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思皇后衞子夫的故事 孝武思皇后衞子夫生平簡介
孝武思皇后漢武帝和衞子夫感情好嗎 竇太后與漢武帝的關係如何" href="https://www.nanmuxuan.com/zh-my/classic/umuJXNjupN.html">衞子夫的故事
眾所周知,衞子夫是漢武帝時期的皇后,但是她本身只是一個歌女,那麼一介歌女是怎麼當上皇后的呢?這其實和衞子夫的故事有關。
《大漢賢后衞子夫》劇照
衞子夫雖然是歌女,但她卻是平陽公主府上的歌女,這樣她接觸的王孫貴胄的機會就大了不少。而衞子夫的故事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劉徹在平陽公主府上宴飲,衞子夫作為歌女,理所應當的獻藝,劉徹一眼就看中了衞子夫,在公主府就臨幸了衞子夫。
既然被劉徹臨幸,平陽公主自然就將衞子夫送進了宮,也就是因為這件事,衞子夫傳奇的一生才被掀開了序幕。
關於衞子夫的故事更多的就是她如何入宮和她生下了太子劉據,最終登上後位的故事。衞子夫的兒子之所以可以被立為太子,是因為劉據是劉徹在二十九歲的時候有的第一個兒子,再加上當時衞子夫正受寵,劉徹自然寵着長子。
只是衞子夫年老色衰之後,劉徹有了新歡,劉據又被奸人所陷害,被冠上謀反的名頭,別説太子之位,連性命都不保,最後死於非命。而衞子夫受牽連,最後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了卻了她傳奇的一生。
衞子夫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改變她命運的卻是她從歌女走向後宮,再從高位跌下,看清了帝王感情的輕薄後,只能以死亡來面對。
從衞子夫的故事可以看出,即使衞子夫再受寵,也越不過帝王的皇權,皇權被侵犯,衞子夫也只能被劉徹捨棄。
衞子夫的故事介紹
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位皇后,家喻户曉的衞子夫,是大漢時期有名的賢后,她盡職盡責的為漢武帝劉徹管理後宮,讓漢武帝能一心一意的處理朝政,是一個很賢德的妻子,夫妻二人關係也很和睦。在位38年的衞子夫是一個傳奇,那麼關於衞子夫的故事有哪些呢,別急聽小編慢慢道來。
衞子夫圖像
衞子夫能穩坐皇后這麼多年,想必家室很好,其實不然。衞子夫出生在河東平陽,她並不是哪位王公貴族的公主,也不是朝中大臣的千金小姐,她只是平陽公主府上的一個小小的歌女,在宴席上為到府的客人獻唱,用聲音和容貌來決定自己的命運,盼望着有天能被看上,結束歌女的生活。但你別小看歌女,能在平陽公主府上當歌女,肯定是有過人之處,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小小的歌女身份,促成了漢武帝和衞子夫的姻緣。
據説當時少年天成的漢武帝順路到姐姐平陽公主的府上探望,當時18歲的皇帝,登基一年多還沒有子嗣,正在皇家是一件大事,當姐姐的也着急,就在酒席上安排了自己精心挑選的良人,供漢武帝挑選,希望能幫皇家開枝散葉,可惜的是漢武帝一個都沒看上。看皇帝興致缺缺,平陽公主無奈,就換了歌女上來,希望改善一下氣氛,衞子夫當時就在這些歌女中,沒想到漢武帝一下就相中了衞子夫,並且當晚就臨幸了衞子夫,跟着皇帝入了宮,開始她輝煌的一生。這就是衞子夫的故事,一個麻雀變鳳凰的故事。
孝武思皇后衞子夫生平簡介
衞子夫,也稱衞皇后,山西臨汾人氏。是當時漢武帝的皇后,赫赫有名的漢朝大將軍衞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母。
《大漢賢后衞子夫》劇照
公元前139年,劉徹在政壇受挫,便藉着上巳節的機會到姐姐家中做客,因衞子夫歌舞動人,長相秀美受到皇帝賞識,於是武帝臨幸了身為府中歌姬的衞子夫並把她帶回了皇宮。不久之後,衞子夫便懷了孕。這引起了陳皇后的深深妒忌,她的生母劉嫖為了幫女兒出口氣,私下設計想要取了衞青性命,然而不幸的是陰謀終被揭穿,武帝勃然大怒,更加寵幸衞子夫,衞氏一族也因此而更加顯貴。
因衞子夫前後三胎每胎都是生了女兒,所以她一直都只是被封為夫人。直到公元前129年,衞子夫終於生下了兒子,此後,衞子夫便封了皇后。公元前123年,劉據受封為太子。
公元前91年,江充聯合蘇文設計了巫蠱案,目的就是為了構陷太子,後來太子忍無可忍起兵反抗,最終卻兵敗自殺,衞皇后也因此案受到牽連,無奈只能忍氣自殺,後被葬在桐柏。公元前74年,衞子夫的曾孫劉詢當了皇帝,以皇后應有的禮儀禮安葬了她,並追諡號為“思”,也就是孝武衞思後。
衞子夫雖出身卑微,為平陽公主府中一歌姬,但她待人接物有禮有德,受到眾人的尊敬和喜愛。後來雖然做了皇后,但她依舊謙虛謹慎,相夫教子,宅心仁厚。她的弟弟和外甥更是為抗擊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因為衞子夫的賢良淑德,改變了衞氏一族的命運,也為大漢做了很大的貢獻。也正因此,衞子夫被眾人讚譽為大漢賢后。
歌女皇后衞子夫簡介
衞子夫,也稱為衞皇后,是漢武帝劉徹的皇后。出生於河南的平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臨汾。衞子夫並不是劉徹的第一任皇后,他的第一任皇后叫陳嬌,是館陶長公主的女兒,而漢武帝與阿嬌的故事衍生出了一個詞叫金屋藏嬌。
《大漢賢后衞子夫》劇照
而衞子夫本來是平陽公主家裏的一位謳者,也就是歌女。在一次節日時漢武帝劉徹去平陽公主家參加宴會,宴飲之後因看中並寵幸了衞子夫並把她帶回了皇宮。帶回皇宮後衞子夫得皇上厚愛,因此引來了皇后陳嬌的不滿與嫉妒。
進宮之後,衞子夫給武帝先後生下三個女兒衞長、諸邑、石邑。之後,又為皇上誕下了一名男童——戾太子劉據。因此,衞子夫被封為皇后。
衞子夫在為稱後的38年裏,她一直兢兢業業的執掌着後宮,為漢武帝劉徹執政分憂解難。雖然出生卑微,但是克己復禮,為人非常謙卑,待人和善也極有智慧,所以多年來深受漢武帝喜愛並不僅僅是在於她的美貌,而更是在於她的才情和智慧。
在衞子夫為後的期間,其弟弟衞青和外男霍去病深受漢武帝重用,立下赫赫戰功。這為衞子夫在宮中鞏固地位也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由於韶華已逝,漢武帝另立新歡,再加上霍去病、衞青等人相繼去世。衞子夫已經不再有當年的榮光。再加上捲入政治風波,衞子夫被漢武帝廢后,最後絕望自殺。
但是,這位出生低賤的女子。卻做了中國歷史上再為第二長的皇后,也是中國第一位有自己獨立獨立諡號的皇后。其傳奇的一生,被廣為傳頌。
劉徹第二任皇后衞子夫的故事
衞子夫原是平陽公主家一個侍女。某日,適逢漢武帝到姐姐平陽公主府中做客,漢武帝為衞子夫美貌一見傾心,並將衞子夫帶回了皇宮。衞子夫憑藉自己的努力和謙遜,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以及寵愛,最終登上了皇后之位,並穩坐數十載之久。只可惜後來為奸人所害,自殺身亡。
衞子夫畫像
衞子夫原本是平陽侯家奴出生,是平陽侯府中的一名侍女。適逢漢武帝例行了祓禊禮後,到姐姐平陽公主府中一聚,酒過三旬,平陽公主命衞子夫去伺候漢武帝更衣,讓漢武帝休息一下。微醉狀態下的漢武帝朦朧中看到一襲青絲披肩而下,脖子上望去膚凝脂,豔若桃花,漢武帝極是歡喜,當下就把衞子夫要了,並賞平陽公主黃金千兩,平陽公主心領神會,衞子夫便跟隨漢武帝的馬車入了宮。
到了宮裏,善妒的陳皇后故意把衞子夫安排在遠離皇上的地方做了一名宮女。後宮佳麗三千,漢武帝劉徹很快就把衞子夫忘在腦後了。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一年以後,按例又要遣散部分宮女。在遣散大會上衞子夫終於再次見到了漢武帝,想到這一年以來的等待,悲從中來,衞子夫忍不住掩面而泣,主動向漢武帝請求出宮。漢武帝看着面前梨花帶淚的衞子夫,憶起了這個曾經和自己共赴雲雨的美人,深感憐惜。自此以後,嬌美卻不失謙虛謹慎個性的衞子夫,逐漸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和信任,順利的為漢武帝生下了三女一子,幾年後,當衞子夫生下了漢武帝的長子劉據以後,母憑子貴,衞子夫更被冊封為皇后。
前一任的陳皇后因無所出,並迫害有孕的妃嬪,已被漢武帝以巫蠱罪名廢除皇后之位。
隨着衞子夫逐漸年老色衰,漢武帝對她的寵愛也逐漸減少。晚年的漢武帝性情卻變得多疑起來,宮中無中生有的巫蠱案頻出。話説漢武帝有一個寵臣近侍名叫江充,此人是一個奸吝之徒,因得罪過衞子夫之子劉據,害怕太子劉據登基後對自己不利,便利用巫蠱之禍誣陷太子劉據,令漢武帝以為自己的病是因巫蠱術詛咒導致,在這些鼠輩奸臣的誣陷下,漢武帝聽信讒言,查辦太子劉據。太子劉據起兵自保,漢武帝誤以為太子劉據起兵造反,出兵追擊,太子劉據不敵,自縊。
衞子夫知道兒子是遭奸人所害,一直都是站在兒子這邊的,當兒子自保失敗後,衞子夫亦是自縊身亡。在衞子夫身亡十多年以後,衞子夫的曾孫劉詢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漢宣帝恢復了衞子夫的名譽,衞氏母子被也後人公認是被冤枉的。這就是大漢賢后衞子夫極盡榮寵的一生,如今衞子夫雖早已化作了黃土一抔,但是世間有關她的故事仍然一代一代的流傳着。
歷史人物衞子夫簡介9
衞子夫是出生於漢景帝年間,是漢武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繼陳阿嬌後的皇后,據考證她是山西臨汾人。衞子夫原本是平陽公主家的歌女,後來被劉徹看中,和武帝生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大漢賢后衞子夫》劇照
衞子夫出生於社會底層家庭,是平陽公主府上的一名歌女。一次武帝去平陽公主府上,平陽公主本來精心打扮了許多女子想晉獻給劉徹,但劉徹都沒有看中。後來在歌女演奏舞樂的時候看上了衞子夫。之後衞子夫得到漢武帝的臨幸,於建元二年進宮,一年後被冊封為夫人。元朔元年被冊封為皇后,她在皇后位長達38年之久。
衞子夫的母親名叫衞媪,曾是平陽侯的下人,她的弟弟衞青是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官職做到了大司馬大將軍。她的外甥霍去病也像衞青一樣成為當時抗擊匈奴的著名將軍,在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中做出了偉大貢獻,衞子夫較為穩固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因為她家族這些人得到鞏固的。
衞子夫一生勤儉克己,在皇后位上盡心竭力將後宮治理的盡然有序,幫助漢武帝減輕了許多負擔,也幫助朝廷減輕了負擔。
衞子夫為漢武帝生下了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劉據,劉徹非常歡喜在劉據7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劉徹對衞子夫也也非常信任,他出去巡遊的時候,皇宮的大事都交由衞子夫處理,武帝回來後,衞子夫給他彙報他都比較滿意。
雖然後來,漢武帝劉徹又寵幸了有王夫人、李夫人、邢夫人、鈎弋夫人等多個夫人,但衞子夫心態很好,懂得很多道理,不和其他嬪妃爭寵。加上她做事嚴謹認真,在弟弟衞青、外甥霍去病去世後依然居於皇后之位。
徵和二年,衞子夫在巫蠱之禍中自殺身亡。她和她家族為當時朝廷做出的貢獻都很大,一直得到歷代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