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説過或者聽到過這樣的對話: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分數沒有達到預期,有的父母不會對孩子明確的説,你真笨,沒出息這些話,而是會用其他的話來代替,説:你説鄰居家的孩子是怎麼學習的,每次成績都那麼好,還那麼穩定,聽説這次考試又是年級第一,什麼樣的家長,能生出這樣聰明的孩子,真羨慕。

比如説:你是我生的,你什麼樣子我還不知道,不想都知道,説到這,可能又遞了個眼神,然後孩子就能知道了家長是什麼意思,家長想要做什麼,於是要麼就和家長反着來,要麼就努力做到家長希望看到的樣子。

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這些都是暗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暗示效應”。

有些話不必説的太明白,甚至不需要説出口,孩子就已經得到家長的“暗示”了。

那麼什麼是“暗示效應”呢?

01關於“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指的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或抽象等間接方式,對人們的心理或行為進行影響,從而促使人們去行動或者接受意見,讓被暗示者的思想、行為與暗示者的心理預期相符合。

通常情況下,兒童更容易被暗示。

換句話來説,更多的是家長希望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但又不明説,通過旁敲側擊、以委婉的言行或其他方式,將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藏起來,誘導孩子去完成自己的要求,或者順從自己的意見。

其實“暗示效應”的使用很多很多,幾乎隨處可見,在親子之間也經常出現。

02家長對孩子使用“暗示效應”的方式

1、旁敲側擊

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旁敲側擊出現的頻率很高。家長害怕有些話直接説出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或是讓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又擔心是因為自己想太多,於是就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和孩子表達。

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比如孩子的早戀問題,這個問題是家長最不想應對的,不能確定,一旦誤會怎麼辦?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又不知道怎麼開口,左右為難。

於是很多家長就對孩子旁敲側擊,希望能通過孩子的回答得到真實答案。

2、比較

比較是最簡單也最典型的暗示,常用的就是家長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就比如前文中家長的説法,就給了孩子一個暗示,你沒有別人家的孩子優秀,你要努力達到。

但話説回來,也不是不能用將“暗示效應”應用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但很多情況需要注意,如果運用的不好,不僅起不到效果,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03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想被家長“暗示”

(一)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其中指出:自主需要時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之一。當人們自身越想去完成一件事,完成意願就越強。相反,當他越是被要求誘導去完成,那麼他的完成意願就會降低。

也就是説,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出現並不斷增強,就越想要自己做主,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不想被家長暗示和誘導。

(二) 家長的暗示要求,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願望

人的思維存在差異,即使是親子之間,意見等也可能是相悖的,很多時候家長希望通過的權威或者一些所謂的人生經驗等,去改變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比如在興趣班才藝班上,孩子想學吉它,但家長就覺得還是跳舞更顯氣質。

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於是為了改變孩子的想法,就開始不斷的和孩子講學吉它不如跳舞的各個方面,通常就是用自己想讓孩子做的事和孩子想做的事做比較,自己認為的全部都是積極的,孩子想做的全部都是消極的,以此來暗示孩子,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孩子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所動,那麼這樣的兩種想法的衝擊,不會讓這樣的暗示產生好的效果。

(三) 孩子潛意識迴避

家長的一些暗示,與孩子的一些不高興的記憶重合,造成孩子潛意識迴避。

可能是父母對孩子的責罵,或者是父母反悔、失約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迴避家長的暗示,迴避讓自身不愉快的暗示。

所以家長使用“暗示效應”時,還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根據實際情況來,否則就很容易適得其反。

04利用積極暗示,給孩子好的引導

一、暗示要循序漸進,不能過度

如果家長急於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幾乎是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暗示,這就會讓孩子越聽越煩,即使可能會認為你説的有道理,但就是控制不住想要和你反着來。

家長可以使用“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如果答應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為避免前後不協調等,就很可能會接受更多的要求。

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家長可以利用登門檻效應,將暗示期望目標分為幾個小目標,然後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的暗示。

這其實就是降低了暗示強度,也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可能性。

二、給孩子留一些可以自我思考的空間

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説:教育中應鼓勵並重視個人發展,應引導孩子自我討論推論,家長儘量少講一些,引導孩子自我去發現,去思考。

當家長在暗示時,給孩子留一些空間讓他自我思考,這樣孩子就更傾向於是自我認知而不是認為被暗示,這樣自身也就更容易去想要完成,達到目標。

三、當暗示取得一些效果,家長應給予一些正面反饋

很多家長會忘記一點,就是很少給孩子正面反饋。當孩子在不斷的往家長的暗示方向努力的時候,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家長都應給予孩子肯定。

將暗示與正面反饋不斷強化,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往父母暗示的方向走。

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總結:暗示對於有些孩子是有效的,但對於有些孩子是無效的,當發現孩子很排斥你的暗示,這時家長就要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一些合適的方法,增強孩子的自我思考,減少孩子被控制感。

並且要注意給孩子正面反饋,這樣才是正面暗示,更有利於孩子採用你的建議,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21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的“錯誤暗示”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從而給孩子造成傷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