱。他是國家遇到危難、衰敗時,能帶領國家興亡的領袖,他的一生都以國事為重。

郭子儀單騎退敵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沒有力量、政治腐敗,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其中有個叫僕固懷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回訖和吐蕃的軍隊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長安的北面,當時的朝廷十分恐慌,魚朝恩甚至勸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為面子問題,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儀擊退叛軍。

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但他得知因為僕固懷恩的暴斃,吐蕃和回訖正在鬧內訌。郭子儀想着自己之前與回訖的官員保持着良好的關係,想着與回訖官員見上一面,説服他們不戰而合。郭子儀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兒子們的反對,他們十分擔心郭子儀的處境,郭子儀卻認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

原來回訖受到僕固懷恩的欺騙,以為代宗和郭子儀都已經死了,這才沒有遵守盟約來到了唐朝。郭子儀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趁機向回訖提出聯合大唐擊敗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訖的回應。後郭子儀和回訖訂立了和約。吐蕃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逃走。郭子儀不費一兵一卒,化解了這場本是贏面不大的戰亂。

郭子儀打擂

郭子儀作為一代名將,不少著作都謳歌了他為國盡忠,事事以國事為重的犧牲思想,有關於他的發跡,常常以安史之亂作為開篇。但是對於郭子儀青少年時期發生的事情,卻鮮少有人記載。在民間傳説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郭子儀和安祿山的擂台之戰。

郭子儀打擂

傳説分為好幾個版本,有人説郭子儀是與節度使安祿山在華州比武,有人説郭子儀是與鎮場官安祿山在武舉考場中比武,還有人説郭子儀與安祿山同參加武舉,因此比武。那麼到底哪個是真的呢?

其實每個都是虛構的。郭子儀比安祿山大六歲,如果那時郭子儀是十六歲,安祿山才十歲。安祿山在那時只是個碌碌無為的市井之人,不可能有節度使的身份,即使安祿山真的來到了華州,兩人也不可能比武。郭子儀的情商很高,他不會讓別人對他留下以大欺小的想法。安祿山是鎮場官的説法是不成立的,同樣因為年齡。參加武舉的最低年齡是十八歲,郭子儀二十歲參加武舉,那時安祿山才十四歲,既然連參加武舉的資格都沒有,更談不上作為鎮場官了。且在安祿山的歷史記載中,他沒有參加過武舉;唐代的武舉選拔中也沒有參賽雙方相互比武的要求,因此郭子儀與安祿山真正的較量,應該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

那麼民間為什麼流傳了這麼多關於郭子儀打擂的版本,且每個版本都是郭子儀勝了安祿山呢?其實這是民眾的一種情感宣泄,安祿山搞得唐代民不聊生、家破人忙,而郭子儀則是救世的大英雄,故事的流傳無非是表達懲惡揚善的主觀意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4 字。

轉載請註明: 汾陽王郭子儀傳記錄哪些內容 郭子儀後代現在是誰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