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什麼是火耗歸公
什麼是火耗歸公?火耗歸公又被稱作為耗羨歸公。火耗是地方徵收錢税時,會以耗損作為理由,進行多徵錢銀。在雍正二年七月的時候推廣到全國,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税改為法定正税,同時制度養廉銀,用意就是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雍正像
而火耗歸公的主要內容就是在清朝雍正年間通過定火耗來增加各級地方官薪給的重要措施。清初承明的舊制,官至極品俸銀不會超過180兩,祿米180斛,而七品知縣的年俸僅僅只有45兩。州縣官員不能借以維持家庭的生活。於是就有了所謂的“火耗”。
火耗是正税之外的沒有規定的可循的附加税,也就是默許了州縣官子啊收税時加徵銀兩。雍正二年,正式下旨實行了耗羨歸公的舉措,同時各省文職官員在俸銀之外,再增加給養廉銀。各省根據本省是具體情況,每兩地丁銀明加火耗數分至1錢數分銀不等。實行耗羨歸公之後,作為政府正常的税收,統一徵課,存留藩庫,並且酌情給本省文職官員養廉。這一改革措施便集中了徵税權力,同時也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還增加了外官的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等都有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但是州縣官在額徵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因此還是不能從根本上來改善吏治。所以想要很好的改善這一問題,一定要從本質上來解決問題。
火耗歸公的內容
火耗歸公,又稱耗羨歸公,火耗是地方官徵收錢税時,會以耗損作為理由,多徵錢銀。雍正二年七月的時候推廣到全國,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税改為法定的正税,並制度養廉銀,這種説法的用意就是在於打擊地方官吏任意攤派的行為。那麼火耗歸公的內容是什麼呢?
雍正皇帝像
耗羨的範圍時大於火耗的,其中耗羨還包括雀鼠耗等。在徵納運京是米穀中,被雀鼠偷去食糧損失了耗羨,因此也被稱為雀鼠耗。在漢朝,每繳糧食一石,就要加耗兩鬥,後來在漢隱帝的時候,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鬥增加到了納糧一石加耗四鬥。
清朝雍正年間,通過定火耗來增加各級地方官薪給的重要措施。在清初承明舊制的時候,官至極品俸銀只有180兩、祿米180斛,而七品知縣年俸救更加少了,僅有45兩。州縣官已經不能來維持生活,於是就有了所謂的“火耗”。雍正二年的時候,開始實行這個耗羨歸公措施,同時各省文職官員除了俸銀之外,再增加養廉銀。各省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每兩地丁銀明加火耗數分至1錢數分銀不等。耗羨歸公後,作為政府正常的税收,酌情給本省的文職官員養廉。這一舉措即集中了徵税的權利,也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外官的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州縣官除了額徵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所以也不能從根本上來改善吏治。
火耗歸公和養廉銀
火耗歸公,又被稱耗羨歸公。耗羨是地方官徵收錢税時,會以耗損為依據,多徵錢銀。在雍正二年七月時候,向全國推廣,並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税改為法定正税,同時制度養廉銀,這種做法的用意在於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那麼火耗歸公和養廉銀是怎樣的呢?
雍正皇帝像
在清代雍正年間所實行的火耗歸公與養廉銀製度,這既是整飭吏治、緩解財政惡化,同時也是雍正皇帝藉此改革立威,來鞏固他統治地位的需要。雍正皇帝的這次改革是將預算外的收支行為由暗轉嚮明,由各自為政轉為統一的規範,這樣促進了吏治明亮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同時人民的負擔也會有隨之減輕。然而,改革是以對官員厚祿養廉為代價所實現的,民生問題並沒有很大的改善。
火耗歸公和養廉銀給我們今天管理的借鑑在於:廉政建設與財政改革應該相互結合,整治官員和治理財物要相互結合。預算外和制度外的收支,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興衰,因此不能置之不顧,治理它必須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由以官為本的管理,逐漸變為以民為本,因此就必須要實行相關的體制改革。
從雍正的火耗歸公和養廉銀製度來看,一方面是集中了徵税的權利,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也增加了官員的薪給,減少了貪污的現象。但同時,州縣官於額徵火耗之外,還是暗中加派,所以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