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羣讀書的故事 陳羣字長文內容賞析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陳羣是曹魏三代的元老,其主張創建《魏律》,對治理國家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理解,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建設盡心盡力,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但是在陳羣鮮豔的背後,誰又能想到他幼年時期的悽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曹魏三朝重臣陳羣
陳羣幼年時期,家境貧寒,在極冷的冬天早上,他照樣從被窩裏出來,拿起書來讀。灶台裏沒有過夜用的柴火,只不過是從水井裏打一些冷水,用來洗手洗臉,讓自己清醒,都是為了更好的讀書,以至於他的皮膚在寒冬中凍裂開來,依舊不能影響其讀書的慾望。環境的惡劣,在他眼裏不過是挫折罷了,他依舊能夠克服,只是為了從書中獲取知識,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他還不到20歲的時候,他離開了那破舊的家庭,到了京城求生嗎,他先是投靠到別人家裏,自己還算有點筆墨,靠着幫別人抄寫賺取些許的錢財用來度日。到了冬天之後,他依舊沒有温暖的衣服,幸好這時候他賺取了一些錢財,到市場上,花3百錢購買了兩個皮袖子,而不是購買温暖的衣服。他買來這兩個皮袖子,僅僅是為了親手縫在布袍上面,讓自己能夠更好的抄寫。
就這樣過了幾年之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讓兩個弟弟跟自己一起在南樓讀書。他令人把梯子抽調,只是用繩子來吊送飯菜和茶水,只有到了年終的時候,才下一次樓。就這樣堅持了兩年以後,他的學問有了很大的質變。
陳羣字長文
“陳羣字長文”這一句話其實一篇文言文的開頭,講述的是陳羣的生平事蹟,是《陳羣傳》的縮減版。瞭解陳羣其人,就得從《陳羣傳》出發,需先了解官方對其的記載。
盡心盡責陳羣
在陳羣還小的時候,其祖父陳實就發現了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劉備出任豫州刺史的時候,徵召陳羣為別駕,那是因為劉備深知陳羣的名氣之大,想見見這個人才。在日後劉備想前往擔任徐州牧的時候,陳羣出面勸阻,跟其分析其利弊,但是劉備不聽勸告,執意帶着人馬向東前進,準備跟袁術纏鬥不休,而呂布趁機幫助袁術奪下下邳,致使劉備一敗塗地,悔恨自己當初沒有聽信陳羣的勸告。
之後,陳羣加入曹魏陣營,擔任西曹椽屬一職位,當時有人向曹操推薦王模、周逵二人,但是陳羣站出來提出反對,但是遭到了曹操的拒絕。在之後的日子裏,果真二人為非作歹,自取滅亡。為此,曹操還跟陳羣道歉。後來,陳羣向他推薦了幾個人,曹操都予以任用,而這些人在曹魏陣營做出來不錯的貢獻,世人都稱讚陳羣的眼光不錯。
青龍年間,朝廷為了營建宮室,而致使百姓耽誤了農時,陳羣上奏到:“盲目的營建宮室,只會是衰減國力,讓百姓們過着艱鉅的生活,如此大費周章的耗費勞力,只會讓吳、蜀兩國有機可趁。”
在太祖還在世的時候,劉廙本來因為其弟叛亂的事情而受到牽連,陳羣就跟太祖講述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太祖的同意,因為太祖也認為劉廙是一位名臣,理應赦免。在陳羣眼裏,幫別人求情,不是為了別人的恩惠,更主要的是為了國家,為了曹魏政權着想。
陳羣 劉備
縱觀劉備的一生,其實他前期都是在寄人籬下,雖然他後期曾輝煌過一段時間,但是很短暫。不知為何,在劉備寄人籬下的時候,總會有很多人才投奔他,其中就有關羽等人,也許是劉備對待人才有着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但都不能改變其境況。其中有些士大夫們非常看好劉備,但是又沒有至死追隨劉備,這又是為何呢?其原因還是劉備境況悽慘,不能實現士大夫的抱負。
仁德之君劉備
田豫在離開之後,劉備帶着軍隊前往豫州任職,在這裏他遇到了兩個人才,分別是陳羣和袁渙,但是他依舊錯過了這兩個人才。陳羣,字長文,是穎川許昌人士,其隸屬於豫州刺史部,也也是為何劉備能夠遇到他的原因所在。陳羣的家族在中原那可是有名的士大夫家族,他的父親是陳紀,在當地也有很大的名氣。魯國的孔融,他是孔子的後裔,是一個才能出眾的人,年齡在兩父子之間,先是孔融認識了陳紀,然後陳羣才跟孔融結識,於是,陳羣的名字也就越來越大。劉備到了豫州之後,他本來就是一個善於禮賢人才的人,他必然不會不知道陳羣的大名。因此,他到了豫州地界之後,就徵召陳羣前來大人別駕,就是想要跟陳羣套套近乎。於是,兩個人就有了交流,彼此對對方深表佩服。
可是沒過多久,陶謙去世了,徐州的官名希望劉備前往,讓他擔任州牧。劉備非常想要前往徐州,但是陳羣卻建議他不要去,分析了去徐州的利弊,但劉備執意如此,陳羣沒辦法。後來,陳羣的預言相繼成為現實,奈何劉備因為對地盤強烈的佔有慾望,失去了這樣一個人才。
陳羣 司馬懿
關於陳羣此人,他一生中有幾個奇怪的地方,其中在對待郭嘉事情上就很奇怪。陳羣在加入曹魏政權之後,就一直死心塌地的追隨曹操,替曹操出謀劃策,立下不少功勞。在跟上級和同僚相處的如魚得水,非常的好,卻反覆檢舉郭嘉,陳壽是這麼評價他的,説他是“清流雅望”,反倒他跟司馬懿的關係的卻非常的好。
曹魏重臣陳羣
從出身來看,陳羣和司馬懿都是名門貴族出身,而且兩個人都是博學多識的一類,在曹魏政權中,他們的家族具有一定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必然這兩個人會有所交際,關係好那是必然的事情。
從在曹魏政權任職的地位來看,陳羣在曹操時期,由於其良好的品格和剛正不阿的處事方式,對曹魏政權來説是一大貢獻。而到了曹丕時期,陳羣首先提出了九品官人之法,深受曹丕的重用,令其領中領軍,跟隨他出徵孫權。而司馬懿雖然身負才華,但是在曹操時期,被曹操所懷疑,臨死前還跟曹丕説:“司馬懿此人不可重用,必有禍亂。”然而到了曹丕登基之後,沒有聽信曹操之言,反倒重用起司馬懿,讓其率軍對抗吳、蜀兩國的軍隊,並取得了不錯了戰果。在曹丕臨死之前,曾立下遺詔,將下一任皇帝託孤給三個大臣,其中就有陳羣和司馬懿,那麼兩位朝中大臣必然會有更多的交集。
從目的上看,陳羣忠心耿耿對待魏國,盡心竭力,但是司馬懿是想要篡改魏國,成為魏國真正的掌權人,那麼他們兩個曾經的好朋友到最後必然會反目成仇。
陳羣郭嘉
對於陳羣的為人和品信,可以説曹魏政權中沒有人能夠從他身上找到缺點。身為御史中丞的陳羣,他負責對百官行為的偵查,並指出其不足之處。
不拘小節的郭嘉
在他剛當上這個職位的時候,他常常議論國家為人不檢點,因此多次在朝堂之上投訴國家,但是郭嘉依舊神情自若,根本就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而作為當時的領頭羊曹操,他對陳羣能夠秉公執法感到歡悦,對其行為讚賞有加,但是又憐惜郭嘉的才華,並沒有對其作出任何的處罰。關於此事,後人就會有疑惑,此二人會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有不和?
其實像這樣的問題,史書上對其記載不詳細,認為這只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只會一筆帶過。然而後人討論這樣的問題,就得從多方度探索事情。
1、從陳羣為何要檢舉和得罪郭嘉看
陳羣出身於名門望族,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士大夫形象,至少從史書上其的記載,陳羣的性格就跟他的家世很符合。陳羣是一個講究公正、懷有正義感的人,當他看到郭嘉不檢點的行為之後,他必然會有所不滿,不希望跟此人共居朝檐,並且這是自己的職責所在。
2、從郭嘉的態度看
郭嘉此人的確行為不檢點,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個人認為郭嘉一心輔佐曹操,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像張良一樣的人,因此,除了這個目標,他不會在意其他因素,只為圖個逍遙。雖然監察官陳羣發現了自己的不檢點,但這不影響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並且以郭嘉的聰明才智,肯定能夠懂得陳羣的用心,都是為了曹魏政權着想,因此,他不會過多的怨恨陳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