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這羣外國佬,我終於知道孫悟空和滅霸打起來誰比較厲害了?
?mumu丨文
自六老師宣佈他那中美合拍的《西遊記》已經過去許久,我們仍未知道那天將要文體兩開花的名字。六學家們紛紛荒廢他們的語錄,結果前段時間又傳出《西遊記後傳》的主演曹榮和編劇錢雁秋在網上掐架的消息。
人紅是非多,猴哥也一樣。
孫悟空,齊天大聖,猴哥——如果要從所有中國文學角色裏評出一個最DIO的角色,必須得有他的名字。
遊戲影視劇作品裏天天上演着各種天馬行空的戰鬥幻想,台下也在上演着關公戰秦瓊式的爭論。
特別是對男孩子們來説,這世上只有三種角色:打得過猴哥的,打不過猴哥的,還有能和猴哥過上兩招的。
從二、三十年前地攤上的《孫悟空大戰變形金剛》連環畫,到現在網絡上“孫悟空與滅霸孰強”的跨時空對線,關於猴哥戰鬥力的撕逼從來就沒有斷絕過。
可惜的是,在不同作品間討論角色戰鬥力實屬困難,註定了這會是一場漫長而無休止的爭論。
畢竟很少有作者會把每一個細節和邏輯都想好了才動筆,那樣可能除了少數絕頂天才之外其他人都甭創作了。更不用説不同作品世界觀都不一樣,就更難比較了。
那麼有沒有一種科學又準確的方法能夠計算遊戲動畫角色的戰鬥力呢?
(兩個“孫悟空”到底誰比較厲害?國外版知乎上也有類似的問題)
你別説,還真有。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個
叫作
“VS Battle Wiki”的網站,隸屬於Fandom的Wiki詞條(有點類似國內的萌娘百科)。
就像它首頁介紹的一樣:這個Wiki的目的是為了索引各種作品裏角色的統計數據,從遊戲、動畫、到輕小説、文字冒險,甚至是音樂作品……
活躍在這個網站論壇上的人們,是一羣擅長“紙上談兵”(非貶義)的民科考據黨。
他們為自己心愛的作品建立次條、並寫下長篇戰鬥力分析,給每個收錄角色分了個三六九等。其中的很多條目,可以説是解答了我多年以來的疑惑。
那麼他們是怎麼給角色的戰鬥力進行評價的呢?
其實原理也挺簡單的。許多角色放出必殺技後會造成明顯的物體破壞效果,比如留下爆炸彈坑、截斷山脈、打碎行星等。
(現實裏的彈坑)
為了衡量這些必殺技的威力,我們第一步首先需要預估被破壞物體的體積、質量。
比如我們試圖去計算一座山的體積時,可能需要使用圓錐公式估算。如果是山脈則需要長度、寬度和高度。如果是環形山,則需要長度,寬度和深度的數據。
這些經典幾何形狀的計算應該在初高中都學過,並不算困難。
在估算好體積後,通常用單位的是立方米(m ^ 3)或以立方公里(km ^ 3)。為了方便測算,可能需要要把單位體積換成立方厘米(cm ^ 3或cc)。
第二步再通過文字畫面的描述,分析物體被破壞後的狀態,這將影響到稍後的招式“破壞力”計算。
對於角色必殺的“破壞力”,VS Battle Wiki上有
專門一套專門的計算標準:
碎裂=8焦耳/立方厘米(j / cc)
,通常是物體剛剛呈現破裂狀態時使用。(Minor Fragmentation)
碎塊=69焦耳/立方厘米(j / cc)
,通常是將物體破碎成相當大且可區分的碎塊時使用。(Fragmentation)
碎片=120焦耳/立方厘米(j / cc)
,通常是將物體破壞成小的但仍可區分的碎片時使用。(Violent Fragmentation)
粉碎=214.35焦耳/立方厘米(j / cc)
,通常是將物體分解成粉末或純塵,看不到攻擊後的遺留物時可以使用。(Pulverization)
液化=12957.175 j/kg/°C
,物體熔化,或變成液態物質時可以使用。(Liquefaction)
蒸發=25700焦耳/立方厘米(j / cc)
,通常是將物體還原為氣態物質或可見的蒸汽時可以使用。與粉碎類似,但需要大量可見的蒸汽/暗示氣化的字符描述(蒸氣,蒸汽,煙氣)。(Vaporization)
霧化=30852.2 焦耳/立方厘米(j / cc)
,僅在有明確説明,或者與上述條件都不符合的情況下使用。(Atomization)
亞原子化=5.403E13 焦耳/立方厘米(j / cc)
,僅在不符合上述條件時使用,描述了原子級別的破壞所需要的能量,通常來説什麼都不會留下。(Sub-atomization)
第三步,結合體積、材料強度等因素,我們可以套用公式計算出單次爆炸的能量,換算成比較直觀的“破壞力”。
考慮到不同作品的具體情況,實際戰鬥並不是打木樁。所以只計算單次攻擊的能量輸出,並不考慮攻擊殺傷範圍。
(黑衣人的武器,威力巨大、攻擊範圍就很小)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戰鬥力圈”的計算方式,我們做幾個簡單的換算,你就知道他們有多硬核。
既然剛才提到爆炸,我們就以《火影忍者》裏“藝術就是爆炸”的迪達拉為例。
迪達拉是反派組織“曉”的一員。他可以將查克拉混入黏土,用查克拉使黏土爆炸,你把他的忍術看作是CSGO裏的C4炸藥。
火影原作中迪達拉與佐助一戰,最後以迪達拉自爆結束,爆炸波及半徑十公里。
按理説彈坑也應該是個半徑十公里的圓。可惜不管是動畫還是漫畫,由於鏡頭視角傾斜的關係,呈現的都是偏橢圓狀。
好在時代變了,現在不管多麼奇怪的形狀,只要放進PS裏一律都能用像素點來處理。
通過比例尺,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外彈坑、與內彈坑的數據。(很顯然這裏經歷過二次爆炸)
因為動畫裏有類似刺眼的光效表現,而不是粉塵,並且爆炸後沒有高出一塊兒的翻土,完全就是坑洞。
所以這裏取“蒸發=25700焦耳/立方厘米(j / cc)”
(藝術就是自爆,自爆就是派大星!)
這下就非常直觀了。
已經有了爆炸產生的“彈坑”體積,經過換算,就能很方便的轉換成這次自爆的能量,估算迪達拉“戰鬥力”數值。
通過各方面的評估,“VS Battle Wiki”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分級模板,定義遊戲動畫裏的角色到底是什麼水平。
從T11~T0不同的境界,每個境界之間又用ABC來分成各種小層次。
(不同境界的“攻擊力”,圖表太長我沒截全)
迪達拉平時狀態下最多到7-A級別,最後自爆時的威力能突破到Low 6-B的水準。
——核彈爆炸力的計算單位,通常用釋放出相同能量的TNT炸藥的噸位表示。比較常見的有千噸(kt)和百萬噸(Mt),Teraton=萬億噸。
(C3是迪達拉的絕招,CO是自爆)
當然,仔細檢查你就會發現,推論過程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部分數據也有部分湊數嫌疑。
不過好歹建立起了一套看起來比較“專業”的戰鬥力統計方式。
(猴哥打小蜘蛛還是小菜)
這些小問題暫且不論,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孫悟空和滅霸打,誰比較厲害?
VS Battle Wiki上有很多人給齊天大聖也做出了評價,不同作者的觀點以“丨”分割。
評價①:至少6-C級,可能是5-C級
評價②:至少3-C級,最高可能到達3-A級
評價③:至少2-C級,可能到達2-B級
大多都認為孫悟空在T3、T2左右的境界。(實際上,孫悟空在取經前就是太乙金仙的級別,屬於西遊世界最強者一列。打出5-C評價的那位可能光看了後半段取經明顯放水的部分,沒考慮大鬧天宮時的威風。)
與之相對的,漫威電影宇宙裏的滅霸,至少7-B級(核武級別)。爭奪原石時,手持雙刃劍的滅霸可以到達了5-A級(行星毀滅)。戴上完整的無限手套後,用的是unknow的評價,無法估算。
不過平時狀態下,滅霸和孫悟空比還是遜色了許多。
(至少7-B,爭奪原石的時候有5-A,帶上無限手套無法估算)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這羣外國佬的鑽研勁。
而在專業考據的民科道路上,不止是歐美國家的ACG愛好者,日本同樣有不少看似奇葩搞怪、結論又異常深刻的理科論證。
“物理エンジンくん”(物理引擎君)是一位視頻UP主,他在油管有將近70萬的訂閲。
正如名字一樣,他的視頻經常會用物理引擎模擬各種奇奇怪怪的實驗,比如《海賊王》裏的三刀流驗證。
(無視這個大雄)
索隆雖然是使刀子的,但不是單刀,不是雙刀,而是三刀流,嘴裏叼着個武士刀。哎喲媽呀,鐵本身就很重,更何況這刀子的阻力臂看着就要嚇死人。
最後物理引擎君計算出,索隆要用下巴叼着武士刀砍人,至少需要1600KG的咬合力。這個數值比河馬(1000KG)強,弱於鱷魚(2000KG)。
然而1600KG的咬合力在實彈面前不堪一擊。
為了還原動畫裏三刀流砍子彈的效果,最後經過一次次的實驗,終於模擬出來索隆的咬合力需要2000000KG,合記2000噸……才能用嘴裏的刀承受子彈的衝擊。
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看着他正兒八經的分析來分析去,竟然讓我對角色有個更深的認識。
不管是“物理エンジンくん”,還是每個活躍在“VS Battle Wiki”的大佬們。某種程度上來説,他們的行為都有點類似Discovery頻道播出過的科普搞怪節目《流言終結者》。
只不過他們是從各種卡通動畫的角色出發,嘗試把內容設定拉回現實,對其一一驗證而已。
可能會有人吐槽,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但就這樣草率的將他人努力視為草芥,對他人的成果全盤否定似乎又太過無情了些。
來來回回翻看設定集,一個字一個字的文本校對、一個像素一個像素的對比畫面,他們窮盡作品裏的每一個細節,最終可能只會得出一個在你看來根本沒有“意義”的結論。
支撐他們下去的並不是與人爭論對線“誰強誰弱”的槓精之力,而是完全用愛發電、對角色的一片真心。
當然,多虧他們,我這才明白猴哥和滅霸到底誰比較厲害了。
因為物理知識已經全部還給老師了,所以文中部分描述可能會有差錯,大家將就着看。如果有錯漏的地方,希望能在評論裏糾正我錯誤的地方。
參考資料:
https://vsbattles.fandom.com/wiki/VS_Battles_Wiki
https://vsbattles.fandom.com/wiki/Calculations#Destruction_Value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