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冬季,秦始皇開始第五次巡遊。次年6月,當車駕行至平原渡口時,秦始皇病倒了。他原想盡快返回咸陽,不料病情急劇惡化,剛到沙丘,秦始皇就暴斃了。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密謀,決定秘不發喪,先矯詔除太子扶蘇,再立胡亥為新帝。自此之後,秘不發喪似乎成了帝王的專利。
據史記記載,秘不發喪的主意是李斯出的,原因是:“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為了掩人耳目,他讓宦官每天依舊按時將飯菜送到皇帝車駕之中,知道真相的只寥寥數人。
然而時值盛夏,天氣炎熱,才不過幾天,車駕中已發出惡臭。趙高只能買了大量的臭鮑魚堆在車上,以此來掩蓋屍體腐爛發出的臭味。秦始皇生前威風八面,死後卻和臭魚爛蝦放在一起,他若地下有知,一定氣得活過來。
影視劇中的趙高
就這樣,車駕順利的返回了咸陽,胡亥乃昭告天下始皇已駕崩。第二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外強中乾的秦帝國轟然崩塌。最後劉邦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朝。然而他可能不會想到,在自己死後,“享受”到了和秦始皇一樣的待遇。
史記中記載:“四月甲辰,高祖崩於長樂宮,四日不發喪。”不發喪的原因是“主少國疑”,呂后想盡誅劉邦其他的兒子和功臣,最後權衡再三後作罷。慶幸的是劉邦死時天氣不那麼熱,躲過了和鮑魚放在一起的厄運,但另一位皇帝就沒那麼好運了。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征伐韃靼,結果因為消息走漏無功而返,韃靼太師阿魯台逃得無影無蹤。無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師回朝。64歲的朱棣心情鬱悶,加上天氣炎熱、沿途顛簸,一下子就病倒了,到達榆木川時病逝。
朱棣臨死前下詔讓太子朱高熾即位,但此地距離京城路途遙遠,太子來不及趕回京城。如果立即公佈皇帝的死訊,一直呆在京城的皇子朱高煦覬覦皇位已久,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發動兵變,到時難免引發局勢動盪,甚至血流成河。
大學士楊榮考慮再三,自作主張決定秘不發喪。他命人打造一隻錫桶,將朱棣遺體放於其中。每日讓太監按時送上飯食,還裝模作樣到大賬中稟報軍情。為了防止屍體發臭,他又買來大量鮑魚堆在錫桶中。一代名君朱棣享受到了和祖龍一樣的待遇,死後偷偷摸摸和臭魚爛蝦為伍。
歷史上秘不發喪的君王還不止這些,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涉及到權力的順利過渡。這種過渡缺乏有效的監管,往往就是幾個人暗箱操作完成。他們能第一時間掌握皇帝的死訊,這成為一種無可替代的資源。擁有了這種資源,在權力讓渡中就可以佔盡先機。這是封建時代獨有的現象。
現在是網絡時代,信息無孔不入。隨着世界範圍內政治體系的不斷成熟,想通過秘不發喪來實現權力讓渡的暗箱操作已經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