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年度古裝大劇《羋月傳》播放完畢,劇中那些極盡奢華且富有想象力的道具和佈景讓觀眾眼花繚亂。我也是《羋月傳》的忠實粉絲,但作為一名考古從業者,我特別想指出劇中道具及佈景裏有違歷史知識的瑕疵,拋磚引玉,供藏友們探討。
甲骨占卜術露馬腳 應用龜腹甲占卜
劇中所謂的“占卜甲骨”
《羋月傳》第三集快結束時,威後為了斬草除根,讓羋月、羋戎殉葬。莒姬為了解救二人,回至寢宮,連夜在龜背殼上刻下“否”字,再以寫有“妾去問先王,欲見羋月、羋戎否”的白綾自盡。第四集一開始,眾人發現莒姬已死,並在其自盡之處見得白綾上的文字及龜殼在火爐上裂開的“否”字裂痕。莒姬以此障眼之法讓眾人以為先王顯靈,羋月、羋戎二人得以逃過一死。
作為一名商周考古專業的學生,並且跟着老師學了幾年的甲骨文,我必須插一句嘴:甲骨不是這樣進行占卜的。商周時期的占卜,必須由專門的“貞人”進行,一般人不可以自己占卜;卜辭絕大多數刻在龜腹甲上,而絕不會出現在龜背部;卜辭有時分為“問”和“答”兩部分,但是都會刻在龜甲上,絕不會分開,至於把“問”寫在白綾上,“答”刻在龜甲上就有些異想天開了。
楚王陵墓矮又矬 神獸石刻玩穿越
第四集楚王入葬後,威後讓羋月姐弟去給先王守陵。羋月在先王的陵園之中自由成長,並在葵姑和女醫摯的教導下習得淺顯的禮樂和醫術。畫面中反覆出現楚王陵墓的樣子,背靠高山,封土矮小。而真實的楚王墓冢不僅高大,而且分為前後兩座,分別埋葬着楚王和王后,周圍佈滿着大小不等的眾多陪葬坑。劇中楚王墓前方還有眾多神獸石刻,這與歷史不符。作為帝陵文化研究會的成員,我不得不提一句:“陵前石刻的實物最早出現在漢代。”
羋姝房中現雁魚銅燈 實為西漢出土文物
電視劇前幾集,在羋姝楚國的房間中,可以看到一盞彩繪雁魚銅燈,此燈之後又在秦國羋姝居住的宮殿中出現,可見這是她從楚國作為陪嫁帶過來的。這件彩繪雁魚銅燈的原件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85年出土於陝西省神木縣店塔村西漢墓,並非戰國時的物件。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可拆卸。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禦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污染。
戰國時代吃葡萄 張騫哭暈在絲路
在第13集中,少司命祭祀大典開始前,屈原指揮眾人佈置“會場”,眾多宮女擺設好案子,將各類水果放置其上。果盤中有桃子、杏、梨,以及葡萄。葡萄原產於西域,漢武帝派遣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才將那裏的葡萄引進中原。戰國時代的楚國人,能夠吃到嗎?記得去年我在錄製《你不知道的陝西》時,碰到的第一個題目就是:“秦始皇吃過石榴嗎?”石榴和葡萄都原產於西域,別説是楚國人,就連秦始皇都沒有機會吃到。
羋茵眼神不太好 自家寶貝全認錯
劇中有羋茵向人炫富的情節,可被她稱作“琉璃珠”的道具其實是珍珠。戰國製造琉璃的材料,是青銅器鑄造的副產品,因顏色多種多樣,也被稱作“五色石”,其和玻璃較為接近,但絕不同於珍珠。湖南長沙的楚墓中,就出土過許多琉璃珠,大家一看就明白。
接下來,羋茵又開始介紹蜻蜓眼:“據説是從極西之地來的。”蜻蜓眼為玻璃製成,也是一種琉璃,因為外形酷似蜻蜓的複眼,因而得名。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在西亞及埃及,公元前10世紀,人們開始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輪台羣巴克發掘的公元前八至九世紀的墓葬羣,就出土了不少“蜻蜓眼”。中原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突然出現“蜻蜓眼”,此前並沒有任何發展過程,因此只能用貿易品來解釋。可是羋茵所拿的金飾件中鑲嵌的所謂“蜻蜓眼”,分明就不具備蜻蜓眼的特徵,而是紅色的其他工藝品。
羋茵還指着犀角杯和帶鈎説道:“(這些)分別是用金、銀、銅、鐵、犀、玉、琉、錯,八種質材做成,這些都是大王賜的!”大王真是不會賞賜,女孩子要帶鈎幹嘛?所謂的“帶鈎”,類似今天的皮帶扣,當時的女子主要穿裙,用不上這個的。
先秦馬鐙太時髦 考古實物最早現於晉代
在電視劇中,無論是人們乘馬出行,還是騎馬打仗,都是腳踩馬鐙。這符合歷史事實嗎?
馬鐙出現的具體年代,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是可以肯定在戰國時代絕對沒有。如果大家去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和西漢兵馬俑,仔細觀察其中的陶塑馬,一定不會看到馬鐙。馬鐙的形象目前最早出現在湖南長沙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陪葬的陶馬和騎馬俑上,在馬鞍左側前部靠近鞍橋之處,懸掛着三角形的馬鐙,但馬鐙只有一個,而且只懸掛在馬的左側。
地圖調皮玩顛倒 上南下北才正常
在電視劇中,探討國事、分封公子時,經常可以看到地圖。我仔細觀察後發現,這些地圖有些時候是“上南下北”,比如羋月在破解和氏璧玉匣時,也説道“上南下北”;但是有些時候,又成了“上北下南”,這樣對嗎?
現代地圖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是經歷了很長時期的發展才形成的。而我國古代地圖的方位並不這麼固定,以任何方向為正方位的都有。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宋之前以“上南下北”為主,宋之後才逐步轉為“上北下南”。
青銅簋裏盛雞湯 禮器不能隨便用
在第二十三集中,為討得秦王歡心,羋姝讓孟昭氏侍寢。只見孟昭氏和侍女手捧青銅簋上前,當打開蓋子後,裏面竟然盛放的是雞湯!
陝西師範大學的青銅研究,在全國比較有名的,看到這裏我又忍俊不禁了。青銅簋在商周時期,主要是用作祭祀時的禮器,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説得直白一點:簋就是盛主食的飯碗,類似雞湯的肉食,應該放在鼎中。
秦王家裏許多寶 竟有西漢鎏金竹節爐
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秦王一邊看書,一邊和大監(劇中人物)商量事情,有時羋月還在旁邊幫忙整理書簡。大家注意到案邊的鎏金銀竹節銅燻爐了嗎?這可是一件著名的西漢時期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陪葬墓的從葬坑。
該器物由爐體、長柄、底座分鑄鉚合而成,爐口外側和圈足外側刻有銘文,記其原為未央宮物,後歸陽信家,應是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衞青的賞物。
青銅豆裏來燒香 秦王死也不瞑目
在第54集中,秦王去世後,太子率領眾公子祭拜。在殿內的供桌上,擺放着三件青銅豆,豆盤中填滿土,土中插着燃燒的香。青銅豆可以這樣使用嗎?
“豆”外形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乃古代盛醃菜、肉醬等調味品的盛食器。青銅豆作為禮器,與鼎、簋、簠、籩、鼎、鉶、盨、罍、爵等配套使用,但絕不會作為“香爐”單獨擺放。
時空錯亂小酒館 遼代及史前文物亂入
在第31集中,黃歇在四方館看見羋月,正要靠近時,卻被張儀阻攔。張儀拉着黃歇去一小店聊了起來,這時桌上出現的“皮囊壺”吸引了我的眼球。在第34集中,黃歇因無法見到羋月,再次來到這家小店借酒消愁,這時他又拿起了那件“皮囊壺”。這回我可看得清清楚楚,分明就是遼代的黃釉皮囊壺,現在故宮博物院有一件跟它極像。
遼黃釉提樑壺(實物)
皮囊壺是遼代極具特色的文物,常被作為遼代墓葬斷代的重要依據。按照類型可劃分為“帶穿孔”和“有提樑”兩大類,黃歇所用的這件,就是“有提樑”的這一類。
本集中,黃歇在酒館進食之時,有一孩童衝入酒館,正欲上前告知他消息。此時畫面上出現三件整齊排放在木架上的尖底瓶。尖底瓶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主要出土於半坡、廟底溝、西王村類型的遺址中,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之後就很少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