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一戰正酣的1917年,如果説美國的參戰給英法協約國打了一劑強心針,那麼,剛奪取政權的蘇俄突然退出戰爭則為德奧同盟國點燃勝利的希望。

很顯然,搞定了東線,一直兩線作戰的德軍將源源不斷調往西線。在那裏,合二為一的數百萬德軍面對的是已被耗得筋疲力盡的英法軍隊,而美國還在擠牙膏似的向歐洲增兵。

向德國宣戰後,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任命潘興為“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當時還是兩星少將,他堅持認為美國士兵在前往歐洲之前必須接受良好訓練,並且拒絕當英法軍隊的“替補”。在潘興主導下,當時的美國國民警衞隊、國民軍和正規軍開始整合、集訓。1917年6月,抵達歐洲的美國士兵僅有一萬四千名,而直到當年10月,美軍第1步兵師才真正參加進攻德軍的小規模戰鬥。


德國人認定,必須趕在美軍大規模登陸歐洲前打敗英法,屆時,縱有百萬大軍,美國人也只能眼睜睜看着德國一統歐洲大陸了。

此後的局勢發展印證了德國人的判斷,到1918年5月,已有超過一百萬美軍進駐法國,而從接下來的6月開始,美軍以每天一萬人的速度從本土抵達歐洲。

在當年的春季攻勢中,雖然德軍打得很賣命。但命運還是跟德國人開了個玩笑,不管是因為“一幫民兵組成的美軍”給力,還是因為奪走5000多萬生命的西班牙大流感,抑或“背後刀刺説”的德國國內革命,總之,德國在1918年11月突然戰敗投降了。

於是,蘇俄立即宣佈廢除8個月前簽訂的佈列斯特和約,當時割讓給德奧的土地和戰爭賠款統統不算了。不僅如此,布爾什維克在俄國掀起革命浪潮,大有向歐洲進發之勢。

協約國慌了,在1919年初召開的巴黎和會上,布爾什維克的擴張成為協約國大佬們最頭痛的問題。早在蘇俄退出一戰時,英法等國就以保護協約國軍事物資為由出兵摩爾曼斯克,在他們看來,蘇俄極有可能將這些重要的戰爭物資交給德國人。

期間,丘吉爾在一次講話中提到聯合多國軍隊進駐俄國干涉,而列寧在電文上寫下了“有可能加入武裝干涉”的十四個國家。至此,十四國武裝干涉蘇俄成為一個“歷史概念”。

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列寧定義的這個概念顯然不準確。所謂14國干涉軍,除了帝國主義列強英法美日等國,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剛擺脱沙俄統治的國家也算在其中,而這些國家都是為民族獨立在自己領土上與俄國抗爭,根本談不上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

不管出於何種動機,伴隨着狼煙四起的俄國內戰,一波波外國軍隊興沖沖開進蘇俄境內。從北部的摩爾曼斯克到南部的黑海沿岸,從西部的波羅的海地區到東部的西伯利亞,外國軍隊的身影似乎無處不在,白衞軍在他們支援下與蘇俄紅軍在各條戰線作戰。

在遠東西伯利亞,同樣活躍着幾支外國干涉軍,而其中最惹眼的應該就是俄國的宿敵日本了。早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法國就照會日本“出兵干涉俄國”,彼時的日本人還沒意識到,萬里之外的布爾什維克會給日本帶來什麼威脅,於是日本拒絕了這一邀請。

俄國爆發全面內戰後,日本在遠東看到了機會。1918年初,日本得到情報:英國準備繞過“英日同盟”聯合美國登陸遠東,英國自行派出的軍艦已從香港出發前往海參崴。日本人惱怒不已了,時任首相寺內正毅下令海軍搶在英國人之前抵達海參崴。果然,日軍人比英國人提前抵達海參崴,成為最早在遠東登陸的外國干涉軍。

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起初,美國總統威爾遜建議日本派7000名士兵,與美國西伯利亞遠征軍一起進行軍事行動。對此,日本國會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寺內政府同意派約1萬名士兵登陸西伯利亞。同時,日本堅持自己指揮自己的軍隊,而不是交由美國人領導的“國際干涉軍”統一指揮。

然而,不知哪來的勁頭,日本的出兵計劃被一再擴充,最終派出一個多達70000人的龐大部隊,遠遠超出其他外國軍隊的規模。以如此龐大的部隊進行“救援行動”,其他國家不得不對“另類”的日本人開始懷有戒心。

1918年4月,日本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共同成立了一個“西伯利亞計劃委員會”,開始探討將西伯利亞從俄國分離出去成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國”。此次,日本人對掃除俄國威脅志在必得,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困擾自己多年的“北方問題”。

為此,日本陸軍專門制定了一套進攻方案:一路從海參崴沿黑龍江向伯力推進,另一路沿中東鐵路向貝加爾湖推進一舉切斷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作為俄國在遠東日本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海參崴自然是日本人登陸西伯利亞的最佳地點。

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雖然日本是為了增強其在遠東影響力甚至擴張版圖,但還是找了個保護軍用物資和當地僑民、商行的理由。

協約國軍隊在海參崴、廟街和伯力等地登陸遠東,除了保護這裏的戰爭物資,主要目的是還是為在西伯利亞和烏拉爾的俄國白衞軍打通鐵路交通和出海口,同時幫助捷克軍團推翻從伏爾加河到海參崴鐵路沿線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

但日本人志不在此,登陸後的短短几個月裏,日軍就深入到貝加爾湖和布里亞特地區,隨軍而來的還有多達5萬多日本移民,而日本三菱等財閥也紛紛在海參崴、伯力、廟街等地開設辦事處。

期間,英國、意大利、法國的特遣隊加入捷克軍團行列,試圖在烏拉山脈之外重建東方戰線。當協約國軍隊聯合向貝加爾湖以西進發時,日本人卻拒絕前往。

見狀,美國人對日本人的意圖更加懷疑,專門找個藉口留在後方監視日軍。到當年底,日本人陸續佔領了赤塔以東的濱海邊疆州和西伯利亞的主要港口城市。

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同時,日本不遺餘力支持高爾察克的白衞軍,直到其在1920年戰敗被俘。作為另一白軍領袖,謝苗諾夫部也得到日本大力援助,但這個政權也在布爾什維克軍隊攻勢下土崩瓦解。1920年,其他國家干涉軍陸續撤離,而日本人卻沒有離開的意思。

此次出兵西伯利亞,日本總共出動了7個師團,7萬多兵力佔整個干涉軍的80%之多,而長達數年的戰爭花費高達9億日元。也就是説,在所謂的14國武裝干涉蘇俄內戰中,日本人來的最早,走的最晚,出兵最多,花錢最多。

然而,隨着戰事不斷深入,日本國庫被大量耗費,每年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都投入到茫茫西伯利亞。與投入相比沒什麼產出,日本民眾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日本高層也清楚,日本根本沒有能力吞併西伯利亞資源豐富的土地。

打敗白衞軍後,歷經戰火洗禮的蘇俄紅軍氣勢洶洶向日本人撲來,結局可想而知,日本在西伯利亞一敗塗地,最後不得不窩囊地退兵。1922年6月,日本宣佈撤出蘇俄,半年後的12月30日,蘇聯正式成立。

有了這段“干涉俄國”的經歷,日本此後與蘇聯打交道難免有些尷尬。作為對布爾什維克軍隊在廟街殘殺700多日本人的“抗議和報復”,日本不僅要求處理把火炮“”借給”俄國人的中國海軍炮艦涉事艦長,還向北洋政府索要了3萬元“撫卹金”。此外,日軍撤離西伯利亞後仍繼續佔領着庫頁島,直到1925年與蘇聯建交才將該島北部歸還蘇聯。

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對日本在西伯利亞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日本歷史學家加藤高明一針見血指出,這“既沒有給國家帶來一點利益,也沒有什麼外交上的收穫,就是一段失敗的歷史。”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批評指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0 字。

轉載請註明: 14國武裝干涉蘇俄,另類的日本人出兵出錢最多,為何卻倍感窩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