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趙雲比諸葛亮大多少
趙雲趙子龍,白馬銀槍,武藝奇絕。話説當年長坂坡一役,趙子龍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進進出出,長槍化成道道白光,殺的好生痛快。
趙雲與諸葛亮
諸葛亮諸葛孔明,長鬚飄飄,羽扇搖搖。赤壁一戰,出盡風頭,前有神奇草船借箭,後有火燒十里戰船。端的是出神入化,智慧絕倫。
此二人一文一武,一老一少,可謂劉備之左膀右臂。諸葛孔明先生當世人傑,所以史籍多有記載。據史書雲:諸葛孔明生於公元181年,當時正乃光和四年。而趙雲趙將軍,雖然也是威震一方的戰將,可是關於他的史料就相當之少。所幸《三國志趙雲傳》對趙雲筆墨甚多,言其俊逸瀟灑,身高體偉,初時並未受到器中,軍中地位遠遠不及關羽張飛。幸有長坂坡一役,人中龍鳳趙子龍才被世人熟知。
遺憾的是,《趙雲傳》裏並沒有提及趙子龍的生辰,這實在是個天大的遺憾。忠心不二,置個人生死於不顧,與萬千軍馬中廝殺,只為救劉備之家屬,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鐵骨錚錚,這樣一位將中翹楚卻不知生於何日,實在讓人唏噓。
幸運的是古往今來,趙子龍的追隨者甚多。所以關於趙子龍與諸葛孔明年齡的差距也成了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有人分析諸葛亮剛出茅廬之時,趙雲已小有名氣。所以趙雲至少要比諸葛亮大五歲以上。還有人認為趙雲去世和諸葛亮相差沒有幾年,趙雲去世時七十多歲,諸葛去世時五十多歲,所以應該趙雲比諸葛亮大二十歲左右。
然而這畢竟都是猜測,那個羣雄廝殺的年代畢竟太過久遠,所以趙雲究竟比諸葛大幾歲這也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真實的諸葛亮
西方有句名諺流傳至今:真相是時間的女兒。歷史總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會模糊它原本的面貌,而後人,只能從史學家記錄中有跡可考的隻言片語探尋,口耳相傳間,難免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和人為的杜撰。
諸葛亮雕像
《三國演義》的故事中所塑造的諸葛亮的形象也難於免俗,羅貫中其人,懷揣着一顆對諸葛亮的崇敬之心,描繪出了他心目中的孔明先生,而每個人看東西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作者眼中本來已經“神魔化”的諸葛亮在千千萬萬讀者的心目中又有了千奇百怪的姿態,他才高八斗,滿腹經綸,不戰而屈人之兵,似乎沒有他攻克不了的難題。但慶幸的是,歷史總歸是要回歸它本來的面貌,世上沒有萬全之事,當然也就不存在完美之人,孔明先生的真實面貌,是一個智謀高於常人之上的謀士,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平凡之人。
文學形象中,諸葛亮未出南陽便聲名鵲起,於是劉備慕名而來,三顧山間茅屋方請得諸葛先生出生匡扶大業,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三國志》中,諸葛亮未出山之時,除卻其出生琅琊諸葛氏這一先天的優勢以外,他只是一介布衣,投入劉備旗下也是諸葛亮主動請纓的,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君子當竭力輔佐賢主以盡其志,想來這才符合歷史的走向和人間之常情。
火燒赤壁,空城絕計,木牛流馬……諸葛亮是當得起“奇才”二字的,只不過奇才也是常人,也會犯常人犯的錯誤,有些人力無法抵抗的事他也無可奈何,因而才會識人不淑失了街亭,才會迴天乏力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才華橫溢,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他懂得因時而變,根據時勢不同去治理國家。在用兵統帥的這方面上,《三國志》的筆者陳壽認為這不是他的專長,每個朝代的人都不是太認同陳壽的觀點。我則認為諸葛亮用兵的策略實際上已經挺不錯了。
電影中的諸葛亮
才能高於世俗大多數人,必然會受到普通人的拖累。因此,諸葛亮做事總是關注細節,謹慎行事,每件事都身體力行,怕因為手下才能不足而耽誤了事情。每件事情都考慮得非常周全,不能容忍有過失。蜀國之地民生風氣比較浮躁,不安心於耕作,容易發生動亂。諸葛亮制定了周密的法律,嚴格執行法律。但是老百姓卻沒有任何怨言,可見諸葛亮執行法律是很公平公正的。
從其他關於諸葛亮的史料可見,他是一位根據才能來任用人辦事,清廉行政的一代偉人。
除此之外,諸葛亮也是一名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隱士。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涉略羣書,廣交清流之士,關注時勢變化,以管仲樂毅為榜樣,有着擔負重任、成就理想的遠大抱負。
最後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毅力和恆心打動了他,諸葛亮才毅然邁出草廬小地,去完成自己的理想。由上面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諸葛亮竭盡他的忠誠和才能來治理蜀國,在用兵,刑法,治民,行政上做得無微不至,事事俱細,更加反應出了諸葛亮中謹慎的一面。
關於諸葛亮的俗語
諸葛亮,有名的忠臣良相,東漢末年最具個人魅力的人,深受劉備的信任與器重。而諸葛亮為了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也是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為其建立了蜀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千古傳誦的佳話。自古以來,有關諸葛亮的各種傳説不絕於耳,就連有關他的的俗語也是處處皆是,隨手拈來。
諸葛亮像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是流傳度非常廣的一句俗語。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裏面有“草船借箭”這一段。而這句俗語就出自這裏。當時諸葛亮在周瑜信誓旦旦,稱要在三天內造就十萬支箭。周瑜聽後,啞然失笑:僅僅三天,造十萬支箭?好一個口出戲言的諸葛亮。
諸葛亮他讓三個部下在戰船的兩邊擺上草垛靶子,然後用布蒙起來。可是這三個部下一商量,覺得這樣做太簡單,十分容易被人看出破綻,於是決定換成稻草人,稻草人做好後又為其穿上皮衣和皮帽。諸葛亮一看,竟有如真人一般,一手撫須,一手搖扇,讚不絕口。於是便有了這句俗語,比喻人多力量大,做事情還要集思廣益,不能只依靠一個人的智慧。
“事後諸葛亮”也是被大家廣泛提及的一句,出自作家向春的一部小説,指的是事前沒有主見,事後卻高談闊論,稱自己當時多麼有先見之明,具有諷刺之意。有時我們也用馬後炮表達這個意思。
事後諸葛亮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們常常用這樣的句子讚譽那些眾人眼中能夠做到“未卜先知”的人,諸葛亮就是其中一例,無論在治國理政輔佐君王上,還是軍事戰略指揮中,諸葛亮往往能夠一針見血,未雨綢繆。
諸葛亮銅像
相反的,“事後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承載着負面評價的,它往往用來指代那些事前毫無建樹和意見,待事情解決之後高談闊論紙上談兵之人。凡事並無絕對,事實也並非盡然,能成為像諸葛孔明那樣料敵以先的人固然令人驚喜,但試問世間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後諸葛亮其實也並非不可取。
古語有云,觀棋不語之人才堪當真正的君子。這觀棋之人,雖然盡數把握住了局勢,但是他並沒有插足,而是站在一邊冷靜的分析,這並非置身事外,而是適當的做壁上觀,而恰巧因為這種疏離感,讓人能夠更加客觀理智的對所有的情況進行分析,一盤棋局結束之後,知道對局二人優缺點的,並不是下棋者本人,而是站在旁邊觀棋的人,而誰又能説,這觀棋之人就不是“事後諸葛”?
由此看來,這事後諸葛亮也是有優劣之分的,一個人不談意見,不説看法,其實有三種可能,一是他肚裏卻無墨水,無能為力,只能等事情結束之後才能理清脈絡進行分析,二是他胸中有溝壑,只是藏拙或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和對大局的考慮閉口不言,三是此人根本沒有動腦思考。三種之中,一者謹慎,不失為善於總結之人,二者理智,是睿智豁達之人,只有這第三者,才真真是無可取之處。
這事後諸葛亮,也是借了諸葛先生的名號,並非人人都可勝任的。
諸葛亮對聯
諸葛亮是誰就不用多提了,一部《三國演義》讓他足智多謀,淡泊名利的形象深入人心,古今許多名人都對他有各種讚譽之詞,詩聖杜甫簡直將他尊為偶像,在二十多首詩中都提到了諸葛亮。而武侯祠更是遍及中華大地,其中的許多對聯也很好的反映了丞相的一生。
諸葛亮劇照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是清代著名學者趙翼為成都武侯祠撰寫的對聯,上聯取他的軍事事蹟,下聯談及他的治國方略。據載,諸葛亮在蜀國對西南蠻夷恩威並施,使他們心悦誠服,《三國演義》中也有數次擒獲敵首的故事,這使他能安心的面對其他二強的壓力。而諸葛亮在建設國家方面也很有一套,古人曾説諸葛亮建設蜀國是王者的治理方法,適合伊尹周文王周武王一樣的人物,給予諸葛亮很高的評價。
而河南的武侯祠劍走偏鋒,一副對聯把與諸葛亮相關的兩篇文章嵌入其中,《梁父吟》是諸葛亮隱居時候做的,借晏嬰的故事説明在作者做官後的大度胸懷,反映了諸葛亮對國事獨有的看法;《出師表》也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幾乎每個人都能背出其中的句子,其中如對聯一樣盡顯老臣拳拳之心,令人感動。而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既無愧於丞相的使命,也無愧於忠臣良相的要求。
其實與諸葛亮相關的對聯並不止這些,關於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又豈是隻言片語能夠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