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孩子語文成績還上不去?一線教師告訴你
每次考試後,都會有家長看到孩子語文成績不理想,找我問原因。我把其中一些共性的東西總結出來,其他有類似疑問的家長和學生也可以參考一下。
有些同學基礎知識題就沒有做好,比如字詞、詩詞、文言文。這些可以背的必須要首先掌握。這不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就不再一一展開説了。
今天要重點説的,是有這樣一種學生:學習很努力,基礎知識都能記住;讀書很多,但較靈活的綜合題和閲讀題得分率很低;擅長理科思維,數理化學的較好,可以靠背誦的副科也不錯,唯有語文是個坑。
為什麼讀書不少,卻總是做不好閲讀題?那得先看看初中語文閲讀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閲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閲讀新聞和説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閲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閲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複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文閲讀(包括上邊説的記敍文、説明文和議論文)不是隨便看看故事情節或字面意思就算了,還得透過文字表面,看到作者要表達的深層意思;還需要有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還得用正確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來。
反觀我們有些初中生讀書,雖然讀了不少,但讀書時還像小學生讀書一樣:只是看看熱鬧,文字表面説了什麼,就讀到了什麼。這樣讀書只是收穫了一層知識和經驗,還有更深層的收穫,要靠多動腦子思考來擁有。
比如我們讀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裏面就有很多值得推敲和思考的細節。比如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介紹阿長名字的來歷:不是她自己的名字,是前邊一個做工的人的名字,隨便就給她安上了。這就不僅僅是向讀者介紹她名字的來歷了,更是暗示她的身份卑微、社會地位底下,根本沒受到任何尊重。同樣的例子還有《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字,也不是他自己的,人們根本沒心思關心他姓什名誰,從描紅字帖裏隨便拿過來幾個字來稱呼他。為後來他的孤獨慘死埋下了伏筆。還有《紅樓夢》中那些丫頭的名字,或雅或俗,或整齊統一或隨口拈來,全憑主子們的心情,也為她們的悲慘命運奠定了基調。
把這些小的情節縱向分析,更能理解作者看似隨意寫來的插曲中藴含的深意;橫向分析,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學作品中看似閒筆,其實句句直指作者和讀者的內心的文字。
剛開始嘗試這樣的深層次閲讀,可能需要一點點地去查資料、去思考。時間長了,經驗多了以後,拿着一篇文章邊讀就可以邊讀出深層含義來,並且能聯繫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獲得啓示。這就是你的閲讀能力提高了。
能讀出深意來,是做好閲讀題的第一步,然後還有怎樣準確表達出來,這一點我們以後再仔細説。
當有孩子讀書很多卻做不好閲讀題時,可以分析分析原因所在,改變閲讀方式,在以後閲讀時多思考,讀透文章的深意。我想,這樣閲讀題一定會學做越好,語文成績也會相應提高。
親愛的讀者,您或您的孩子在學語文時也有類似的疑問嗎?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