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説,直接上坑,請對照。
坑一:高考志願填報就是要等高考分數出來再填報的。
90%的家長認為:現在是出分後才能填志願,急什麼,到時間認真考慮選擇一下不就行了,難道晚了嗎?
不錯,等到孩子的高考成績出來,分數塵埃落定,再有的放矢,量體裁衣的填志願,對於提交志願的時間來説,確實不晚。但是,有一句話,各位家長一定都聽過,那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短短几天的時間,匆匆為孩子選擇決定一生的大事情,你不覺得這太草率,非常的不可取嗎?
我們的孩子,學習十二年,通過高考,走進大學,這是孩子的努力;但未來要讀大學的城市、學校、專業,對他的一生將會有着非常巨大的影響,這是家長給孩子的選擇。這麼重要的事,怎麼能三幾天就閉門決定了呢?
避坑策略:
現在大多數高中都實行3 3或3 1 2的模式,就是要求學生在高一時就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和設計,選擇好將來要學的專業。所以,提前給孩子做好未來職業規劃,根據孩子的模擬考試成績,定好將來要學的專業、上學的城市以及大致的院校,就是避坑的方略。
坑二:志願填報中到底是優先選擇城市,還是優先選擇學校或專業?
這裏又有一個90%。一般情況下,90%甚至更多的人,在高考填報志願的的時候,選擇順序會是學校>專業>城市。只因為很多家長和考生對於大學的瞭解,往往源於名氣,對於具體的專業等並不是特別瞭解,所以很自然地把學校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
沒錯,把學校選擇放在首位,某種意義上就是選擇了平台。層次越高的學校,基本意味着有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比如從近年來各高校的就業和深造率來看,不同層次高校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總體上來説,985高校強於211,211又強於普通院校,一本強於二本,本科會強於專科和高職院校(當然部分專科和高職院校就業情況非常好,但是發展前景總體不如本科,受限制相對較多)。而且不管是深造還是就業,高層次學校的優勢都比較明顯,比如保研率985高校基本在20%及以上,211高校超過10%的都不多,沒設研究生院的211高校不超過2%;深造率,2018年C9高校均超過60%,而某個考研著稱的二本院校,上線率30%多,已經是非常好的了,而且深造的院校層次有很大差別;再説就業,根據統計數據,重點高校的初次就業薪酬平均水平,明顯高於普通院校;而且層次越高的學校,在申請轉專業,國內外交流等各方面,均有更多機會和優勢。
但優先選擇學校,也有不利之處,就在於:如果分數不理想,很可能無法選到好的專業,對將來的發展同樣存在很大影響。雖然很多高校可以轉專業,但是多少有門檻,不一定能爭取到好機會。而孩子如果選擇了不喜歡或者自身能力不具備的專業,就可能造成“上哪所大學,只不過決定了在哪座城市打遊戲而已”。
那麼,如果優先選擇專業又會怎麼樣呢?
如果單從就業來考慮,專業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優先選擇專業的益處在於:選擇的專業一方面是自己更感興趣,更容易把課程學好,出成果的可能性更高。其次,專業對就業的影響非常大,不同行業之間的待遇差別也非常大。對於家庭經濟不好的同學來説更是如此,上大學的花費並不少,如果學的專業就業情況不理想,畢業後就可能面臨極大困難。所以説專業優先,某種程度上就是為未來選行業。正所謂男怕入錯行,雖然現在很多同學找工作不一定專業對口,但是對於很多行業來説,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是非常必須的。
專業優先的劣勢,就是可能是學校平台相對不高,除非所選專業在行業內比較厲害(但這樣的專業一般錄取分數也不會太低),否則很難把高層次學校的平台優勢比下去。
最後我們再看看優先選擇城市又怎麼樣呢?
城市優先的同學一般可能有以下幾種考慮:一是喜歡某個城市,沒有別的理由;二是與該城市有某種特殊關係,比如該城市有自己的親人或者戀人;三是出於生活環境,生活成本的考慮,比如一線城市生活水準相對較高,對部分同學來説比較難以承受;四是希望城市能給自己帶來更多機會,以選擇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為主。選擇城市談不上優劣,更多是跟着個人的感受來走,這樣的同學大多沒有其他方面的負擔,相比較而言,這部分同學家庭條件多半比較優越,不用為將來發展操心,當然這部分同學一般也比較有主見,發展也多半不差。
避坑方略:
現在我引用第二句話:眼界決定高度!
所以我的策略就是優先選擇城市(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不同意見,請勿噴。)!原因:一、城市對學生開闊眼界、擴大視野的作用,往往超過高校、專業的作用;二、高校所在地,作為孩子的第二故鄉,從各方面來説,這個城市是你最熟悉的城市之一,剛剛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你會非常願意留在熟悉的城市。還有畢業時你會發現,到學校招聘的大多是本地的企業。大四實習的時候,為了方便學業、住宿及交通,你也基本是選擇本地的企業。
優先選擇城市的三個標準:
一、城市人口是不是正增長;二、城市和第三產業比重以及增速;三、城市的交通是否便利。這個就不解釋了。
對城市選擇的建議:一、超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二、區域中心城市和副省會級別的非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是指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和瀋陽;副省會城市中的非省會城市主要包括大連、青島、廈門、寧波,還有一個特別推薦的是蘇州。第三是普通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二級城市。第四是通高鐵的二級城市。第五就算了,不寫了。
剩下的學校和專業到底如何選擇?
我個人認為,這要看孩子想學什麼專業。如果你的孩子想學工科(且僅限於工科),那就以專業排名為導向;如果不學工科,首先以城市地區為導向,其次考慮學校排名,最後考慮專業排名。原因告很簡單:在工學領域,專業排名靠前的學校學的東西,專業排名靠後的學校根本就涉及不到!而其它專業,排名第一的學校和排名最後的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差不多。
坑三:高考志願填報就是看分數定學校!
再再一個90%,超過90%的家長喜歡問,我孩子XX分數,或者一本線上多少,可以讀什麼學校,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思維誤區。
因為判斷學校(層次)的參考依據是省排名而不是分數,而且同一個分數在不同的年份,對應的省排名也不同,這是因為試卷難易程度和招生人數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還有就是,每個人需求不同,有的在乎學校、有的在乎專業,所以同一個省排名可以選的學校可能大相徑庭。因為志願填報有城市、學校、專業三要素,想要好城市好專業,學校層次必然大大下降,反之亦然。
避坑方略:
就是根據考分查看各省的一分一段表,再根據學生各省排名位次,查看三年來對應學校錄取情況。
坑四:不浪費一分的志願填報。
現在很多志願填報機構和老師都聲稱,在為孩子填報志願時,基本不浪費分甚至於一分都不浪費。可是各位家長,你們知道嗎?如果你讓你的孩子一分都不浪費,也有可能是害了你的孩子。因為,你的孩子很有可能上的就是這所學校最沒有人想上的專業!孩子一旦上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後果不堪設想。
原因有三個方面:
首先,個人的特點和成長環境不同,有些人適合逆境,有些人懼怕壓力,不少同學雖然踩線進入了大學或者專業,但因基礎差、學習困難而嚴重影響學業的發展。
其次,有些壓線進檔的考生髮現所選並非是最適合自己的。志願填報選擇的應該是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而不是最適合的錄取線;
再次,考生想踩線進檔,卻往往遭遇退檔,平行志願投檔模式下,雖然高校的調檔比例降低,但並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夠壓線進檔,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被高校錄取。
總結:不浪費1分的代價可能就是要浪費一生、浪費未來。
不避坑,直接上圖。
坑五:不仔細看招生章程
5月份,各大高校章程就將陸續公佈了。如果説填報志願的關鍵在於瞭解高校,那麼招生章程就是考生了解高校的一個重要窗口。只有認真讀懂招生章程,理解錄取規則,才能揚長避短,更合理地填報高考志願。那麼章程出來了之後,我們在閲讀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內容?
查看招生章程時,一定要看的有七個要點:
1、查詢高校的基本情況,構建初步印象。
2、查看“加分項”條款,不同院校的加分要求不同。
3、查看投檔比例降低調檔率,一般高校在100%-120%之間。
4、查看院校近年“非一志願”錄取方法。
5、查看專業錄取原則,不同院校專業錄取規則不同。
6、一些院校和專業對考生的單科成績有要求,填報時須注意。
7、專業/院校性質不同,對於考生的身體素質要求也不同。
填報志願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風險的大小取決於考生的實力和定位能力,“風險”的識別能力取決於考生及家長的學識與重視程度。因此,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前,認真閲讀院校招生章程,分析當年招生計劃,合理制定高考志願填報策略,科學搭配院校和專業,這樣能有效的避免落榜。
坑六: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
根據往年的高考填報志願來看,不少考生和家長爭報熱門專業,有的家長一聽説考生想要報一個比較偏,或者比較冷門的專業,會極力反對。還有的家長甚至是相互打聽,然後聽説哪個專業好,學的人多,就填報哪個專業。其實這都是盲目跟風、趕潮流,這樣填報志願是非常不客觀的。
專業的冷門或者熱門並非一成不變。雖然對專業的熱門與冷門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專業的冷門與熱門是經常變化的。在市場經濟下,專業決定就業。因此,重視專業選擇,首先是就業的要求,也是個人成才與發展的要求。
像是前兩年,電子商務就非常熱門,主要是因為微商經濟的興起,但是隨着近年來微商數量的增多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微商的利潤空間在縮小,電子商務也不再熱門。
所以,專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冷熱的差異。但盲目擠熱門專業,對考生長遠發展非常不利。首先,熱門專業分數高,競爭激烈,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競爭實力並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專業時,容易落榜。即使僥倖被院校錄取,由於熱門專業里人才濟濟,自己實力不是很強,在就業選擇和以後的工作中也很難佔得優勢,搶得先機。
避坑策略:
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候,要綜合考量專業的情況。首先應該對自己未來作出職業規劃,根據考生喜好來合理選擇專業。還有就是看國家政策,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的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像是當下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 ”,這樣就會催生出很多和互聯網相關的專業成為熱門,社會需求量自然增大。還有就是在填報專業中還要冷熱兼顧,增加錄取幾率。
坑七:只憑學校(或專業)名稱來選擇
考生在填報志願選擇專業時,還有一個誤區是,喜歡憑着專業的名稱來選擇專業,而對專業內涵不瞭解。實際上,不同專業之間所學的課程、發展方向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有些專業雖然名稱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異。
如許多高校都開設材料工程專業,但由於學校的不同,其發展方向有差異,如哈工大材料工程專業實力很強,因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關,既有金屬材料,還有高分子材料和複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學的材料工程,則更強在金屬材料上,因為其前身是北京鋼鐵學院;天津工業大學的材料工程強在紡織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紡織工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絲綢材料,因為它是由浙江絲綢工學院發展而來,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的蠶學館。
避坑策略:
此河北唯一211高校不在河北在天津!
坑八:平行志願沒有風險
對於大多數省份實行平行志願填報,可説最大限度保護了高分考生的利益,減少了志願填報的風險,但同樣還是存在風險的。
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因為平行志願是按1:1.05的比例投檔,所以進檔不代表就錄取,退檔的考生,即便是A志願退檔,也將直接進入徵集志願或下一批。這是平行志願填報最大的風險。
2.定位不準確的風險。
3.志願沒有梯度的風險。
被退檔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數在所有被投檔該學校考生中偏低;填報專業志願太高,且志願不服從調劑。當然,如果高校實行“進檔即取”的原則,那麼,只要分數達到投檔線,志願服從調劑,就不會退檔,落榜生將大大減少。
這些風險都要儘量避免。在這再次特別提醒考生和家長注意的是,雖然平行志願可以填報幾所院校且對大學來説均為第一志願,但每名考生只有一次投檔的機會,只要你的檔案被投進某所高校,位於其後的院校志願則無用。
避坑策略:
按照“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方針,拉開梯度,進行填報。
坑九:越俎代庖,家長代辦
高三考生的家長,年紀普遍都在四十多歲,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憑藉多年工作經驗和人生閲歷,讓家長們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資源人脈。
那麼考生和家長在閲歷、經驗上的巨大差別,就導致許多家長認為考生年幼無知,完全沒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在高考報考這件大事上,很多家長就大包大攬,越俎代庖,把考生該做的工作完全攬過來自己做,甚至連最終的志願填報環節也包攬過來,有的考生甚至連自己的志願表都沒看過幾眼。
其實,家長的這種做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對於孩子的志願填報,倡導的是家長參與,但不是家長包辦。
同時,我們也很少見到有考生家長的職業是專門從事報考工作的指導專家,即使這些家長是企業的老總,政府的領導,在紛繁複雜的專業院校面前,在陷阱百出的報考政策面前,也都是門外漢的狀態。在幫孩子準備報考這件事上,如果不進行專業的學習和輔導,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坑十:目光狹隘
高考志願填報中,有不少的家長犯了“目光狹隘”的禁忌,導致孩子錯失了很多機會。比如:
多渠道升學機會。除了高考統考之外,我國還有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國家專項計劃等等多渠道的升學機會。
省外也有好大學。不少地方,特別是直轄市和東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長不願讓孩子到外地上學,寧可躲在“家裏”讀二本,也不願到外地讀一本。
避坑策略:
各位家長可以主動把眼界放寬,多渠道多方面瞭解各類高考資訊,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選擇其他的升學路徑或高校。
但願以上內容,可能幫助各位家長和考生躲開高考志願填報中的坑,走出如自己所願、理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