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了。
目前全國多地,已經開始實施縣管校聘,大部分地區,在實施縣管校聘的過程中,是十分公開透明的。先向一線老師們進行宣傳,告訴大家,公辦學校內的所有領導和老師,都得進行強制性流動,其實説白了,意思就是一個老師,不可能一輩子就在一所學校教書,還可以從城裏流動到鄉下,從鄉下流動到城裏。
在縣管校聘實施以後,老師們就要進行競爭上崗,先確定自己想要的崗位,然後老師們之間進行競聘。競聘過程中,崗位的數量,決定了競爭的激烈與否。
那麼,如果出現了競聘失敗,會如何呢?
那隻能是落聘了。
在去年,河南偃師就曾經因為縣管校聘,上了新聞。在這兒,因為縣管校聘,有200多位一線老師落聘了。校方是這樣解釋的:各學校都有明確的編制數量,如初中是1:13.5、小學是1:19,師生比例決定了編制數, 同時,績效工資考核按照優秀、稱職、基本稱職和不稱職四個等次。落聘老師,則屬於不稱職。最後,未聘教師不得參與獎勵性績效工資的發放。可能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偃師在縣管校聘中落聘的老師們,在網絡上爭論了很長時間。
綜合起來,爭議的焦點,其實也就是兩點:
一方面,老師們擔心:校長權力的放大,會使校長成為一方“皇帝”,任人唯親,把一些沒有能力、沒有教學水平、卻和校長關係硬的老師放進學校,苦了學生、毀了一代教育。另一方面,老師們則擔心:作為上級部門,縣管校聘這個制度是沒有錯誤的,錯就錯在執行部門沒有制定出詳細的執行細則,然後在要開學之際,倉促地去落實這個制度,在出了問題後,又沒有相應的對策。而且,落聘以後,定為不合格,績效工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合理呢?
同時,縣管校聘中,還存在着一個現實的問題,有位同行,親身經歷過縣管校聘,他是這樣説的:學校搞過一次縣管校聘,有些老師就在競聘前互拋橄欖枝,結果造成了,一個年級各個班之間師資力量差異極大,因為一部分優秀老師競聘前互相通氣,結果選到了同一個班級代課,最後,強強聯合,他們的成績也遠超其它班級。最終,全校老師的積極性還是沒有調動起來,縣管校聘一年後就停止了。
縣管校聘,意在打破鐵飯碗,加強教師的流動性,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不過,在執行當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並且,老師們的聘任,要由老師們評選,要真實參考這位老師的工作業績,教學成績,不能有造假行為。對於那些長期不上班的人員,更不能為其走後門。
那麼,如果在縣管校聘中落聘了,怎麼辦呢?
一般情況下,教育局等相關部門,會負責把這些落聘的教師進行安置、分流。可能向其他單位分流,也可能去考基層公務員,或者就在本校後勤崗位工作,但是,沒有績效工資。
因此,老師們,如果你的地區,你的學校實行了縣管校聘,你就要早做準備,早早應對。一個是吃透方案,一個是加強自身的教學水平質量,確保不落聘。
您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