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黃道婆的成就
時至今日,“黃道婆”這個名字歷經幾百年始終銘記在世人腦海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作為後世為何始終懷念這個女性,究竟黃道婆的成就有哪些,她從黎族學成歸家以後,是怎樣帶着先進的紡織技藝改變着當地的生活延續至今的?
黃道婆在織布
談到黃道婆的成就,主要是她給江南滬地引入了棉花種植以及棉紡織手工藝,這是我國首次也是獨有的一次手工業變革帷幕,極大的拉動了生產力的突飛猛進,撼動了整個中華大地。
一方面,黃道婆從黎族引進了棉花種植,這也就給棉紡織帶來了原材料,當時的上海地區從未有過棉花種植,黃道婆突破了地理、氣候等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與顧慮,將整套種植技術引入並且保存了下來,直至如今都完好無缺。
有了原材料還不夠,談到紡織工序,黃道婆不但傳承了黎族先進的技術、熟悉黎族的工具將之引進,此外,她還在黎族現有的基礎上,與上海實地的生產現狀相結合,不斷革新、改進,創造出一大批新的更先進、更實用的工具。她發明了軋棉機,可以使棉花脱籽,不再需要手工一粒一粒剝,又省力又幹淨;她還發明瞭彈棉機,彈出來的棉花又松又快捷;並且發明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能同時紡三根紗;並且創造了“錯紗配色”,織成的布花紋圖案甚是美觀,舉世聞名。
黃道婆的成就難以用三言兩語來形容,她讓普通人家脱下厚重、粗糙的麻布,穿上了舒服美觀的棉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水平都帶來了里程碑式的變革。
黃道婆的故事
黃道婆小的時候,由於無依無靠,只得在一富貴人家做童養媳,鄰里都喊她黃小姑。在這段期間,黃道婆的故事可實在是艱苦啊,飽受夫家的折磨,日日都在幹粗活、重活,一年到頭都沒有個停歇,穿不暖也吃不飽,詩歌手指都長滿了凍瘡,簡直過着非人般的日子。
黃道婆《天涯織女》張鈞甯劇照
春天來了的時候,有時候黃道婆犯了春困,一時倦乏未能及時早起,她的婆婆就馬上扯着她的耳朵,揪着她的辮子,一邊罵一邊狠心地把她從硬板牀上拉起來。夏季來臨,有幾天實在熱得不行,黃道婆累得快要中暑了,實在支撐不住就想要去樹蔭下乘會涼透個氣,這時要是被婆婆看見了,就會惡狠狠地衝到樹蔭下來,一棒頭將累得無力的黃道婆趕到田地裏去。
秋天來臨,天氣逐漸轉涼,黃道婆穿得不夠多,剛想把單衣翻成夾衣,只見婆婆一把將成捆的稻草塞至她手中,命令她趕緊搓繩,夾衣慢慢翻,等到下雪前都還來得及。直到冬季大雪嚴寒之際,全家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襖,而黃道婆卻還是單薄的一件夾衣,還沒等到她將夾衣翻成厚厚的棉衣,婆婆就將幾籮筐的棉花端到她面前,説現在才剛下雪並沒有那麼冷,雪融化的時候更冷,到那時再翻棉衣穿就行了。過了幾日,黃道婆終於將棉花都剝完了,想着終於等到烊雪翻棉衣了,婆婆卻説這會都出太陽了,再翻棉衣早已派不上用場,還是及時幹活吧。
黃道婆的故事就是過着這樣慘無人道的日子,飢寒交迫,一年到頭都在幹活,最終她終於忍無可忍,逃出了夫家的魔爪,尋求新的人生。
黃道婆墓
黃道婆作為元代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姑娘,她出生在上海,後來遠赴海南學習紡織,學成歸來又將先進的技術帶回家鄉,最終落葉歸根。上海作為黃道婆的故鄉為其建立了一個墓園與紀念碑,黃道婆墓就在紀念墓園之中,位於如今的華涇東灣13號,在徐浦大橋的外環線北面,自北向南坐落着,一共佔地1.5畝多,紀念園中有兩層台階。
黃道婆墓
黃道婆墓的墓冢周圍築有半米高大理石圍欄,形成一個圈,中間是橢圓狀的石圈土墓,墓的正前方立有一塊漢白玉碑。紀念碑的正面刻有“元黃道婆墓”,這字跡出自魏文伯之手,墓碑的背部刻的是黃道婆的墓誌銘。整個墓碑的前方放置着長條形狀的石桌、石凳用以供奉。在黃道婆墓的周圍植有松樹、楊樹、槐樹以及松樹等等四季常青的樹木,它的三面是白色的花窗滴瓦圍牆相繞,墓冢的台階用青磚鋪設,整個墓地看上去十分莊嚴、簡樸。
其實早在元代年間,就為黃道婆建立祠堂,但是經過世世代代的變遷,該祠堂歷經滄桑已經殘破不堪。於是到了1957年,上海政府決定重建該祠堂,併為其立一座紀念碑,背面的墓誌銘贊詠了她的生平功績,此後1962年有過一次重修,漢白玉石碑就是這年所建。1984再度進行重修,佔地一千多平米,至1987年被列為市文保單位,對於世人紀念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學習她遺留下來的精神具有極大的意義。
革新家黃道婆
説到黃道婆,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被稱為中國紡織第一人,我們現在穿的以棉為原料的衣服的最初的技術就是她傳承下來的,她在紡織這方面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她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改進,對以往技術不良的地方進行革新,推動了整個生產進程。那麼今天小編就好好的跟大家説一説這位革新家的故事。
黃道婆畫像
因為其成就故後人都叫她黃道婆,但她的真名卻無人知曉。她出生在南宋時期的長江之濱,童年並不愉快,親人在混亂的年代都早早離她而去,小小年紀便要自己討生活,跟着鄉親學習能養活自己的本領,但是已經有種植棉花,用棉花織布的技術,但還很落後。小黃道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紡織,從此便跟紡織離不開了。剛接觸紡織的黃道婆棉花彈得不好、織布也不精美,用手包棉花籽也比不上大人的手腳快,所以黃道婆一直都在想辦法改變現狀。後來在經過一段非人的童養媳生活後,黃道婆為了自己的紡織夢,搭船到紡織技術比較發達的閩廣地區學習當地的織被技術。運氣很好的黃道婆碰到熱情好客的黎族姐妹,不僅把她當成親姐妹一樣照顧,還將當地的紡織技術傾囊相授,黃道婆心存感激,一直都很努力的學習。
在家鄉安定下來後,帶着技術回到家鄉,革新了手剝的方法,採用鐵輥碾,大大提升了紡織速度,技術也相應得到改進。
黃道婆的丈夫
相信很多看過《衣被天下》的觀眾都被劇中黃巧兒與林慕飛、萬寧之間的情感糾葛深深出動,這部以黃道婆為原型的電視劇不僅講述了黃道婆的生平故事,還添加了情感故事豐富劇情,此外舞台京劇《黃道婆傳奇》則是加入了一條關於黃道婆與趙阿貴、張明謙之間的纏綿情路,那麼拋開這些影視作品,真實歷史中黃道婆的丈夫是誰呢?
《衣被天下》張鈞甯飾演黃道婆
説起黃道婆的丈夫和她的婚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段十分悲涼的經歷。黃道婆生於戰亂年代,曾經富饒的江南地區也在外敵的踐踏下淪為災區,她小小年紀就失去了雙親,為了能夠活下去,黃道婆只能到還算富足的人家給人做童養媳,她也就在這户人家遇到了自己的丈夫。
只可惜那樣的情況,那有什麼美滿的婚姻感情可言,她不過是一個勞動苦力罷了,丈夫和婆婆都對黃道婆極其惡劣。她一年做到頭,每天天還沒亮就起牀了,不僅要伺候丈夫的吃穿,還要服侍全家人的日常,下地幹活與牛羊一同出歸,小小年紀早已失去童年的快樂,甚至沒有個人樣。
説到底這只是一場買賣,並不是實質上的婚姻,黃道婆的丈夫從未給過她半絲温暖,甚至連日常的關懷都沒有,還時不時的與婆婆一起虐待她,不給她吃飽、不讓她穿暖,迎接她的只有沒日沒夜永遠幹不完的苦活、累活、髒活,最終黃道婆終於忍受不了這非人的日子,逃出了夫家的魔爪,也迎來了自己全新的生活面貌。
黃道婆功勞
絲綢是一種穿在身上很順滑的布料,但價格昂貴,在古時候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穿得起絲綢,平常人家大多數普遍穿以棉為原料織成的衣物。老百姓能褪下粗糙的麻布,穿上這種棉,就不得不得益於這位有着卓越貢獻的紡織工——黃道婆。她是中國紡織第一人,她傳承的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紡織技術的進程,黃道婆功勞非凡。
黃道婆紡織機實拍
黃道婆跟絲綢並無多大關係,她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棉花上面。革新了手工剝棉花籽的方式,採用鐵棍碾壓,大大提高了速度,教人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她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織布養活自己,然後和紡織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都在為紡織技術奔波。年少的時候為了學習到更好的紡織技術,搭船南下到技術好的閩廣地區。一個小姑娘,不懼危險,一個人跑那麼遠,只為學習到更好的技術,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能做到。後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她學到了技術,而且帶着一份責任感,在家鄉需要她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將自己的所學,全數教給當地的人們,並進行推廣。
為了提高速度,不再人力剝棉花籽,用軋棉機;改進了一尺長用手彈棉花的方式,運用彈棉弓,解放了人力,提升了產量;還改變了當時單一的織布,在布料上進行形式、花紋的改造,大大增加了布料的美感,使得棉質的衣物穿上既舒服又不失美感。紡織上的黃道婆功勞,沒人能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