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上了孔明船歇後語解析 諸葛亮智辭魯肅

魯肅上了孔明船

魯肅上了孔明船——糊里糊塗。這是一個歇後語,來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草船借箭,實際上歷史上根本沒有草船借箭這個事情,魯肅也根本沒有與孔明同坐一船喝酒,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我國的影響非常的大,很多人都知道草船借箭這個典故,更加知道以上的這個歇後語。下面我們就講一下“魯肅上了孔明船”是怎麼回事。

魯肅上了孔明船歇後語解析 諸葛亮智辭魯肅

魯肅畫像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説的,曹操帶領大軍南下,要攻取東吳,這個時候諸葛亮剛剛被劉備收在身邊,諸葛亮於是隻身前往東吳,勸説東吳聯合劉備共抗曹操,但是東吳很多人都想讓孫權投降曹操,於是諸葛亮舌戰羣儒,極力主戰,於是孫權同意孫劉聯盟共抗曹操,並且與周瑜不謀而合採用火攻曹營,周瑜想要藉口殺死孔明,要孔明幾天之內製造十萬支羽箭,如果孔明造不出就要按照軍法處理。

孔明接下任務,但是魯肅一連幾天都看不到孔明造箭的行動,於是非常的好奇,孔明向魯肅借了許多的船隻,並且在船隻上面扎滿草人,預備給自己使用,具體怎麼用孔明並不向魯肅説,到了應該交羽箭的那一天江面上下了非常大的霧,孔明邀請魯肅去取箭,於是孔明與魯肅同乘一艘小船向着曹營出發了,魯肅非常好奇,但是孔明又不説明,於是魯肅糊里糊塗的就跟隨者乘船向着曹營去了。等到了距離曹營非常近的時候,孔明讓士兵們擊鼓吶喊,曹軍見到大霧,搞不清楚狀況不敢出來應戰,於是只是用羽箭射擊,於是草人上面扎滿了羽箭,等到天亮的時候霧氣將要散去的時候,孔明讓士兵們大喊“謝謝曹丞相的羽箭”,並且快速的離開了。回去清點羽箭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需要製造的數量,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魯肅和諸葛亮

魯肅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魯肅是東吳孫權的軍師,而諸葛亮是蜀地劉備的軍師。兩人雖然輔佐的君主不一樣,但卻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好友。

魯肅上了孔明船歇後語解析 諸葛亮智辭魯肅

《三國》諸葛亮劇照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是一個反應遲鈍,又是一個善於調和的人。實則,魯肅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才。魯肅是孫權的之際,二人同榻而飲的時候,對天下的形式以及吳國的策略談論中意見達到高度的統一,魯肅曾對孫權説“主公將來可以稱帝”雖然説完遭到孫權的訓斥,認為漢天子還在,此話大逆不道,但是同時又補充到時機還未成熟,魯肅喜上眉梢,原來孫權早已有此大志。

魯肅和諸葛亮都是屬於贊成孫、劉聯盟的人,魯肅曾説過“孫劉兩家在三十年內結成聯盟,江東基業大事可成。”以此可以看出魯肅眼光之長遠,後來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戰略謀劃,令人佩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擊退了曹操大軍,站穩了江東地區。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策劃者和實踐者。諸葛亮、周瑜向來不和,周瑜也曾一度想要除掉諸葛亮,為了不破壞聯盟,總是魯肅從中周旋,事事協調。

諸葛孔明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總是將自己看穿周瑜心思的事情透露給魯肅,又讓周瑜知道,這也是周瑜視他為眼中釘,想要除之而後快的原因。比起諸葛亮時時想要顯露自己聰明,魯肅則是懂得隱藏,從來不在人前顯露聰明,只有孫權需要的時候才顯露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謀略。當然諸葛亮被為“卧龍先生”也不是憑空得來,諸葛亮的智慧也是無人能及的,周瑜就曾感嘆過“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智辭魯肅

魯肅有生之年最大的政治主張就是孫劉聯合共抗曹操,所以無論別人怎麼做,魯肅的政治主張從來就沒有變過,為了這一主張魯肅有時候可以説是兩頭受氣也不為過,特別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魯肅更是被描寫成為了一個兩邊都不討好的老實人,被孔明耍的團團轉,可以説魯肅為了保住孫劉聯盟費勁了心力。

魯肅上了孔明船歇後語解析 諸葛亮智辭魯肅

諸葛亮劇照

《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在這一回中,周瑜聽説劉備襲取了南郡和荊襄氣急敗壞就要率兵去攻打,魯肅出面説,不能攻打啊,這樣做不利於孫劉聯盟,並且劉備與曹操的關係本來就不錯,如果把劉備逼急了跟曹操聯合一起來攻打東吳就糟糕了。我先去討要,如果實在是不給再想辦法就是了。於是眾將都説這個方法比較好。於是周瑜就派魯肅前去見劉備,魯肅先跑去了南郡,聽説劉備在荊州於是又跑到了荊州,見到了諸葛亮和劉備,談到要回荊州的想法,諸葛亮説,荊州是劉表的地方,並不是東吳的地方,劉備作為劉表的弟弟,幫助劉表的兒子治理荊州是理所當然的。魯肅於是説,劉表的兒子現在都在江夏,並沒有在荊州怎麼能夠説幫助劉表的兒子治理荊州呢?於是諸葛亮讓病重的劉琦出來與魯肅見面,魯肅見到劉琦於是沒有話説了,沉默許久魯肅説,如果劉琦的兒子不在了,是不是可以將荊州還給東吳了呢?諸葛亮於是説,那當然。於是魯肅就這樣回去了。荊州也沒有要回來。

魯肅回到江東説了自己去的經過,周瑜非常氣憤,説,劉琦現在還那麼年輕,等到劉琦死後才能歸還荊州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魯肅説,我看劉琦病的很重,可能很快就會死去。於是周瑜這才作罷。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魯肅為孫劉聯盟做出的努力,可以説魯肅的一生都在為孫劉聯盟而努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並沒有看到孫劉聯盟的必要性,於是在魯肅死去不久,孫劉聯盟就崩塌了,於是三國鼎立的局勢很快消失了。


魯肅不如樊噲

魯肅是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的謀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早年結交周瑜,後和周瑜一起投靠孫權,在孫權處鞠躬盡瘁,為孫權鼎立江東做出很大的貢獻。

《三國》魯肅劇照

魯肅生在一個富豪之家,雖然祖輩無人出仕,但是家底豐厚,再加上他視金如土,志向遠大,在當地也是有名望之人。當時袁術吸納他做了個東城長,居巢長周瑜帶領難民向他借糧時,他二話沒説就把倉庫一半都借給了他,周瑜感念此人恩惠,魯肅本是豪爽之人,兩人便建立了堅固的友誼。後來,魯肅被周瑜邀請,一起投靠了孫權。魯肅認為,曹操一人獨大,只有聯合劉備才有贏他的可能,遂促成孫、劉聯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劉備騙取孫權的荊州,孫權極為不滿,魯肅為了大局,單刀赴會,面見關羽,為世人稱道。

樊噲是漢高祖劉邦的心腹猛將,西漢的開國元勳。曾在鴻門宴時救了劉邦,偉西漢的建立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是楚漢相爭時的風雲人物。

魯肅不如樊噲並不是三國時期的典故,而是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故事。一次,大學士紀曉嵐坐船而行,後面一艘船趕了上來,船上有一武士,扔給了他一個包着石子的紙條,上面寫着“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紀曉嵐哪能不知道這是諷刺他文臣不如武將,於是紀曉嵐就回了一句“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紀曉嵐以文臣狄青和武將蕭何反駁,因此這兩句話聞名天下。

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魯肅、呂蒙都是三國時候東吳的人才,魯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呂蒙則是英勇的將軍,馳騁沙場,屢建奇功。兩人一文一武,共同為東吳政權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三國》呂蒙劇照

魯肅身為一代文臣又怎麼會和呂蒙結成好友呢?這個典故還有一個成語叫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呂蒙非常英勇,在孫策在位時,他依附他的姐夫鄧當,以是將軍之才。後來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對他更是看重。呂蒙也當不負眾望,圍困曹仁於南郡,攻佔荊州三郡,用計謀生擒郝普,在逍遙津戰役中,英勇殺敵,抵抗張遼軍的追襲。只是此人不好讀書,剛開始,孫權對呂蒙説:“你現下掌管軍務,不能不學習,不然如何服眾。”呂蒙不愛讀書,便以軍中事務繁雜,實在無暇脱身做藉口推辭了。

後來孫權又説:“讀書可以明志,沒有要你細細鑽研,只是讓你瞭解歷史,我比你事務更多,但是每天也會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感覺受益良多。”呂蒙終於聽勸,開始讀書。自此,呂蒙常常瀏覽史書、兵書、學士淵博。

魯肅來到尋陽,與呂蒙商討軍事,驚訝的説:“你的才幹謀略,再也不是當時在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説:“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三日就應該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大哥知道的太遲了。”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於呂蒙結成好友,告別而去。魯肅死後,呂蒙代領其軍,大敗關羽,佔領了荊州。

魯肅才能如何

魯肅,字子敬,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的心腹謀臣,周瑜的至交好友,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謀略家、外交家,官至橫江將軍。

《三國》魯肅劇照

魯肅出生在臨淮東城一個豪族之家,自幼喪父,由他的祖母撫養長大,雖然魯肅一家家底很厚,但是祖輩無人做官,所以不算士族,只是當地一豪族罷了。魯肅少時好騎射習武,有遠大的志向,想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有所作為。魯肅為人性格豪爽,從不吝嗇財物,所以結識了不少有志之士,在當地很有名望。適逢周瑜聞名而來,問魯肅借糧,魯肅沒有片刻猶豫,便借給他一倉糧食的一半,後來兩人建立了堅固的友誼,魯肅也隨着周瑜一起投靠了東吳。

孫權很是信任魯肅,魯肅也沒有讓他失望。魯肅向孫權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榻上之策,分析天下的形式,權衡利弊之後,讓孫權割據江東,等待時機。利用曹操無暇南下的時機,先佔荊州,然後建號稱帝,慢慢奪取天下。魯肅的榻上之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很多方面不謀而合,從中可以看出魯肅如諸葛亮一般有敏鋭的洞察力和長遠的政治眼光。

魯肅勸説劉備與孫權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會見孫權,商討兩人結盟之事,曹操恐嚇孫權,孫權有所猶豫,魯肅後來分析了局勢,更加堅定了孫權的聯盟之心。時年九月,孫劉聯軍在赤壁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使得江東政權穩定。後來在荊州一事上,魯肅單刀赴會關羽,可見此人的膽量與智謀。魯肅死後,孫權親自哀悼,諸葛亮也遠在益州進行默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21 字。

轉載請註明: 魯肅上了孔明船歇後語解析 諸葛亮智辭魯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