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總是免不了犯錯誤,但是除了犯錯誤之外,孩子還是會做對很多事情。但大部分的家長總是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做錯的事情上。
而通常如果想對孩子進行嘉獎的時候,也總是進行短暫的表揚和長久的批評。或是先進行表揚,但表揚的目的卻是為批評做鋪墊。這也是很多中國家長的慣用手法,因為擔心孩子膨脹。所以較為常見的也是先揚後抑。
實際上,孩子們通常只關心你最後的整體評估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最終評估非常重要。一開始是表揚孩子,後來是批評孩子,這樣的方法會讓孩子們忽視讚揚,只記得批評。
其實這也是近因效應的一種實際體現。所謂近因效應,就是説同一個時間段內出現的多種刺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最近的一次。舉例來説,比如多年未見的好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分別時候的場景。
所以,離最終結果越近的評價,孩子越會記憶猶新。自然而然,和孩子溝通時,家長是先批評還是先誇讚,順序不同,效果也不同。
畢竟,孩子一開始就明白,一切都是有預兆的。若前面表揚的內容越完美,那麼最後的批評就會越激烈。既然如此,到底該如何發揮語言的力量,對孩子進行鼓勵呢?
經常性地批評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1.導致孩子開始自卑
缺乏自尊的孩子,通常是因為沒有受到過父母的肯定,或是經常受到父母的“精神虐待”,所謂的“精神虐待”不同於“身體虐待”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方式,它會一點一點的摧殘孩子的精神和意志。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他們同樣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有時候他們的本意並不壞,但有時會無意地違反父母的命令,因此只能受到父母的嚴厲懲罰。每次的批評或懲罰對孩子來説都是無形的傷害,都會導致孩子忍受語言的折磨。
2.做事漏洞百出
經常受到批評的孩子其實會更容易犯錯誤,因為他們太在乎父母的評價,所以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會非常緊張。其實孩子的能力原本就是有限的,如果加上心情緊張,那麼做事必然是漏洞百出。
而做錯之後又一定會受到父母的批評,這種的惡性循環必然也會使孩子受到多次傷害,也很有可能讓孩子無法實現自己所定下目標。
3.使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
長期且頻繁地批評必然會使得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輕則讓孩子變得易怒和暴躁,重則會導致孩子精神抑鬱。孩子的承受能力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父母給予的一些壓力經常會給他們造成許多創傷。
人們總是高估孩子的承受能力,而當他們面對壓力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排解,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內心受到無法彌補的創傷。
家長如何利用近因效應正確地表揚孩子?
1.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非常片面的,常常因為他們完成的一件事情而對孩子的整體進行評價。比如當孩子有一件事情完成得非常好的時候,家長就會讚揚孩子聰明,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而當孩子破壞掉一件事情時,家長又會説孩子愚笨,將來一事無成。其實有時候一件事情僅代表着一件事情,與孩子的本性沒有任何關係。
這樣放大孩子的特性必然會導致對孩子的評價不完整。因此,表揚和批評都應該避免給孩子定性,也就是貼標籤。
2.表揚要大聲表揚,批評要小聲批評
很多父母以為這種方式會助長孩子的缺點,其實不然。表揚是比批評更有力量的存在,當一個孩子已經對批評感到習以為常的時候,説明他平時收到的讚揚的聲音還是太少。如果父母可以大聲的肯定孩子的行為,必然會給孩子無限的信心。
但是批評的時候要小聲並且私下裏進行批評,因為小聲説話其實更能引起對方的專注,而私下裏進行批評則視為保護孩子的自尊。
3.實事求是的肯定孩子行為細節
在肯定孩子時,不要只是説“你做的很對”“做得很好”這種話語來評價孩子,儘管這在最初聽起來的時候可能會讓孩子比較振奮,但這種表揚實際上沒有太過重要的意義。
在孩子完成的一件事情中,家長可以肯定孩子的一些細節性的行為,比如態度認真,積極勇敢,勇於挑戰,這樣才能讓孩子名字自己到底哪裏做得比較好,從而在下次時懂得延續這種行為。
小崔説事
一些家長總是認為批評可以讓孩子警醒,在他們看來,這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短處。
事實上,過度的和不講原則的批評只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而當批評和表揚能夠達成一種平衡的時候,才會使二者對於孩子的成長形成一定的幫助。
那麼各位家長們,你們批評孩子的時候,先後順序是怎麼樣的?歡迎分享評論(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