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的嘗試,曇花一現的唐永貞革新,做了些啥?
安史之亂後,唐順宗發起永貞革新,治標不治本的改革終究還是失敗
永貞元年(公元803年),唐德宗駕崩,唐順宗繼位。此時的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處處呈現出衰敗的景象。經歷唐代宗,唐德宗兩代君主的努力,唐朝這才勉強緩了一口氣。雖然表面風平浪靜,但是內中已經開始腐朽。中央對地方勢力的控制已經大不如前,藩鎮割據,不聽王命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
安史之亂導致皇帝對文官武將的不信任,宦官們逐漸受到重用。官吏們也趁着朝局不穩的情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平民百姓對朝廷的不滿越來越大。這些都被唐順宗看在眼裏。所以他登基伊始,就着手進行改革。
要想改革,就需要任用能推行改革的人。於是唐順宗任命了王叔文為翰林學士,主掌朝廷大政方針的決策。還重用了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用來推動改革的開展。王叔文也不負君望,拿出了一系列的辦法,改革唐中期的弊政。這次改被稱為“永貞革新”。那麼,永貞革新是怎樣應對唐中期的問題呢?
削弱宦官勢力
安史之亂以後,面對混亂的局面,唐代宗,唐德宗都選擇了相信身邊的宦官太監。畢竟這些人跟自己走得近,天天朝夕相處,可以信任。再加上文官武將們造反都是想要當皇帝,但是宦官們因為身體上的缺陷,登基稱帝是不可能的,無形之中威脅也就小了一些。所以宦官勢力就趁着這個時機開始崛起。
在唐德宗時,宦官們喜歡打着皇帝給皇帝採辦的名義,到集市上強買強賣,拿東西不給錢。老百姓們也是敢怒不敢言,誰都不想擔上一個忤逆皇上的罪名。永貞革新就禁止了宦官們的這種行為,這讓百姓無不歡呼雀躍。
禁止掠奪財物只是打擊宦官的第一步。從宦官手中奪回兵權才是重中之重。宦官們手握兵權,這對於唐順宗來説,是一個隱患。革新派為了奪回兵權,選用老將範希朝作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韓泰作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不過,宦官們也知道一旦交出兵權就意味着任人宰割,於是他們想方設法不讓軍隊聽命於這兩個人。最終兵權還是被宦官們牢牢掌握在手裏。
打擊貪腐
貪官污吏受到歷代君王的深惡痛絕。在唐德宗時期,各地的節度使們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往往會向皇帝進奉一些奇珍異寶和財物。節度使們這樣做,也就帶壞了官員們的風氣,於是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員,也爭相向皇帝進奉。為了討得皇帝歡心,官員們往往挖空心思,收刮民財,這就導致百姓們苦不堪言。為了平息老百姓的怨恨,永貞革新中明確下令,除了一般的進貢,不允許官員們再有別的進貢。
還有就是罷免貪官污吏。唐朝監察制度在唐中期已經是形同虛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沒了監督,貪官們成天為非作歹,皇帝即使想要清查他們,也往往因為包庇而失敗。永貞革新中對於貪腐之事堅決打擊。當時的浙西觀察使,鹽鐵轉運使李錡,藉着手中的職權,中飽私囊,貪污國家税收。永貞革新就將他的鹽鐵轉運使的職務革除。
壓制藩鎮
藩鎮們雖然表面上臣服於唐朝中央的管控,但是實際上都想要擴大自己的地盤,隱隱有半獨立的傾向。唐順宗也感到任由藩鎮發展對唐王朝極其不利。於是在改革派的支持下,唐順宗發佈詔書,勒令地方節度使不得擴大地盤,不得私自招兵買馬,想要藉此控制藩鎮的勢力。
不過掌握地方財政軍大權的藩鎮們,怎麼可能會被這樣的一紙空文嚇倒,藩鎮們已經習慣了相互傾軋,擴大地盤,面對唐順宗的詔令,根本就沒有停下招兵買馬的步伐。當然,這也與藩鎮們地處邊境,必須維持唐朝版圖的職責有關。儘管唐順宗鎮壓了幾次藩鎮叛亂,但是藩鎮們就是一個個不要命的擴充軍隊,直至完全失控。
總結
永貞革新中,唐順宗和改革派文官們都看見了唐朝中期的各種弊病,並提出了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削弱宦官,打擊貪腐,壓制藩鎮,這些方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都只是治標不治本,沒能從根本上進行改革。因而沒能扭轉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一發不可收拾的頹勢。永貞革新最後也是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資料:《舊唐書》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