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 德軍閃電攻勢佔盡上風, 蘇聯是如何拖至冬天從而扭轉局勢的?
節節阻擊,邊打邊退,爭取時間。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起巴巴羅薩行動,對蘇軍展開突襲。由於斯大林一直不肯相信德軍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沒有讓軍隊立即動員起來,導致蘇聯在戰爭初期損失巨大。不過蘇聯在戰前還是有所準備的,對部隊進行了擴編,預備隊也一直源源不斷地開始集結。蘇聯高層想了一切辦法,去遲滯德軍的攻勢,最終在當年12月份,將戰線穩定下來。
一、蘇聯特色的軍事動員體制
蘇聯採用的是基幹制與地方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基幹制,是指和平時期,為國家安全需要,保持一支縮編的有一定戰鬥準備的武裝部隊,以便培訓受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人員,戰時作為動員擴充的基幹。地方民兵制,是指在一部分建制部隊中,只保留少量的基幹軍官,絕大部分成員都是非固定的。一旦頒佈動員令,就可以徵召預備役人員,投入作戰。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那天,蘇聯通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取消了曾經的階級限制,擴大了徵兵範圍。這種體制為戰時迅速擴編奠定了基礎。1941年6月23日,即蘇聯遭到襲擊的第二天,蘇聯就發佈了動員令。短短8天時間,蘇聯就徵召了530萬人入伍。到了秋天,蘇聯在莫斯科方向就補充了18個集團軍的人員。
這種動員體制為蘇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戰前,德軍預估蘇軍一共有182個師,能用於對德作戰的有140個師。戰爭初期,蘇軍就損失了70個師,但依然能夠反擊,讓德軍將領非常困惑,也讓德軍發現自己嚴重低估了蘇聯。
參謀總長哈爾德在日記裏寫道:“我們過低估計了他們的力量,現在發現和識別出的就有360個師。”此外,蘇聯還進行了黨內動員,大批黨員被動員到軍隊中,加強領導和軍隊思想工作。戰爭的前六個月,蘇軍的黨員高達110萬人。
二、戰爭初期蘇聯的戰略進攻
在戰前,蘇聯就制定了應付戰爭的軍事戰略:一旦遭到法西斯德國的進攻,將實時強大的反擊,將戰爭推到敵方領土上。德軍剛發起進攻,蘇聯就發佈命令,要求各軍區按照之前的戰略計劃,實施反擊。不過當時德軍非常強大,而蘇軍根本就沒有展開,預備隊還沒有集結,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大量飛機坦克被摧毀,根本沒有力量實施反擊。
蘇聯高層的命令完全是不顧戰場實際情況發出的,結果就是造成了無謂的犧牲。反攻沒有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使情況更加惡化了。截止到7月9日,德軍在三個方向已經推進了400-600公里。而蘇軍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損失過半,意味着進攻戰略完全失敗。
三、從戰略進攻到戰略防禦
鑑於戰事不利,蘇聯統帥部終於認識到戰略進攻是不可能的,立即修改了戰略方針,改為戰略防禦。即採用積極防禦手段,破壞德軍的進攻鋭氣,穩定戰線,為組建和集結戰略預備隊爭取時間,在戰爭過程中消耗德軍有生力量,奪取戰略主動權,為戰略反攻創造條件。
在這個指導思想下,蘇軍立即實施以大城市為中心的戰略防禦戰役,一邊打,一邊退,持續到12月初,總算將戰線穩定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羅斯托夫一線。
期間蘇軍一共組織了10次戰略性防禦戰役:波羅的海沿岸防禦戰、白俄羅斯防禦戰、利沃夫-切爾諾維策防禦戰、北極地區防禦戰、基輔防禦戰、列寧格勒防禦戰、斯摩稜斯克防禦戰、敖德薩-梅利托波爾防禦戰、頓巴斯-羅斯托夫防禦戰、莫斯科防禦戰。
蘇軍一邊作戰,一邊組建預備隊,一邊退一邊組建新的防禦區。蘇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損失了近百萬部隊,但同時也對德軍進行了重大殺傷。德軍自己統計,截止到1941年9月30日,德軍已經損失55.1萬人,佔蘇德戰場陸軍總數的16.2%,此外還損失了1700多輛坦克和殲擊車,1603架飛機。在隨後的莫斯科進攻中,更是損失慘重。
斯摩稜斯克會戰中,德軍就損失了15萬人,被迫停止攻擊。蘇軍雖然損失了將近40萬人,但是主力依然逃了出去。而德軍在這一戰之後,希特勒跟將領們發生了爭執,希特勒決定在莫斯科方向轉入防禦,分兵向南北方向攻擊。
蘇軍在莫斯科方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為接下來的莫斯科防禦戰贏得了時間和力量。總之,蘇軍利用國土的廣袤,採用積極防禦的策略,節節抵抗,對德軍有生力量進行了重大殺傷,最終將德軍擋在了莫斯科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