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5月A版推出策劃《“小學校”亦有“大作為”——探尋農村學校精品化辦學路徑》,介紹蔡裏口小學等6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辦學實踐,分享他們在辦學過程中關於農村學校特色發展、教師成長、質量提升等方面的“解題經驗”,以期為關注與服務鄉村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提供啓發與思考。
接下來就隨小編繼續看看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的辦學探索↓↓↓
讓鄉村少年擁有“美麗人生”
——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的辦學探索
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地處湘中腹地,位於湄江國家地質公園內。這裏環境十分幽雅,有“門吞十里畫廊,背倚香爐羣峯,左擁長春青山,右攬湄江秀水”之説。學校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小學,現有一至六年級共12個班,學生448人,教師23人。
學校的前身是始建於1945年的“安化縣豐樂鄉十保國民小學”,歷經70年時代變遷、縣域分劃,2006年由政府撤併了周邊4所村校,擇址新建了“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13年來,長春聯校在鄉土校本課程開發、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信息化應用等方面積極探索,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信息化區域應用先鋒學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示範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我們可以驕傲地説:十年前,我們是風景區的學校;十年後,我們已成為風景區的“風景”。
愛上家鄉——積極開發鄉土校本課程
作為鄉村學校,我們沒有公園,但我們有田園;我們沒有博物館,但我們有大自然。作為校長,我不是當地最有文化的人,但一定要努力成為最瞭解當地文化的人。因為我始終認為,農村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傳承地方文化。
從2006年開始,我們積極開發湄江鄉土旅遊文化校本課程。比如,帶孩子們熟悉家鄉的每一處景點,學習岩溶地質科學,學唱山歌,學下五子棋,聽地方人物故事,學説方言俗語。這樣的校本課程,在孩子們心裏種下了一顆鄉愁的種子。有了鄉愁,孩子們才會有造福桑梓的使命感,才會有榮歸故里的榮譽感,才會有落葉歸根的歸屬感。有了鄉愁,不管走多久,不管走多遠,孩子們終會成為家鄉發展的謀劃者與建設者。
2014年,旅遊策劃大師魏小安先生在考察湄江時,我校學生擔任他的導遊。後來在交流會上,他很有感慨地説:“湄江的建設要對得住山水,湄江的發展要對得起孩子。”長春聯校的一名學生大學畢業後回到學校,很真誠地對我説:“劉老師,謝謝您!因為您給我們上湄江旅遊課,才讓我們知道家鄉原來那麼美,所以我才選擇攻讀旅遊管理專業。如今,作為導遊,我對每一個客户都會説,去湄江看看吧,那裏挺美的!”
胸懷世界——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
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正在縮小。讓孩子們學會利用網絡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是農村學校的使命,也是農村學校的機遇。
2013年,學校作為漣源市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實現了“班班通”,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2015年5月,學校以“利用人人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成長”為主題參加了全國教育信息化應用展覽。
四年級的一位班主任對我説:“我們班的學生在‘快手’上發的東西還真不錯呢!”當時的我卻不知“快手”為何物,於是我向他學習了用手機拍攝短視頻。一位六年級學生問我:“劉校長,您拍的活動視頻,我可以轉發到羣裏嗎?”這時我才知道,她建立的微信羣裏已經添加了260餘名外地遊客。我連忙説:“當然可以!”
未來已來。我們應該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為孩子們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教育信息化讓農村的孩子胸懷世界,與世界同時起跑。
目前,我們正積極與北京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合作,籌建基於5G技術的教育“室聯網”,讓農村學生直接分享城市優質的課堂教學,構建“城市課堂教學 鄉村自然教育”新型鄉村教育模式。
引導創新——大力開展科普教育
2017年10月,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大數據產業峯會上,馬雲語出驚人:“如果我們繼續使用以前的教學方法,不讓孩子去體驗,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你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教育要面向未來。在即將來臨的智能化時代,很多行業會快速消失,很多新行業也會出現。孩子們要適應多變的未來社會,只有依靠創新能力。學校利用湄江本土的自然資源,堅持“競賽作引領、課堂作普及、活動創品牌”的發展路徑,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及實踐活動,全面培養孩子創新思維。
2010年,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湄江國家地質公園馬方溪地質科學考察”活動;2011年,學校開展了“湄江國家地質公園水資源探究”;2013年,《一塊煤矸石的旅行》等作品獲得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14年,學校又開展了“走進湄江,岩石探秘地質科普活動”;2015年的“環保酵素救地球——我們在行動”項目獲得全國農村中小學課外科技活動試點項目。2013年至今,學校已經連續舉辦六屆校園科學文化節,全校師生人人蔘與,個個體驗。2017年以來,學校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了綜合實踐及研學活動。2019年,我們開發了“石頭上的植物園”綜合實踐系列課程。
2017年8月,一位在長沙市雅禮中學讀高中的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表獲獎感言時,她飽含深情地説:“對我影響最深的人是湄江長春聯校的劉喜平校長。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和劉校長去尋找化石、做科學實驗、體驗當導遊……劉校長經常鼓勵我們説,自然是最大的課堂,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儘管我們沒有公園,但我們有田園;我們沒有博物館,但我們有大自然。”
當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美麗人生”,我才真正感受到辦好鄉村學校對於我的意義。我想,辦好鄉村學校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應該成為每個教育人的使命和責任。
作者 劉喜平(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校長)
原文刊發於《湖南教育》5月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