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孩子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1) 在家裏亂跑時,不小心將家裏的花瓶碰倒碎了一地。
(2) 在家裏不好好寫作業,偷偷的去看動畫片。
每當孩子犯了這樣的錯誤之後,家長就會左右為難,想要去跟孩子講道理,孩子這次聽了,下次還會去犯;想通過打的方式來讓孩子長長記性,卻不忍心下手,這就造成了家長打也不是,説也不是的情況。
家長們沒辦法就會選擇折中的方案,對孩子進行相應的責罵。
武漢的王女士有一個6歲大的女兒芳芳,平常總是會犯一些錯誤惹王女士生氣。上次,芳芳趁她不在家時,偷偷的將媽媽的口紅拿出來隨意的塗抹,不僅塗抹在嘴唇上,而且還往家裏的其他地方塗抹。
等到王女士回到家後,發現自己剛買的口紅只剩了半截,頓時怒不可遏的對芳芳進行責罵:"你這孩子是不是傻,把剛買的口紅弄成這樣,下次在拿我的口紅亂抹小心點。"芳芳在聽到媽媽的責罵後,頓時傷心的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並保證下次不會了。
王女士發現這樣的方法非常的奏效,就經常的對孩子進行責罵,但是她發現孩子有一天,孩子竟然敢跟她頂嘴了。
其實,王女士的反覆的責罵行為反映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做"超限效應"。而超限效應就會導致一個人在刺激過多、過強和時間過久時,出現心理急不可耐與反抗的情況。可以説,對孩子進行責罵多了也是非常沒有利的。
那麼,此時就不如去讓孩子多犯錯了,或許還會產生好處。"試誤説"就能説明這一點。
"試誤説"與孩子之間的關係1.何為"試誤説"
1898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叫做"餓貓迷籠實驗"。
這個實驗的操作流程大致是這樣的:桑代克將一隻幾天沒有吃東西的餓貓關在一個籠子裏面,在籠子外面掛了一條魚,由於這隻貓幾天都沒有吃東西,就特別想吃這條魚。但它想要成功的吃上這條魚,就必須要完成按按鈕、抓繩子等三個動作才能夠出來。
當餓貓第一次被關進籠子裏時,它並不知道出去的正確方法,就只得在籠子裏面亂衝、亂撞,來嘗試離開。不過,並沒有成功出去,它就只得嘗試其他的方式,慢慢的進行摸索,最後終於逃出了籠子。
桑代克通過這樣一個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餓貓是通過不斷的在籠子裏面犯錯,才最終的逃離了出去,學會了打開籠門的正確方式。
後來,就有人將桑代克的這種觀點稱為"嘗試錯誤説",簡稱為"試誤説"。
2. "試誤説"在孩子身上的體現
"試誤説"同樣的也可以用於孩子的身上。桑代克認為,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是相對漸進、盲目與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犯錯,會逐漸的導致錯誤的減少和正確行為的增加,才能獲得相應的成長。
桑代克還用了曲線圖的方式來表現了學習的過程,橫軸表示嘗試次數的增加,縱軸表示做出動作所需要的時間。嘗試的次數不斷增加,做出相應動作所花費的時間就會越小,這就被稱為學習曲線。
家長為什麼應當允許孩子犯錯?1. 讓孩子在試誤中減少錯誤發生的頻率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曾經説過:"經驗使我們能夠恍然大悟的認識到,我們為什麼常常不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孩子在失誤中,是吸取經驗教訓,能夠減少犯錯誤的頻率的。
當孩子在第一次做事情的時候,他可能會出現疏漏,不過,他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實踐直到最後掌握。
小明今年四歲,媽媽已經教了他第一次繫鞋帶的方式,但理論畢竟是理論,他沒有自己系過,是不能夠繫好的。
(1) 第一次繫鞋帶的時候,他會出現穿錯鞋帶的問題。
(2) 第二次時,他會把穿好的鞋帶系成死結。
(3) 直到第三次時,他才能繫好。
這一過程,就是孩子試誤的過程。前兩次系的時候,孩子會出現錯誤,系的非常的慢。但是,第三次以後,孩子就會慢慢的繫鞋帶熟練,把錯誤減少到零,徹底的掌握了這個技能。
從這也能看出,試誤的過程既是一個減少錯誤的過程,也是一個掌握技能的過程。
2. 可以讓孩子提升"挫折商"
挫折商是由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所提出來的,也被成為"逆商"。挫折商是一個人應對挫折時,所體現出來的能力。
挫折商較低的人會被挫折所吞沒,失去應對的能力;挫折商高的人是可以在情緒的浪潮中,將挫折化為機遇。
而孩子在犯錯的時候,雖然這些錯誤會讓他們感到難過,但是在感受這個錯誤的時候,他的心理就會受到不斷地磨礪,逐漸的提升抗挫折能力。
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會關係到孩子未來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挫折。
遇到孩子犯錯時,我們應當怎麼做1. 接受孩子犯錯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曾經説過:"懲罰並不能夠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它只會讓行為者在犯錯誤時,更加的小心,更加的使用巧妙地掩飾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發現。在小孩遭受懲罰的時候,他們會暗下決心下一次要更加的小心,而不是要更誠實、更負責。"我們家長如果不接受孩子犯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懲罰,往往只能夠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1) "你怎麼又犯錯了,跟你説了多少遍,去給我罰站去。"
(2) "你怎麼這麼笨,這次又給我把題做錯。"
這樣沒幾天,孩子照樣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在孩子犯錯時,我們家長應當接受孩子犯錯,與孩子進行溝通,尋找到錯誤的原因所在,幫助孩子去改正錯誤,才能夠讓孩子下次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錯誤。
2. 使用"試誤説"對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桑代克"試誤説"實驗中所出現的三種學習律,是可以幫助到孩子在犯錯中進行自我教育的。
(1) 準備率。當孩子犯錯之後,我們可以讓他下次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做好一定的預備反應。如:下次在碰到這首詩背不過的情況時,先去了解詩歌梗概。
(2) 練習率。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犯錯後,進行反覆的試錯。孩子在聽寫單詞的時候把字母寫錯,讓他反覆的抄寫以便能夠記住。
(3) 效果率。孩子在犯錯中,所獲得的一次次收穫,我們家長要對孩子及時性的評價用來激勵他們繼續前進。
將"試誤説"用於孩子身上,是能夠幫助孩子輕鬆改正錯誤的。
在教育孩子上面,我們家長還是要改變責罵的方式,使用好"試誤説"去幫助孩子,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