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果甲午海戰大清勝了,歷史會不會改寫?只能延遲,但不會改寫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經典

意淫得有章法,改寫得有限制。也就是説,你得放在當時的情境和限制下,來考慮改寫歷史的可能。

當時的情景和限制,就是甲午戰爭大清為什麼敗了以及日本為什麼勝了。


所以,單純地説甲午海戰沒啥意義。

如果大清能在陸戰中取得僵持,甚至不用優勢或完勝,只要能僵持住,北洋水師也不會全軍覆沒。而只要北洋水師沒有全軍覆沒,甲午海戰就不能算打完。而中日甲午戰爭就只能打成持久戰,就是耗國力。最後的結果,就都是需要我們在情境和限制中改寫的了。

01.甲午海戰,清軍沒打勝但也不算打敗

甲午戰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894年8月到10月。

陸上是平壤之戰,葉志超的陸軍被日軍從朝鮮趕回中國境內。

海上是黃海海戰,也稱大東溝之戰,也就是所謂的甲午海戰。但是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打輸了嗎?


實際上就是吃了一點兒虧,根本就沒輸。影視劇裏演的是:鄧世昌駕着致遠艦要撞沉日軍吉野號,結果殞命魚雷,然後就説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了。這就是胡扯,北洋水師的主力艦,也就是兩艘超級鐵甲艦,定遠和鎮遠,啥事沒有,所以主力尚存。

第二階段是1894年11月到12月。

陸上是鴨綠江對峙,但是日本死活過不來,於是從國內又組織了一支部隊,搞了花園口登陸,也就有了旅順屠殺,而後日軍佔領遼東。

海上呢?旅順口是北洋水師在遼東半島的基地,這個基地肯定是沒了。但是,海戰也沒打起來,北洋水師集體移至劉公島基地,也就是山東半島的威海衞。


第三階段是1895年1月到2月。

遼東方面的日軍部隊被運送到山東半島,從陸地上包抄威海衞。而日本的聯合艦隊從海上攻入劉公島。海陸夾擊,到2月17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所以,甲午海戰,也就是黃海海戰,只是中日海軍一次海上遭遇戰。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這兩支海軍就這麼一次正面剛。但是,日本佔便宜了,也不能説就肯定能打勝;大清吃虧了,也不能説就肯定要打敗。

因此,假設甲午海戰,即黃海海戰沒啥意義,海戰不是陸戰,你沒法玩全殲。就是假設大清打贏了,還有第二次海戰,直接就是劉公島之戰,打輸了一樣沒戲,就只能停止假設。

那如果大清的海戰全勝呢?不是直接報銷日本的聯合艦隊,就是幹得他沒了制海權,能扭轉全局嗎?也不好説,因為陸戰大清也不行。鬼子的陸軍越過鴨綠江、佔了遼東半島,這是直接要奔着北京去的。所以,要意淫就得意淫徹底,也就是甲午戰爭,中國就是打贏了。

02.假設的條件限制,就是大清為什麼敗、日本為什麼贏

甲午即將開打以及開打的過程中,大清的主和派一直是李鴻章;後來李鴻章爭取到了慈禧的支持,就是要和;再之後,主戰派集體閉嘴,因為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主戰派的扛把子光緒帝直接玩起了鴕鳥戰術,變得比主和派還投降。


而大清的主戰派是誰呢?除了李鴻章,全是主戰派,因為這夥人不打仗,也不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李鴻章知道大清的武力就是花拳繡腿,但大清朝廷不知道,所以都認為揍日本就是碾壓地揍。而最大的主戰派就是大清皇帝,25歲的光緒帝,血氣方剛,拿着一本老祖宗康熙帝征戰四方的《聖武記》(作者魏源)喊打喊殺。甚至,在前期,連慈禧老太后都是主戰派,就是揍小日本嗎,這個問題小皇帝光緒就能解決,不是啥大事,所以就搬到頤和園養老了。


這就是大清的朝堂態度:打英國打不過,打小日本咋打咋贏。

大清也是有底氣擺出這個態度的。有這樣幾個條件:

一個是自1861年後大清經濟彪悍增長了30年;另一個是期間跟列強的較量沒慫過,左宗棠收復新疆、硬是從沙俄虎口奪肉,中法戰爭打得法國內閣倒台;再一個成立了總理衙門,與列強建立了基本平等的關係。

還有就是國內政局,光緒帝算是聰明的皇帝,也不瞎折騰、搞事情,而李鴻章以及一眾平滅太平軍的武將都在。

軍力上,陸上有100多萬常備軍,海上有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 。而北洋水師一直是公認的亞洲最強艦隊。

所以,憑啥怕小日本、憑啥打不贏,這就是大清的底氣來源。

甚至,不光大清認為自己肯定能打贏,就連老外也認為大清必須能打贏。當時的美國報紙説日本一天殺中國一千人,得殺1500年才能殺完,所以日本打大清就是自取滅亡。


但大清還是打輸了,什麼原因呢?

就一個原因:大清不是現代民族國家,它還是一個傳統國家。

這個原因就導致了兩個誰也挽救不了的結果,而這兩個結果都不是皇帝英明、大臣幹練就能解決的。

一個結果是大清不是以一國敵日本,而是以李鴻章一人敵日本。

大清有100多萬常備軍,但是真正能上戰場較量的也就5萬軍隊,主要是李鴻章的淮軍。日本方面呢?六萬常備軍、二十多萬預備部隊。關鍵是這夥人可以全部投入戰爭。平壤之戰後,清軍主力與日軍主力在鴨綠江對峙,日本硬是在國內另外組建了一支部隊從花園口登陸,佔領遼東半島。而就是這支部隊,又從遼東趕赴山東,登陸山東半島、會同聯合艦隊圍剿北洋水師。

李鴻章是個主和派,從一開始就不主張打,卻組織了整場戰爭。而那些主戰派呢?罵人、上摺子、搞彈劾,還有起鬨搗亂的。

你這還怎麼玩?

劉公島之戰的時候,日本海陸聯合,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就是要全殲北洋艦隊。而大清呢?山東巡撫不僅不組織海防,反而阻止各地增援部隊趕赴劉公島參戰。這不是打仗,而是藉着打仗的名義搞權力鬥爭。

另一個結果就是大清根本就無法集中全力、建構一個舉國的作戰系統。

殲20對陣F35,到底誰更勝一籌?答案是沒法比,因為作戰是一個系統。你單純比較兩種型號的戰機、兩種型號的坦克,甚至直接比較步兵的步槍哪個更厲害,根本就沒有意義。

日本人打到東北的時候,東北的老百姓咋想的、咋做的?這就是換了一個老大而已,老百姓還得交糧納税,交誰納誰都一樣。於是,簞食壺漿以迎鬼子。別説什麼漢奸多,這些人根本就沒有民族主義的意識。因為這是傳統國家,傳統國家就這套路。你大清的百姓是這樣,日本呢?日本在戰前好幾年就已經舉國動員了,老百姓同仇敵愾、攢足了勁,就是要幹大仗。


打仗得花錢,甲午戰爭的錢,大清是怎麼解決錢的?靠得是借外債,就是跟洋人借錢、搞融資。日本人呢?日本是靠發公債,靠皇室、士紳與平民的踴躍捐款。你大清連個公債體系都建立不起來,要用錢了就只能靠跟洋人借,這個戰爭成本高得驚人。

所以,不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大清,真得打不過已經是現代民族國家的日本。這才是甲午戰敗的真正原因。

03.大清能打贏甲午中日戰爭嗎?

可以説,幾乎沒有打贏的可能。

但可以不會輸得這麼慘。

李鴻章去日本談判,慈禧太后的意思是可以賠款但不能割地,割地的屈辱太大。而光緒皇帝就徹底玩起了鴕鳥、徹底投降,趕緊結束、啥都可以。而且,光緒皇帝還給李鴻章發了電報,就是可以割地。所以,鬼子才獅子打開口、死不放嘴,必須要大清割讓遼東和台灣。所以,甲午戰爭本身就是一場敗仗,但是影響實在太惡劣。


不討論影響了,就討論如果大清打贏會咋樣?

別指望能把日本軍隊趕出朝鮮半島,就是能把日本人擋在鴨綠江邊、保住山東的劉公島海軍基地就可以了。大清就算打贏。

因為日本是在以舉國之力打一場賭國運的戰爭。所以,甲午之戰,大清戰敗,傷害會很大,但不及筋骨;而日本,別説戰敗,就是打到僵持,也是舉國受難,而不會是日本政府遭殃的問題。

所以,只要能跟日本耗、耗上一年半載,日本就立即遭遇經濟崩潰。因為日本的規模和實力支撐不起。

但是,接下來的結局會咋樣?

還是得談判,因為誰也滅不了誰,就只能談判。大清一貫的套路是談判從來只能吃虧,如中法之戰不敗而敗。所以,還是李鴻章的戰前底線,就是把朝鮮給日本了,不要了,大清不管朝鮮這攤爛事了。甚至,中國和日本都退出朝鮮,讓朝鮮自己玩。


這之後就不是大清和日本兩家玩了。因為全球主宰英國肯定要插手遠東事務。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日本成為英國在遠東的代理人。但是,在之前,這個代理人是大清,因為大清的實力最強。所以,日本打不贏甲午戰爭,大清就還是遠東地區的代理人。而日本就只能遭殃,政府倒台不説,肯定會遭遇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宰割。甲午戰爭之後,列強是怎麼對付大清的,他們也會怎麼對付日本。

甲午戰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深刻加深,而日本因為規模太小、實力太弱,所以很可能就會成為列強宰割的殖民地。

但是,大清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只能説不好過的日子會一點兒一點兒的到來。因為大清依舊是個傳統國家,他不會跑到日本分割一塊殖民地,最佳結果就是維持戰前局面。

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特別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大清與列強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個趨勢改變不了。

所以,大清還得向着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的趨勢走。

因為你不能完成現代化和民族主義,就只能被人魚肉和宰割;你不能實現現代化轉型,就只能遭遇自下而上的革命。只不過不會來的這麼暴風驟雨,不到20年就全部遭遇。


所以,大清的問題不是一次戰爭的問題,而是一個傳統國家怎樣現代化和民族主義轉型的問題。即便假設和意淫,也要把想象限定在這個條件之下。

因此,大清的厄運不會因為甲午之戰的勝利而實現徹底逆轉。在能夠想象的可能途徑中,大清沒有劍走偏鋒的可能。

日本倒是可以有另外一種劍走偏鋒的可能。因為它已經完成了現代化和民族主義,所以只要時勢允許,還可能二次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