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電視劇有哪些 忽必烈傳奇電視劇評述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元朝的建立者,光這一身份就足夠在許多蒙古的戰爭影視劇中充當重要角色。此外,因為忽必烈的父親在金庸的小説中與郭靖結為安達,所以他有時也出現在小説翻拍的電視劇裏。

《建元風雲》

1982年,中國和意大利合作拍攝了一部名為《馬可·波羅》的電視劇,講述的就是馬可·波羅經歷千辛萬苦來到中國,在元朝做官17年的故事。因為當時忽必烈剛建立元朝,馬可·波羅就是在他手下任職,所以在這部電視劇裏,忽必烈的戲份十分重要,應該説是男二號。忽必烈的扮演者英若誠,是當時中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他更為著名的是主演的《駱駝祥子》、《茶館》等話劇。

第二年,香港TVB出品了《神鵰俠侶》,雖然不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第一部,但因為是劉德華主演所以早期也很出名。在原小説中,忽必烈也是因為沾了父親的光才有劇情,所以在劇中戲份也不多,由葉天行飾演忽必烈。之後,該劇又被多次翻拍,在84年台灣出品版中,由謝屏楠飾演;95年TVB出品的古天樂、李若彤版中,由黃智賢扮演;在06年內地黃曉明、劉亦菲版裏,由袁苑扮演;14年內地陳曉版中,由朱梓驍飾演。

專門以忽必烈為主角的電視劇,目前只有2013年的《忽必烈傳奇》,原來叫《建元風雲》,講述的就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一生。電視劇中,忽必烈的扮演者是內地著名男演員胡軍,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由唐國強飾演。

忽必烈傳奇

《忽必烈傳奇》是2013年中國內地拍攝播出的一部歷史電視劇,原名《建元風雲》,由徐小明執導,由胡軍、佘詩曼、吳樾、呂良偉等人主演,總投資超過一億人民幣。

《忽必烈傳奇》

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這幾位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已經多次被拍攝成電視劇搬上熒屏,而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卻有電視劇來反映他的輝煌一生。所以,《忽必烈傳奇》可以説是中國第一部以忽必烈為主角、以元朝的建立為主線的電視劇。

因為要展現忽必烈的成就,所以電視劇中有不少次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戰爭的宏大場面,比如蒙古草原上的萬馬奔騰,兩軍決戰時的金戈鐵馬、兵臨城下時的箭如雨下等等。為此,導演在拍攝時使用的是專門的特技攝影機,據説可以把鏡頭裏的軍隊人數硬生生擴大十倍。

除了講述忽必烈的馬背上的軍旅生涯,電視劇也有許多他的感情戲,其中以他與佘詩曼扮演的察必皇后之間的夫妻感情為主。因此,劇中的忽必烈除了要有蒙古硬漢形象,也得不乏柔情的一面。這也是為什麼製作組請來了胡軍來主演,為了演好這一角色,胡軍還特地鍛鍊肌肉,刻意增肥來讓自己更像一位蒙古壯漢。

在劇中,唐國強扮演的男二成吉思汗,除了是戰場上殺人不眨眼的軍事偉人外,在家族裏更是疼愛兒孫、不忍心看晚輩手足相殘的尋常人。忽必烈也從小深受祖父成吉思汗的喜愛,被他評價為將來必成大器。

忽必烈打日本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經兩次攻打過日本,不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想要攻打日本主要是因為,日本從唐朝以後一直沒有臣服中國;日本是南宋的貿易對象甚至可能成為外援;日本也是元朝剛征服的朝鮮半島的威脅。

忽必烈打日本

1274年,忽必烈命令本來駐守朝鮮高麗的洪茶丘率領一萬五千人,以及九百艘大小戰船跨海出征日本。元軍選擇進攻的日本的北九州,在博多灣大勝日本。可是不久,出現了一次颱風,元朝的戰船大部分都遭到了失事或者損壞,據説大部分元軍都淹死或者失蹤,於是元軍只能撤軍返回。

第二年,忽必烈見戰爭無法征服,就想派人去招降。可惜派去的禮部侍郎一到日本就被他們處死。因此,忽必烈十分惱怒,決定再次討伐日本,當年就徵調軍隊成立了徵東行省,也叫日本行省,來主持攻打日本的軍事行動。

1281年,此時忽必烈已經滅亡南宋統一中國,他認為時機已到就開始了第二次東征日本。這次忽必烈出動了大約15萬人,兵分兩路。元軍登陸後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截擊,傷亡較大。之後海上的元軍又一次遇到颱風,因為戰船是倉促建造所以此次損失更是慘重,於是第二次征討再次失敗了。

據説忽必烈後來還想發動第三次東征,可惜沒有實施。從兩次失敗可以看出,元朝的蒙古軍隊擅長的只是陸戰,尤其最強大的是騎兵,但對於進攻日本這樣的島嶼而言,他們並不適應。而這兩次讓元軍損失慘重的颱風被日本人尊稱為“神風”。


忽必烈是什麼意思

忽必烈是蒙古族人,所以“忽必烈”也是蒙古族的名字的漢譯,它在蒙古語裏原本意思是家業、血統的繼承者的意思。“忽必”就是繼承家業的意思,而“烈”就是“的人”,有些類似於英語裏的“-er”、“-or”等後綴。

忽必烈雕像

忽必烈,有一個蒙古尊號“薛禪汗”,其中“薛禪”是賢者、智慧之類的意思。在蒙古族中,時常會在本名的後面加上社會稱呼之類的後綴,“薛禪汗”就是忽必烈本名的後綴。再比如鐵木真的“成吉思汗”,也是他的蒙古尊號,意思是“擁有海洋四方”,其中“成吉思”就是海洋、大海的意思。

蒙古族因為自身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傳統,大多是以動物、日月、花草等各種東西來命名。比如,忽必烈的同母長兄蒙哥,“蒙哥”的意思就是蒼穹、天空,再比如他們的父親託雷,名字時指鏡子,而祖父“鐵木真”就是堅硬的鐵的意思。當然,給子女以東西取名,其實寄託着深層寓意,就是希望他們像這些東西一樣,像鐵一樣堅強,像鏡子裏的我一樣,像天空一樣廣闊等。

此外,蒙古族名字也常常是直接就是父母的期望。比如“巴圖”是“結實”的意思,“烏雲”是智慧的意思,“斯琴”是聰明的意思,“高娃”是美麗的意思等。所以女演員斯琴高娃的名字就是父母希望她既聰明又美麗。

而“忽必烈”的名字,其實也是他的父親託雷對他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可以繼承大蒙古國。

忽必烈西征

蒙古帝國發動過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第二次是窩闊台派遣拔都等人,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而忽必烈打仗的主要地方是在現在中國各地,比如雲南的大理國、南宋等,沒有西征過。

蒙古西征

第一次西征開始於1219年,最後經歷了五年,在成吉思汗的親自率領指揮、託雷等兒子的幫助下,蒙古戰勝滅亡了西邊接壤的花剌子模國,取得第一次西征的勝利。第二次西征開始於1235年,這次不是大汗親征,而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帶兵攻打當時西邊沒有臣服於蒙古的幾個國家。拔都以及蒙哥等人,接連征服了許多城池和地方。最後因為窩闊台去世,拔都才率軍回到蒙古。第三次西征開始1252年,當時率軍的是旭烈兀,是蒙哥的三弟,也是忽必烈的同胞弟弟,這次主要進攻的是波斯。旭烈兀先後攻佔了巴格達、敍利亞等地。最後因為蒙哥去世,旭烈兀也只能率部東歸。

雖然蒙古的後兩次西征都是因為大汗去世,統帥西征大軍的將領必須回去參加選汗大會而結束。但是總的來説,三次西征都是以勝利告終,因為蒙古大軍無不征服了許多國家和地方,蒙古帝國的疆域版圖也是因此不斷擴張。

但是,蒙古的西征的確與忽必烈關係不大,一定要説的話,第三次西征和他關係較為密切些。比如統帥是他的親弟弟,比如旭烈兀東歸也是因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而他支持的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的國師

八思巴(1235年-1280年),是吐蕃(今西藏)的一位高僧,本名羅古羅思監藏,八思巴是他的尊陳,意思是聖者。忽必烈在繼承蒙古帝國大汗之位後,冊封八思巴為國師。

八思巴像

八思巴從小跟着長輩學習宗教知識又接觸政治,後來成為薩迦派第五祖。1253年,八思巴謁見了還未即位的忽必烈,忽必烈一家都尊他為上師,又在他面前接受了密宗灌頂,並奉上財寶作為供養。這次見面,為他兩人以後的親密關係打下了基礎。當時在蒙古帝國裏,佛教與道教一直相爭,為爭權力和信徒,雙方時常發生激烈辯論,八思巴就曾經在一次辯論中代表佛教“戰勝”道教。

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八思巴被他尊為國師,四年後,又兼任了總制院事,慢慢參與朝政。不久,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創造了“蒙古新字”,也被稱作八思巴文,並被忽必烈下令全國推行,成為了元朝官方的文字。之後,深受器重的八思巴給忽必烈進行了第二次灌頂,因此晉升為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在1280年去世,享年46歲。

八思巴是元朝第一位國師也是第一位帝師,在世時的功績極大。首先,佛教在元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死後元朝依然任命僧侶為國師;另一方面,他也推動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的功臣。此外,因為管理西藏事務,他也使西藏得到了發展。


忽必烈怎麼死的

元朝的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死於1294年2月18日。他死於疾病,生病主要是因為酗酒和暴飲暴食,而這個是因為忽必烈晚年遭遇了政治、軍事以及個人生活上的多重悲劇,飽受刺激。

忽必烈劇照

忽必烈的前半生可謂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出身蒙古皇室,帶兵打仗戰功赫赫,之後繼承汗位,建立元朝,又有心愛的皇后相伴、出色的太子作繼承人。可惜,到了他的晚年,人生就開始走下坡甚至變得悽慘,他失去了之前讓他成功和美滿的一切。

忽必烈晚年,尤其是滅亡南宋統一中國後,幾次軍事行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比如,兩次東征日本都遭到颱風而損失慘重,第一次派去一萬多人失敗,第二次徵調十五萬還是失敗;甚至,他南下攻打過安南、緬甸等東南亞小國,也都沒有成功征服。

1281年,忽必烈的深愛的察必皇后去世。她不僅幾乎陪伴他一生,為他生下四個兒子,而且是他的賢內助,在關鍵時候助他一臂之力。因此,察必皇后的去世讓忽必烈黯然神傷。五年後,忽必烈與察必皇后的嫡長子、皇太子真金因病去世。他是忽必烈從小培養的皇位繼承人,最後卻因為一封讓忽必烈禪位的奏章而驚嚇過度,患上重病而死,只有43歲。

因為這些失敗和悲劇,忽必烈大受刺激,於是開始酗酒並且暴飲暴食,從此他的體重迅速增加越來越胖,從而患病。最後,他在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中去世。

忽必烈墓

人生有兩件大事,出生和死亡,對於皇帝而言,喪葬更是至關重要。漢族皇帝一般會選擇一個風水寶地,早早地大肆修建皇陵,安葬之後再加強保護。但是元朝因為是蒙古族人,喪葬和這些不同,因此至今不知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墓在哪裏。

蒙古人墓葬

蒙古族有自己傳統而獨特的喪葬習俗,可以説是一切從簡,人死了就埋在一個合適的空地裏。一般隨葬的會有死者生前的一頂帳篷,一張放了肉和馬奶的桌子。有些還會買入活馬和奴隸。安葬結束後,蒙古族會把墓坑填平,然後在上面覆蓋原來的草,也就是説讓人完全看不出這是一個墓,所以蒙古族的墓很難發現。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吸收接受了許多漢族的制度和習俗,也先裝在棺木裏再安葬。但,以前蒙古的傳統還是繼承下來,喪葬仍然比較簡單,不用修建大型的陵墓,不用很多的隨葬品。元朝實行皇家秘葬制度,皇帝和后妃死後還是運回蒙古故地安葬,而且下葬時不可以有漢族官員參加,地面上也沒有明顯的標誌建築,沒有墓碑等,甚至不留下線索和痕跡。

正是因為元朝對皇帝安葬的簡單處理和保密工作,他們的墓地所在在後世都是一個個的迷。不同的史書,對元朝皇帝的墓地所在都有不同的記載,只知道是他們的大禁地。現在一般認為是在蒙古共和國温督爾汗扎森山一帶。甚至曾經,有人提出過忽必烈被葬在水底的假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72 字。

轉載請註明: 忽必烈電視劇有哪些 忽必烈傳奇電視劇評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