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補課的錢可能都白花了,三年級成績突然下滑:之前補課太多
所謂的“三年級效應”,就是孩子一到三年級,各科成績呈斷崖式下降,過去一、二年級輕輕鬆鬆90多分100分,到了三年級拼勁全力還是70多分。
“中招”的大部分還是那些一二年級成績十分出色的“牛娃”,“三年級效應”在國內非常普遍,而國外的孩子卻鮮少出現這種狀況。
但據調查顯示,導致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超前學習的緣故。
一二年級學習內容本身就比較簡單,如果孩子超前學習了,那一二年級的成績自然就會很好,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超前學習損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01
“超前學習”的弊端
關於“超前學習”,大部分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看法:讓孩子學習得越早,對於孩子往後的學習生活的幫助就越大,尤其是幼小銜接階段。
可實際上,“超前學習”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卻十分巨大。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曾經做過一個很著名的實驗:雙生子爬梯實驗。
格賽爾選取了一對發展水平相當的雙胞胎,其中一個孩子T從出生46周起,每天做10分鐘爬梯訓練,另外一個孩子C直到出生53周才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
看到這裏,很多家長會不會認為肯定是“超前學習” 的雙胞胎T,爬梯水平更高一籌?
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後訓練的雙胞胎C僅用了兩週時間就趕上T的水平,而且同樣5級樓梯,C僅用10秒就爬完了,而T卻用了20秒。
“超前學習”並沒有讓雙胞胎T遙遙領先,反而讓他落後了。
有專家曾説:
從短期看,“超前學習”的孩子似乎更加聰明,但從長遠看,“超前學習”的隱患卻有很多,甚至得不償失。
“三年級效應”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兒階段“超前學習”所導致的。
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本就容易,當孩子在“超前學習” 的過程中,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學習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用過多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教授Drew Bailey和Greg Duncan曾説:學前搶跑的學術優勢之所以會消失得那麼快,其實是因為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學到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是他們在小學階段肯定會去學習的東西。
由於“超前學習”,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已經掌握了不少知識,學習內容的新鮮感喪失後,學習慾望也會逐漸下降,使得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
再加上一到三年級,學習難度陡然上升,孩子的學習態度卻沒有發生任何轉變,惡性循環下,孩子學習起來自然越來越吃力,成績更會大幅下降,更有甚者,還會因此產生厭學情緒。
“超前學習”將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快樂都提前透支,更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02
“超前學習”造成終身傷害
關於“超前學習”,1967年,David Weikart教授以及他的同事們曾對來自於密歇根州的68名貧困兒童進行研究。
研究人員將這些孩子分為三組,進入三種不同類型的幼兒園:
“遊戲型”幼兒園:以玩為主,不教授任何學術內容;
“混合型”幼兒園:與“遊戲型”幼兒園類似,但偶爾會有成人引導學習;
“學術型”幼兒園:集中教授閲讀、寫作、數學,並且會使用工作表格和考試來測評成績。
每隔兩週,研究人員還會對孩子的家庭進行指導,告訴家長如何幫助孩子,並且家庭指導的內容與學校內容相一致。
也就是説,如果是“遊戲型”幼兒園的孩子,家長接受的指導就是如何與孩子一起遊戲,而如果是“學術型“幼兒園的孩子,家長接受的指導就是如何對他們進行學術方面的訓練。
最初幾年,“學術型”幼兒園的孩子在知識儲備上確實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優勢很快就消失了。
之後,研究人員又跟蹤調查了他們15歲與23歲時的表現,結果顯示,在這一階段,孩子們的學術表現並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社交和情緒特徵方面,“學術型”幼兒園的孩子表現更差。
15歲的時候,從“學術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發生“不端行為”的數量是其他孩子的兩倍。
23歲的時候,“超前學習”的孩子更易與他人發生衝突,犯罪率也因此更高,是其他孩子的兩倍,很容易就引起情緒問題,結婚率也很低。
我們自以為“超前教育”,會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成績,為他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卻反而給孩子帶來了無限的傷痕。
這種傷痕短時間是當然是看不見的,但是真的等到看見的那天,就真的為時已晚了。
03
真正該“超前學習”的內容
對於幼兒來説,真正應該“超前學習”的是以下兩種能力:
第一、良好的生活與衞生習慣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説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位記者曾採訪諾貝爾的獲獎者,問他在哪所學校中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
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回答道:“幼兒園。”
記者十分不解,那位獲獎者説:
“在幼兒園,他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情要改正……”
良好的生活與衞生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並且讓孩子終身受益。
第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對於很多家長來説,一直認為孩子年紀還小,很多事情都會自己代勞 ,但隨着時間流逝,家長們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
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會讓孩子喪失獨立的能力。
之前就有這樣一則新聞,#22歲男孩留學2年花完200萬棄學成“巨嬰”,回國後沉迷遊戲連吃飯都要人喂# 。
家裏人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有求必應讓他一步步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是與人交往的能力也逐漸喪失了。
如果家長們不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好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在不遠的將來,孩子和家長可能都會承受更多的苦難。
最後關於“超前學習”,《人民日報》早就説過:
在符合孩子個性特徵和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適度的興趣培養、潛能挖掘,並無不可。
但如果不顧孩子的興趣稟賦、接受能力,一味加壓,讓孩子完成超越年齡的事情,那麼我們一點一點加之於孩子的,可能不是錦繡上點綴的花朵,而是壓垮駱駝的稻草。”
要知道學習這件事不只是刻苦就可以,走得遠的孩子多是因為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