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度量衡和漢代度量衡的對比 度量衡的衡是指什麼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秦王朝建立之前,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度量衡不盡相同,秦朝是中國古代度量衡法制的初步形成時期,而秦朝的度量衡法制早在秦國時期的改革變法時便開始制定了。
秦朝度量衡圖片
春秋晚期到戰國初期,有些國家的御大夫在變革田畝制度的同時,盡力奪取國家政權,如晉國的六卿,趙、魏、韓、知、範氏和中行氏瓜分晉國,接着進行經濟改革,各自廢除了晉朝原有的“百步為畝”的井田制,分別制定了擴大的田畝和地税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其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國家政權的統治,實行制度改革迫在眉睫。秦始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改革,如中央和地方行政建制的整頓;度量衡、貨幣、文字的統一;對奴隸主殘餘勢力的鎮壓等。
在版圖上統一的六國其實際仍然呈分裂局勢,各國規章制度大為不同,為秦始皇推行政令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當時各國的度量衡單位制不同,單位名稱、單位量值以及僅為都不相同。秦始皇遂將商鞅在秦國創立的度量衡制度,在遼闊的大秦疆域內貫徹實施。分別制定了推行統一度量衡的法律,頒佈正規的度量衡器具,制定度量衡器具檢定的法律制度。
秦朝以後的歷朝歷代,大都沿襲漢代的制度,但漢承秦制,秦朝作為中國度量衡制度發展成熟的重要階段漢代的前身,其歷史影響可想而知。
漢代度量衡
漢代度量衡制度比起之前的朝代更為統一與標準,班固所著《漢書·律曆志》詳細地記載了漢代的度量衡制度,為後世考察度量衡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漢代銅環圖片
查看《漢書·律曆志》,其中記載“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在制定這個衡重單位的過程中,最初的、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十二銖算一個單位,兩個十二銖就是一兩,十六兩為斤,三十兩為鈞,四鈞為石,這段話明確地指出了漢代的度量衡制,其中的計量單位和進位關係,計量單位為銖、兩、斤、鈞、石,它們的進位關係是兩個十二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鈞,成語“千鈞一髮”的字面含義就是用一根頭髮吊着一千鈞的東西,鈞是衡重單位,三十斤為一鈞的話,那麼千鈞就是三萬斤,因而這個成語的引申義為比喻相當危險。另一個衡重單位為石,四鈞為石,石在作容量單位時,讀作dan,第四聲,而它在作衡重單位時,讀作shi,第二聲。
談至容量,班固《漢書·律曆志》中記載“千二百黍實其龠”,一千二百個黍米,放到一個容器裏,這個容器稱作龠,龠作為最小的容量單位,能夠盛一千二百個黍米。另一個容量單位為“合”,合就是兩個“龠”合在一起,作為一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這就是漢代班固《漢書·律曆志》所記載的五量單位。
從漢代出土的銅合、銅升、銅鬥、銅斛,收藏於北方的各個博物館,其形態大致相同,銅合因其容量小,容器也相對較小,另配置了一個長長的把手,為方便使用。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割據混戰,各國度量衡皆為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統一管理,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謹的管理制度。
秦朝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推行古代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度量衡單位量值統一、準確、可靠,才能保證貨幣、車軌、田畝、兵器的規格、尺寸、重量等保持一致。因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刀闊斧地將一百多年前商鞅制定的戰國秦度量衡推行至全國,其舉措為:一是發佈政令,頒佈了統一度量衡詔書,其大意為:皇帝兼併諸侯各國,天下統一,百姓安寧,立皇帝稱號。頒佈詔書特命丞相王綰,制定統一度量衡法令,凡使用不合標準的度量衡器,都必須命令統一起來。短短四十字,簡要地説明了歷史背景和統一要求;二是頒發度量衡標準器具,標準器具由中央監造、分發到各地使用。三是實行檢定校準制度。由官府檢定校準量器和權衡器,每年至少進行一次。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對中華民族的統一與政令的推行具有很大的意義。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賦税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於消除割據勢力的影響。
度量衡換算
中國古代所應用的度量衡單位之間的換算極為複雜,且不説度量衡單位各式各樣,種類繁雜,他們之間的換算關係也並非簡潔明瞭的十進制,而是各有各的的進位方法,在運算的過程中無疑增大了工作量。
度量衡器具
在度量衡的單位中,以度的換算規則最為簡便,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名稱經過《漢書·律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並在寸位以下加“分”位,丈位以上加“引”位,都是十進制換算,這就是五度。《孫子算經》捲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説法,這些小單位一般都是算數學者使用,所謂“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就是表示算數學者在測量時應該精確至微小數的意思。
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為複雜。周代以前容量單位同長度一樣,以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容量單位。《小爾雅·廣量》記載“掬四謂之豆”,《左傳·昭公三年》記載“四升為豆”,這兩種説法相通,掬等同於升。升的本義為“登”、“進”的意思,兩手所盛是基本的容數量,然後從這個數登進,按四進有豆、區、釜,按十進有鬥、斛。後來《漢書·律曆志》對容量單位做了系統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鬥、斛五量,一合等於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