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這應該是知乎上第一篇有關印控拉達克的詳細經歷描述,首發於我的知乎專欄:西遊 和專欄:對世界上癮,未經許可嚴禁盜用。在文章開始前我剪了一個 2 分多鐘的視頻,作為本文的前言:

  若要理解本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我們必須先來看一張中印巴三國交界的地圖: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其中紅色框內的部分是本文故事發生的地方,虛線紅框是本文中我所走的徒步路線,既“贊斯卡山谷”,卡吉爾北部虛線為印巴實際控制線,地圖上穿過班公錯的實線為中印實際控制線,藍色框為巴基斯坦一側的喬戈裏峯(K2)徒步路線,綠色框為喀喇崑崙公路(KKH)沿途。

  本地圖中所有標星的點是我親自去過或住過的地方。

  拉達克,喜馬拉雅的另一邊

  “我從小在卡吉爾(Kargil)上學,那一年(1999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打仗,雙方約定了一天同時從這裏撤軍,然後巴基斯坦軍隊沒有走,他們就藏在那座 5 千米高的山上,我站在學校房頂上看到他們從那座山上衝下來… 雖然最後還是印度人勝利了,不過克什米爾人更想加入巴基斯坦。” 進入贊斯卡山谷的前一天傍晚,在卡吉爾的一座山坡上,我們的嚮導扎西指着對面的大山,跟我們描述當年他所經歷的那場戰爭。“哦?為什麼更想加入巴基斯坦?” 我的好奇心上來了,扎西接着説到:“因為這裏大部分人是穆斯林,他們在在宗教和生活習慣上更接近山那邊。不過拉達克大部分地區是和我一樣的佛教徒,我們很不一樣。” 伴隨着日落,清真寺發出的禮拜聲正響徹山谷。我心裏暗想,扎西和這裏絕大部分的當地人一樣,並不知道那場印巴潛在核危機已將他們置於巨大的危險之中。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Kargil 街頭

  此時,我們剛剛從中印邊境爭端禁區班公錯印度一側返回了印巴邊境的卡吉爾,正準備從這裏到 Padum 然後徒步穿越拉達克的核心區域——Zanskar 山谷。 一週前我從斯利那加去往拉達克首府列城的路上在這裏住了一晚。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斯利那加(我管這叫印度的大理,默納利姑且算是印度的麗江吧...)

  這是喜馬拉雅的另一邊,除了這幾年被大家熟知的尼泊爾和逐漸進入視野的不丹,在青藏高原阿里地區的西側,還有一片對我們大部分中國人來説仍然處於神秘狀態的廣闊的區域——拉達克。國際地理上稱這裏為“北喜馬拉雅”(注意北喜馬拉雅並不是指喜馬拉雅北側)。這裏的地表上覆蓋着的是世界上最崎嶇、最荒蕪的山地,有着令人無法相信的荒僻貧瘠,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並且,拉達克的主要範圍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爭端領土之一”,迄今為止,中、印、巴三國仍未正式勘界,處於極大的爭議之中。

  雖然現在拉達克被印度單方面劃入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邦,而且隨着 1962 年斯利那加經卡吉爾到列城全長 434 公里的高原公路打通,原本需要 16 天的路程縮短到只需要 2 天,大批的印度軍隊通過這條公路湧入了這一地區。但事實上,我們國家從未承認印度對拉達克地區享有主權和管轄權。而且歷史上有着“小西藏”之稱的拉達克,無論在人文、宗教、習俗上也都不同於印度。這裏主要是藏族和少部分其他民族的傳統居住區,主要由西藏人種和雅利安人後裔組成,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古印度文獻《往世書》都曾記載拉達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後來經歷無數的戰爭和地區融合才有大量的藏人遷入。現在拉達克地區所通用的語言也是藏語、拉達克語和烏爾都語,這裏的風俗、宗教都與西藏更加接近。

  在印度人看來,拉達克就像是一塊在上天面前失寵的土地,印度政府曾長期強行對其實行封閉政策。但達拉克卻並沒有被世人所遺忘,自從 1975 年斯利那加到列城的公路對外開放、1979 年列城機場通航,拉達克跨出了封閉與隔絕的門檻,憑藉其特殊的高原景觀,獨特的民俗風情,即使路途遙遠,喜好獵奇的西方遊客仍然絡繹不絕。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斯利那加到卡吉爾的公路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卡吉爾到列城的公路

  拉達克地區海拔在 3,000—7,000 米之間,空氣稀薄,和青藏高原一樣,初到拉達克的人可能會因高原反應而感到不適,當年唐玄奘取經路過拉達克時就曾被高山症所苦,以致他認為是中了邪魔。這裏的氣温也非常不適宜人類居住,冬夏温差竟高達 60℃,7 月的晝間温度最高可達 38℃,入夜後温度最低卻又會降至 7℃,冬天則常處於 -30℃左右,所以在每年 10 月到來年 6 月,除了開通航線的列城周邊外,拉達克其他區域幾乎沒有外人蹤跡。由於拉達克的北方是喀喇侖山脈,南邊又有喜馬拉雅山為屏障,所以北方的濕氣和雨水無法吹過來,而南方每年定期從印度洋吹向印度大陸的季風也無法進入,以致這裏氣候相當乾燥。拉達克的居民大都住在海拔 3,000 米左右的印度河上游附近,靠喜馬拉雅的冰川融水維生。印度河挾帶著大量的泥沙在狹長的山谷區沖積出很多塊小平原,在這些小塊平原上,融化的雪水滋生出一些可以耕種的小綠洲,和四周那些寸草不生的高山峻嶺以及堆積巖所構成的荒漠山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綠洲中的房舍多以土磚建成,通常穆斯林會將屋舍漆成彩色,而信奉佛教的人則會將房屋四壁弄成純白色,因此只要根據房屋的顏色,就可以知道屋內主人的宗教信仰。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拉達克小鎮拉馬玉如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這是我在拉馬玉如借宿的一個藏族老奶奶家,臨別的時候我提出要給老奶奶拍一張照片,她趕快回屋把自己的假牙拿了出來,她説這樣笑起來漂亮一些。

  從公元 2 世紀佛教傳入了拉達克和西藏的原始教派苯教融合,直到 8 世紀拉達克捲入唐蕃衝突宗主權幾經易手後隨吐蕃藏化。9 世紀隨着古格王朝的興盛以及從印度引入佛教思想重新傳入西藏,藏傳佛教從此成為拉達克最盛行的宗教。在傳統習俗上,拉達克每户人家都要有一個男孩去寺廟中做終身喇嘛,拉達克人口約 29 萬,但大小喇嘛卻有 3 萬多,占人口的十分之一。現在列城周邊是寺廟的主要聚集區,被當地人稱為“GUMPA”,是拉達克人崇拜和精神寄託的所在。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列城附近的黑美寺(HEMIS GUMPA)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此外錫克斯寺(THIKSEY GUMPA)以及阿爾契寺(ALCHI GUMPA)也是非常著名的寺廟。黑美寺是上列中最為富裕,但相對地其態度也最為高貴冷豔。在寺中有一尊金碧輝煌的坐佛,將近三層樓高,是拉達克境內最大的佛像,也出現在了著名紀錄片《輪迴》中。昔日黑美寺內經常展示許多極為珍貴的雕像與佛教文物,後來頻傳失竊,寺方決定停止展示這批寶物,十分可惜。拉達克人可以一天不吃不喝,但卻不能一天不拜佛。此外,每年的六月,黑美寺都會舉行一項為期三天的慶典活動,場面相當熱鬧別緻。錫克斯寺以古老文物著名,此廟建於呈三角洲的山丘地形之上,距列城 17 公里。山丘上蓋有無數別館,恰好和建於頂端的錫克斯寺連成一線。此寺為一紅色建築,供有一尊巨大無比的未來佛,十分引人側目。 阿爾契寺距列城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為本區最古老的寺廟建築之一。廟中壁畫維妙維肖,藝術價值難以估量。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列城

  在列城,我們找到一家願意帶我們穿越贊斯卡山谷的探險服務公司,在諮詢徒步詳細事宜的時候,我問老闆是否是拉達克人?他的話匣子打開了:“不,我的父親出生在吉爾吉特(Gilgit,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上的重要城鎮),我和我的兄弟們在印巴分治的時候沒能回到家鄉,於是就留在這裏了,我很想回去。”他順手指着牆上一幅印度出版的地圖,這幅地圖上一廂情願的把巴控克什米爾和中國阿里的一塊地區(印度稱阿克塞欽)划進了印度版圖中。“你們知道的,我們這裏離你們(中國)很近,如果中國和印度打起來,我們這裏可能就是前線。”我愣了一下,想到來列城的路上看到路邊遍佈的印度軍隊,回到:“可是這裏遍地是印度軍隊啊?他們人很多。”“沒用的,他們都是浮雲,真打起來的話,跑得比誰都快……” 説完他端起桌上的克什米爾茶抿了一口,笑了笑接着又説:“拉達克人才不在乎這些,拉達克人自己做主。”這回換我笑了。“不過你們的嚮導,是土生土長在贊斯卡山谷的本地人,他叫扎西。”説完他介紹了一直坐在旁邊並未説話的一個精瘦的中年男人。

  我們的旅程正是從這座拉達克地區最重要且飽富爭議的城市開始的。這座海拔 3,505 米的小城曾是絲綢之路上商隊的重要驛站,現在是被印度佔據的軍事據點,有重兵扼守,同時也是拉達克地區農牧產品和遊客的集散地。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這張照片是法國攝影師 Olivier 在 50 年前拍的列城汽車站。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這是我在同一角度拍攝的 2013 年的列城汽車站,白塔還在,背後雪山的雪少了一些。

  此時此刻正值一年一度的拉達克節,周邊村鎮的人們都匯聚到這裏,因為這一段時間能夠集中的看到傳統的馬球比賽、各民族歌舞表演、以及一些佛教儀式。這些表演大多集中在列城唯一的馬球場上,在入場和表演期間,由印度軍人在維持秩序,除了幾處入口有持槍把守,大部分軍人手上人手一根木棍,用來維持秩序,但現場依然一片混亂。節日的表演其實就是拉達克地區的每個民族都上場表演一個節目,基本都是傳統歌舞,其中有一個民族現存只有幾百人了。不過表演中並沒有代表穆斯林的民族出演節目,要知道在拉達克地區還有小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至今在列城都能見到清真寺和藏傳佛教寺廟緊鄰並存的景象,要知道這個可不是在哪裏都能看到。導致這個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17 世紀後期,拉達克在不丹和西藏格魯派的爭端中支持不丹,引發西藏地方與拉達克之戰,落敗的拉達克在克什米爾穆斯林的幫助下重建政權,但條件是拉達克王室允許在首府列城修建清真寺並且國王皈依伊斯蘭教,這段歷史對於今日的拉達克影響重大。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一年一度的拉達克節在 9 月下旬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皇宮腳下的馬球比賽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持槍和棍棒把守的印度士兵。

  在這裏稍微展開説一下,首先前面已經説到過,拉達克不是印度的一個邦,在印度行政區劃分上它是屬於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一個高度自治區,由印度託管(印度其他邦的電話卡在這裏都不通)。當然對我們中國來講是不承認印度擁有主權和管轄權的,雖然有着實際控制線,同理我們也不承認有阿克塞欽這麼一個地方存在,對我們來説只有“阿里地區”這一個地方。拉達克地區今天仍然處於一個極不穩定的狀態,一方面它們想自治,一方面又沒有能力自治,還要面臨兩邊的窺視,以及內部藏傳佛教和穆斯林的紛爭。所以印度對這片土地一直實行的是軍事管制。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只有在拉達克節上才能同時見到幾個非常罕見的民族,注意,很多人誤解在印控拉達克地區只有藏族,但其實藏族只是拉達克地區眾多民族其中一個,只是人數比較多的民族;節日慶典上藏族作為最後出場表演的民族。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印控拉達克地區的藏族,基本習俗和西藏相同,語言相當於方言。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有着雅利安人血統的小孩,一眼看穿千年。

  在列城街頭,喇嘛和穆斯林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佛教寺廟和清真寺緊鄰共生的情景,這就是看的到的歷史。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説到王室,在列城無論哪個角度基本都能看到標誌性的列城王宮(Namgyal Palace 南吉阿勒宮),這座 17 世紀的王宮至今都屬於拉達克王室,直到王室在 20 世紀 40 年代轉移到 Stok 村的另一處宮殿。王宮是傳統藏式建築風格,雖然有人在一直在修復王宮,但我看到它時還是一副年久失修的破落狀態。王宮和其腳下的老城區連成一片,如果你想知道拉薩布達拉宮廣場改建前和村莊連成一片的樣子,那就一定要來這裏看一看。老城內小路錯綜複雜,但能看到傳統的拉達克民居和一些保留至今的傳統生活習慣。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破敗的列城皇宮,裏面除了粗糙的唐卡展覽外,啥都沒有... 門票 100 盧比。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在列城皇宮俯瞰列城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列城皇宮下的老城區

  班公錯,五分之一的水面處於印度的實際控制中

  “在這裏,只有我能帶你們去班公錯。”看着面前這個自信滿滿的哥們兒,我們心裏卻犯着嘀咕,這靠譜麼?一天前,經過多方打聽,我終於找到一個據説神通廣大到能帶我們去到班公錯印度一側的人。要知道自清末以來未能有效控制的 Nubra 山谷以東地區在 1962 年才重新回到中國,班公錯實際控制線印控一側已經對中國人關閉了長達 64 年(1949 年關閉),我可不想因為這個被印度軍隊給扣了,這危險可不是鬧着玩的……

  昏暗狹小的房間內,經過一番交涉,我最終決定信任這個拉達克人,因為我想好了,遇到檢查站過去不就大不了原路返回……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去班公錯印控一側,除了是著名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有譯“三傻大鬧寶萊塢”)最後的結局拍攝地,我心想我一中國人我去自家地盤上看看不可以麼?2004 年,我前往阿里地區日土縣時就曾造訪過班公錯,並且當時有幸抵達了位於湖中的那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鳥島——班公錯鳥島。作為熱愛高原的人來説,碧藍的湖水永遠具有令人着迷的魔力,我一直嚮往着有朝一日可以環湖一週,飽覽這雄奇壯麗的湖光山色該有多好!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湖中有着一道看不見的卻決不能觸碰的線——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把這座美麗的湖泊生硬的切分為兩部分。從那時起,我就對湖對岸的另一側充滿了嚮往,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一側看看。終於在距上次差不多近 10 年之後,我找到一個機會。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2004 年我在班公錯中國一側拍攝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鳥島——班公錯鳥島。

  第二天凌晨 5 點天還沒亮,我們就到了之前約定的接頭地點,據説會有一輛來接我們的車。5 點 05 分,已經過了約定的時間 5 分鐘,傳説中的車還沒出現,我本來就懸着的心更加沒底了。又過了幾分鐘,出現了一輛車,並沒有開車燈,在距離我們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熄了火隨着下坡緩緩的滑到我們身邊。司機跳下車後只説了句“不好意思來晚了。”説完就把我們的行李搬上車,昏暗中我們出發了。在此特別提醒,沒有特別的許可,中國人切不可擅自闖入印控班公錯地區,那是非常危險的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Google Map 上葱列城去往印控班公錯的路線。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世界第三高的公路埡口,海拔 5,360 米的 Chang La 埡口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凌晨的拉達克異常寒冷,加上緊張的氣氛真讓人有點難受,我們幾次想問司機有什麼方法帶我們通過檢查,都欲言又止,心想神通廣大的人自由神通的道理,還是不問的好。從列城到班公錯的公路異常崎嶇,一條 151 公里長的公路,需要開 4 個多小時,中途需要翻越世界第三高的公路埡口,海拔 5,360 米的 Chang La 埡口,埡口有印度軍隊駐守。翻過埡口後陽光才剛剛能照在車上,之後路邊時而出現了藏野驢、喜馬拉雅旱獺等野生動物,而且距離都非常近,有的甚至就站在路邊。特別是這裏的喜馬拉雅旱獺,非常親近人類,甚至主動到跑到人身邊站起來求“合影”。不過這動物看似可愛,卻是鼠疫的攜帶者,並且有它出現的地方,高原草場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牧民眼中可不是什麼善類。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關於這段我在知乎上專門回答過一個問題:你們拍過最萌的動物照片? - 知乎

  一路上遇到幾處檢查站,每到一處司機就拿着一張類似通關文牒的東西下車接受檢查,還比較順利。直到最後一個檢查站,停車後有人朝我們的車走了過來,司機搖下玻璃和那人不知道説了幾句什麼,那個人就從身上掏出一疊票據一樣的東西,看到後心裏才放下一塊石頭,是環境保護費,相當於門票,10 盧比,相當於人民幣 1 塊錢。買了票後就比較順利了,最終我們幸運地抵達了海拔 4,241 米的班公錯,剛到湖邊司機便指着遠處一個山頭説:“你們看,那座山就是中國的,我們只能到這裏了,再往前就不能走了。”和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差不多,這裏的湖邊也有一些餐廳,不遠處山坡上還有一家可以住宿的旅店,窗户正朝着電影《三個傻瓜》大結局拍攝地,偶爾還可以看到零星的印度遊客在這裏拍到此一遊的紀念照。我走到湖邊抿了一口湖水,非常的鹹澀,與中國一側甘甜的淡水完全不同。在中國一側的湖水中盛產的珍稀魚類“裂腹魚”在印控這一側也完全不見蹤影,不僅沒有魚類,甚至是什麼水生物都沒有。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10 盧比的“門票”和湖邊豎着“三傻”牌子的餐廳

  説話間,有兩架輕型直升機從我們頭頂飛過盤旋了兩圈後落回到不遠處的一個印度軍營,然後從軍營的碼頭開出了兩艘印度軍用艦艇,艦艇長度約 25 米,艦艇距離湖邊很近,非常近,近到可以看到艦艇內士兵的臉。他們似乎是要去班公錯上進行例行的巡檢,開出的距離並不遠,還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看到艦艇掉頭回來了,因為目前班公錯印控一側只佔據了湖面的大約五分之一,水域並不大。至於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為什麼將結局選在和故事毫不搭邊的中印領土爭端熱點班公錯拍攝,還是很耐人尋味的。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三個傻瓜》最後結局拍攝的半島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留影一張,算是我打卡過的最難抵達的電影拍攝地...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印度軍隊的巡邏艦艇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遠處的山頭就是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

  贊斯卡,日夜穿越喜馬拉雅

  “下雪?那時候可不像現在這樣,雪來了的話埡口就過不去了,如果你們冬天的時候進山谷要麼你走進去乘直升機飛出來,要麼你就在封凍的河面上往返走 14 天……這可是喜馬拉雅,真正的喜馬拉雅!”扎西説這話的時候表情變的嚴肅起來,然後他看着我們問:“你們真的要去走那條山谷?”

  “是的,我們想要從走帕杜姆(Padum)進入山谷,然後從喜馬偕爾邦的達爾查(Darcha)走出來,然後走高原公路到默納利(Manali)。”我非常確定的回答並説了我們的大概計劃。“好的,我們必須在兩天後就出發,不然如果山谷下雪的話,剛才我説過了…… 我就是土生土長的贊斯卡人。”緊接着扎西又補充到:“我們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我是你們的嚮導,我們還需要一個廚子,兩個馬伕和 6 匹馬。食物我會負責採購好,到帕杜姆後還需要採購一些蔬菜。”看到面前這個非常靠譜的男人,我心裏瞬間有底了不少。“好的,我們兩天後出發!”這一天是 9 月 27 日,按計劃我們必須在 29 日出發,然後 10 月 7 日必須走出贊斯卡,不然山谷裏隨時可能下雪,到時候麻煩就大了。

  在整個喜馬拉雅山區,面積約為 7,000 平方公里的贊斯卡幾乎是荒無人煙和神秘的代名詞,這裏這裏被喜馬拉雅山包圍成一個盆狀,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地區終年冰雪覆蓋,最高峯是海拔 7,135 米的 NunKun。在海拔 3,000 米到 4,000 米之間尚有一些零星村莊,至今未通電通路,幾乎沒有受到現代文明影響。由於地形複雜陡峭,只能通過被贊斯卡河水系切割開來的幾個峽谷進入,並且交通方式只有從河谷邊懸崖上的小路徒步進入,或冬季河面封凍後走冰面進入,若非在寬闊的地方,連騎馬都是件很危險的事。直到匈牙利藏學家喬瑪(Alexander Csoma de Koros)於 1820 年後在這裏居住並做詳細研究後,贊斯卡才為極少數世人所知。關於贊斯卡的第一部影像記錄是 1958 年由英國人拍攝完成。印度在 1947 年脱離英國獨立以後,贊斯卡以及拉達克周邊地區成為禁區,直到 1974 年才重新開放。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我們的徒步路線,從 Padum 出發翻越山脈到喜馬偕爾邦的 Darcha。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我在同一角度拍攝的另一張照片也作為主題報道登上 2014 年 3 月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徒步起點有一座奧地利人捐贈的當地學校。

  9 月 29 日,我們從列城出發,當天回到卡吉爾後於 30 日晚乘吉普車抵達了徒步的起點,大約只有 700 人口帕杜姆。1979 年第一條也是目前唯一的公路連通了卡吉爾和帕杜姆。這也是進入 Zanskar 地區的唯一補給點,我們在這裏採購了所有的補給品之後開始徒步進入河谷。以前聽説過這種河谷懸崖徒步的危險,現在真正領略到它的難度了。徒步前兩天的部分懸崖路段寬度大概也就和 42 碼的鞋差不多長,幾乎是身體斜貼着山崖向前挪動,偶爾還會有山體滑坡和塌方的情況,遇到這樣的路段,必須停下來觀察前方山體,確認沒問題後快速通過才行。路況非常差還可以小心克服,但是高原上稀薄的空氣,經常就讓人力不從心了,有時候上坡幾乎是每走一步要喘好幾口氣。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經過兩天的河谷懸崖徒步,我們於 10 月 2 日抵達河谷交匯的地方 Purne 村,從這裏可以沿着另一河谷向東北方向穿越到著名的拉達克古鎮拉瑪玉如(Lamayuru)。在這裏我們見到一種在西藏地區從未見過犛牛新用途,當地村民把幾頭犛牛的頭用繩子連在一起,一頭拴在木樁上,然後趕最外面一頭犛牛,這樣一排犛牛就開始原地轉圈,用來磨碎乾草做成草垛,這些草垛就是這些犛牛過冬的草料,要知道下雪了以後贊斯卡想找到草料可沒那麼容易。和青藏高原一樣,犛牛在 Zanskar 至關重要,不僅要用來耕田土地和馱運,牛糞也幾乎也是唯一的取暖燃料。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Purne 之後,我們就要抵達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 Phugtal 寺(或音譯為 Phuktal)。這座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寺廟被譽為全球最難抵達的藏傳佛教寺廟之一,是贊斯卡地區最重要且藴藏了巨大的文化價值的寺廟。從 Purne 出發需要一天的時間往返,道路也異常艱難,有幾處塌方路段嚮導扎西通過的時候嘴裏在不停的念着六字箴言。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堅持,在快抵達 Phugtal 的時候,河對面的懸崖峭壁上出現了非常難得一見的高原精靈——喜馬拉雅岩羊。 由於多年來近乎與世隔絕,贊斯卡的整體生態系統保存的非常完整,常見的野生動物除了岩羊,還有熊,狼,狐狸,雪豹,野驢,喜馬拉雅旱獺,野山羊,野綿羊等…… 在出發前扎西也曾給我們看過一張整個地區的野生動物分佈圖,詳細到令人吃驚,尤其是在很多地方已經幾乎絕跡的雪豹,扎西説等到冬天下雪,缺少食物的時候,有幾隻雪豹會下到村莊來找吃的…… 這讓我們非常吃驚。在徒步路線上的另一座寺廟,我們看到了供奉着的完整雪豹頭顱。不過在贊斯卡地區,野生動物並不是什麼威脅,它們和這裏的居民和諧共生,狼和熊很少光顧人類活動的區域。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告別岩羊後不久通過一處岌岌可危的吊橋,我們終於見到了 Phugtal 的真面目。我們眼前的山崖上出現了座像蜂巢一樣從懸崖上一個巨大洞穴中延伸出來的建築羣。紅黃白三色的建築彷彿嵌在山崖上,和周圍環境渾然一體,我們被它的美麗震驚的幾分鐘説不出話。Phugtal 寺建立在 12 世紀初,最初它只是坐落在懸崖山洞中的一處修行地,守望着懸崖下方 Lungnak 河的近一千年間,它生長成為現在看到的這樣一個美麗的建築羣。整個寺廟大約有大小 70 名僧侶,抵達寺廟入口時正好看到一個小喇嘛因為不認真上課被罰靠着佛塔倒立。進入寺廟內的道路高低錯落,每個房間靠山的一側幾乎就是用山崖做牆。當年的匈牙利藏學家喬瑪就是在靠近洞口位置的一個房間居住了整整一年,現在這個房間已是專門用來紀念這位藏學家的佛堂。

  在佛堂內,扎西一邊和寺裏的僧人寒暄,一邊介紹説我們是從中國來的。“中國?中國!” 掌管鑰匙的僧侶露出驚奇的表情,然後不知從哪裏翻出一本冊子開始認真查找,看起來有點像名冊之類的。不一會兒,他抬起頭説:“以前從未記載有過中國人來過這裏,你們是也許是第一個。” 僧人的表情有點驚訝。“哦?真的?那相信我們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開始還有點將信將疑,回來後我又搜索查閲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我們可能並不是第一個來 Zanskar 山谷的中國人,但可能是第一個來這個寺廟的人,確實還未找到關於 Phugtal 的任何中文影像或文字資料。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60-70 年代法國攝影師 Olivier 在這裏拍下了這張照片

  近 50 年後,我在同樣的角度拍下了這張照片。通過對比,寺廟的建築大家可以看到有了一些變化,但生活方式沒有任何變化。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我用拍立得拍了一張照片留給了寺廟的僧人。

  在徒步穿越途中,我與扎西閒聊:“你以前帶過中國人麼?”扎西回到:“沒有。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沒有,沒有東亞人來這個地方,他們喜歡乘吉普車,不喜歡走路。”“那可不一定。”我回話時心想,中國人不來這裏大概和之前這片區域不對中國護照開放有關吧。

  第四天開始路變寬了,沿途經過幾個村莊後,海拔開始陡升,一切都表明前方等待我們的是此行的最大挑戰,海拔 5,095 米的 ShingoLa 埡口。除了海拔,夜晚的寒冷開始襲擊我們,要知道即使在最熱的 7 月,海拔 4,480 米的 Lakang 營地的夜間氣温也會低於 -5℃。現在已是十月的第一週,夜晚的温度降至 -15℃,帳篷內則接近 -10℃,幸好除了足夠温標的睡袋,扎西還為預先為我們準備兩條厚厚的毯子。從 Lakang 營地出發後大約 2 小時,就開始踏着冰川向着 ShingoLa 埡口爬升,稀薄的空氣和深一腳淺一腳的亂石路面幾乎讓人崩潰,還要時刻注意着旁邊亂石下的巨大冰洞,感覺隨時能將渺小的我們吞沒。此時或許只有令人驚歎的雪山風光還可以彌補一點路途的艱苦,當抵達路線最高點——白雪皚皚的 ShingoLa 埡口後,壯觀的 360 度雪山全景和一個碧藍色的高山湖泊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本以為艱難抵達埡口後最難的路段就已經完成了,沒想到這才是剛剛開始。都説上山容易下山難,不僅亂石路開始變本加厲,體力的下降也讓人心裏一直懸着,水也不多了,最近的冰川融水也在幾百米深的懸崖下方,看得見摸不着。我心裏一直唸叨着,一定要在太陽落山前走到營地,不然會被凍死在這裏吧…… 大約跌跌撞撞下降了近 5 個小時,我們終於看到了馬隊,馬伕已經先行到達把營地建好了,此時腫脹的雙腿已經幾乎不聽使喚。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贊斯卡著名的標誌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面對即將翻越的雪山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喜馬拉雅的光影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我們的馬匹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雲的影子投在喜馬拉雅的身上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行走在冰川之上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ShingoLa 埡口藍色的湖泊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最後遇到的推土機

  這個晚上扎西對我們説:“今年帶完你們我就要回村子準備過冬了,要給家裏的犛牛準備草料,直到明年春天我才會再出山谷……”扎西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向他這樣生長在贊斯卡山谷的男人,很多都去了列城做嚮導工作,每年山谷開放,他們就會帶着歐美的探險客們來回穿越山谷,直到十月的第二週,也是第一場雪到來的時候。

  徒步的最後一天,就快走出山谷的時候,有幾輛推土機孤零零的停在離山口不遠的地方,我回頭看了一眼走在身後的扎西,他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説到:“是啊,贊斯卡大概幾年後就能通車了,到時候就可以不用這麼累走路來了,你們可以坐着吉普車來看我。” 説完,扎西停頓了一下,又補了句:“也許四年,也許六年,印度人辦事兒,誰知道呢...”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帶我們走出贊斯卡山谷的嚮導和馬伕,最後一位是扎西。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離開 Zanskar 山谷前,看到印度洋暖濕氣流正在輕輕的撫摸喜馬拉雅山脈。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翻過喜馬拉雅最後的屏障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默納利茂盛的植被和山的那一邊完全不同。

  山的那一邊,便是默納利。在抵達默納利之後我將繼續前往達蘭薩拉,在那裏我遇到了走完尼泊爾大喜馬拉雅小徑 1600 公里的中國女孩,當時她正在達蘭薩拉教中文。關於達蘭薩拉,知乎上我看到有一個問題是問在印度的藏族人如今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後續我會專門去回答那個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38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喜馬拉雅的另一邊印控拉達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