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1449年,瓦剌為了嚮明朝掠奪財物,糾集了蒙古韃靼、兀良哈等部,在兵分四路後向明朝進攻,而明英宗朱祁鎮則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御駕親征。

此戰的結果是,朱祁鎮率領的50萬大軍在居庸關外的土木堡被瓦剌的2萬騎兵輕易擊潰,明軍死傷過半,就連明英宗朱祁鎮也成了俘虜。

邊防破潰之後,瓦剌軍一路高歌猛進,直逼北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土木堡之變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14-15世紀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為何其北方邊境如此不堪一擊?又為何被一小小的瓦剌打得一敗塗地?

有人或許會説是因為宦官王振的錯誤指揮,確實,此戰王振得負主要責任,但是除了這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方邊境防線的破壞。

洪武時期的北方邊防政策

明朝初期,朱元璋對於明朝的邊防特別看中,特別是北方的邊境,因為他得防止從中原逃往北方塞外的蒙古貴族捲土重來,那時,明朝北方邊境是一直處於重兵狀態的。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後,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禦。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史·兵三》

但是由於元朝末年戰爭的破壞,導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各地普遍都是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狀態;再加上從元武元年到元武八年各地又有自然災害發生,比如隨處可見的洪災、蝗災等等,這些都導致明朝初期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除此之外,明朝國內還殘留着很多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的餘部,這些因素都表明了當時明朝國內的狀態並不穩定。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元璋劇照

也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朱元璋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國內,但是對於同樣重要的北方邊境,朱元璋也使用了非常正確的政策。

對於塞外蒙古各部落,他一邊爭取通好,另一邊又時時刻刻的在練着兵,以防不時之需。

  • 與蒙古爭取通好

朱元璋為了和蒙古族“和睦相處”,早在建國之初便發佈了詔書,明確的宣佈了“元之宗戚,鹹俾保全”和肯歸於明朝的蒙古百姓,則永安於中華,還有對於蒙古貴族,也是需要以禮相待的。

比如在元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就把元朝的俘虜買的裏八剌封為了崇禮候,這個買的裏八剌是元順帝的孫子。

再比如元武十一年(1378年),在愛猷識理答臘病逝之時,朱元璋就曾去弔唁過。

這些例子都表明,當時朱元璋確實想與蒙古人交好過,這個所謂的交好當然也是無奈之舉。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元璋劇照

  • 朱元璋對於邊境的佈置

在另一方面,朱元璋早就在邊境佈置了很多機關。

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禦。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史·兵三》

也就是説,朱元璋在東至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這連綿萬里的地方,先佈置了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後又佈置了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和太原、固原兩鎮,這九個鎮又稱為九邊。

如此一來,在朱元璋在位時期的北方邊防之上,自然就形成了數千里長的防衞機關。

那地方佈置好了,自然還要派自己信得過的人出去守衞,於是朱元璋便派了子侄二十餘人前往邊防要地做藩王,並且命令他們每年秋天都要練兵巡查邊境。

十五年,又於北平都司所轄關隘二百,以各衞卒守戍。詔諸王近塞者,每歲秋勒兵巡邊。——《明史·兵三》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明朝九邊示意圖

當然,在那一段時間裏,邊防要地也確實擊敗過一些入侵勢力,其中以燕王朱棣最為出色,史書記載他“出塞數有功”,除此之外,朱元璋為了加強北方邊防,還在北方邊防各鎮廣置軍屯。

軍屯制:主要內容為命令衞、所的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駐防內地還是邊疆,每一兵士都由國家配給一定數量的土地自耕自種,以免去百姓的負擔與轉運糧餉的困難,實現軍隊的自我供給。

也正是因為朱元璋重視北方邊境,在北方防務上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才能使得洪武期間(朱元璋在位時期)的北方邊防相當穩固,才能有效的阻擋元朝的殘餘勢力。

永樂時期的北方邊防政策

靖難之役爆發之後,明成祖朱棣即位。

在整個永樂時期,朱棣雖説也非常重視北方邊防,也曾大力整頓過北方防務,但朱棣的手段整個看下來,卻是有一定的失誤的。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棣畫像

在永樂時期,整個明朝已經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那時的明朝社會經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土地也沒有洪武時期那麼荒蕪了,人口也在慢慢增多,明朝也在慢慢富裕起來。

三十年時間,明朝也確實是發展起來了,但是這麼久的時間,以前的元朝舊勢力也在慢慢強大起來了。

此時的蒙古族因三十年的混亂,三十年的內戰,逐漸分裂成了三個部落,即兀良哈部、瓦剌部和韃靼部,三部之中又以韃靼最強,繼續沿續了“元”的稱號。

在朱棣在位期間,蒙古族的三個部落可以説爭鬥的非常厲害,極為混亂(關於此事因為篇幅的原因,這裏就不再多提了),而他們在互相殘殺的同時,還會時不時的侵略明朝邊鎮。

為了消除這一麻煩,後在1410年-1424年這八年中,明成祖朱棣就曾五次親征蒙古,雖説朱棣最後也因此事病逝於北征途中,但他的這五次出征卻保障了當時明朝百姓的安全。

除了親征之外,朱棣也曾為北方邊防做過很多積極的措施。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形式圖

  • 積極的措施

朱棣對北方邊防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把明朝的都城南京搬到了北平,把洪武期間的藩王守邊鎮變成了皇帝守邊鎮,如此親力親為,朱棣對於此事也算是上心了。

都城搬遷之後,一到每年的秋天,朱棣就會派出兵馬去塞外之地,在蒙古戰馬經常出現的地方放火燒野草,為的就是讓蒙古戰馬吃不到草料。

除此之外,朱棣還延長了部分長城和實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所謂的以夷制夷就是我們説的離間計。

就這樣,經過朱棣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明朝的國力強勢程度,使得當時北方邊防在對抗蒙古軍時,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正所謂的人無完人,朱棣在鞏固邊防防務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在我們後人看來的失誤。

  • 失誤的措施

要説朱棣的失誤,最重要的莫過於“削藩”了。

起初朱棣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的,所以他對於藩王的勢力影響可以説是深有體會,也正是日次,朱棣才會在稱帝后進行“削藩”政策,不許藩王傭兵駐守邊境。

當然,此事也無可厚非,對於朱棣來説確實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朱棣唯一的失誤就是沒有正確的措施來補齊那些防務空白。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棣劇照

朱棣第二個失誤的措施就是他放棄了部分邊防重鎮,並將這些放棄的地方白白送給了蒙古人。

比如在1403年,也及時朱棣剛登基的那年,朱棣因兀良哈部在靖難之役中幫助自己有功,把明朝邊境的朵顏、福餘、泰寧三地白白送給了蒙古人,朱棣的這一手操作就直接導致了北方邊防實力的大大削弱,也給蒙古人在後期入侵明朝時提供了有利條件。

所以説,明朝的北方邊防在永樂時期(朱棣在位期間)就已經有所削弱了。

正統時期的北方邊防政策

在正統皇帝朱祁鎮在位前,明朝還有兩位皇帝,即明宣宗朱瞻基和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於1424年登基,在位僅僅只有十個月,他在位時期對於北方邊防政策並沒有做一些積極政策,《明史》中記載為“脱擾塞下,驅之而已”,也就是説,如果由人侵擾邊境,也僅僅是驅趕而已。

仁宗之後,宣宗朱瞻基即位,宣宗在位十年,在北方邊防政策上也是毫無建樹,邊關的將士經常建議宣宗加強北方防務,但是朱瞻基不僅不聽,甚至還不斷的放棄邊關重鎮,讓北方的邊防線漸漸南移。

洪熙改元,朔州軍士白榮請還東勝、高山等十衞於故地。興州軍士範濟亦言:朔州、大同、開平、宣府大寧皆籓籬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將率兵,修城堡,廣屯種。皆不能用。——《明史·兵三》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瞻基劇照

也正是因為朱瞻基對北方邊防不加以整固,所以在蒙古族屢次入侵邊關之時,明朝卻對此無能為力,比如在1432年和1434年,韃靼就曾兩次攻入偏關,殺死了江海、包讓等人後便大掠而去,明朝拿他們絲毫沒有辦法,這時,明朝的北方邊防已經很吃緊了。

後在正統時期,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因朱祁鎮的昏庸無能、政治腐敗,使得當時北方的邊防已瀕臨瓦解,北方邊境在蒙古人的入侵之下完全屬於被動挨打狀態。

特別是在1439年,瓦剌首領脱歡死,其子也先自稱太師淮王之後,瓦剌大致統一了蒙古各部,勢力得到極速擴張,瓦剌這一次大舉擴張土地,不僅使兀良哈等部受到了威脅,也使明朝受到了威脅。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祁鎮劇照

關於此事,明朝內部大批官員都主張整頓北方的邊防,但都受到了嚴厲的打擊,比如兵部侍郎兼巡撫使的于謙就曾建議:京師為四方之根本,永寧、懷來、宣府、大同等處是京師之藩籬,宜增兵儲糧,選派良將嚴密防守,派人專任宣府大同巡撫。但上書不久後,于謙就入獄了。

這裏便牽扯到了明朝宦官王振,正是因為有王振的存在,使得北方的邊防逐漸破壞。

不僅如此,在蒙古勢力咄咄逼人的聲勢下,朱祁鎮不但不整頓邊防,甚至還企圖用金錢來籠絡瓦剌,那時的明朝對瓦剌可以説是“相當好”,不僅有皇帝送錢,還有王振一行人偷偷倒賣明朝軍備,給瓦剌增加軍事力量。

再來説説北方邊防的軍屯制度

在朱祁鎮在位時期,北方所謂的軍屯制度已經被嚴重破壞,所謂的軍田也都被強豪所佔,有名無實。這一制度的破壞,直接導致了士兵的缺量和逃亡。

就是這一系列的情況,使得朱祁鎮在位時期的北方邊防已近乎瓦解了,所謂的邊防已不再是明初那個邊防了。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朱祁鎮劇照

千古君説

總的來説,明朝北方邊防在洪武時期是最為強勢的,那時確實有效的遏制了蒙古人的入侵,後在朱棣即位後,他放棄了部分邊鎮,此事還有有他的雄才武略得以彌補。

但是在朱棣之後,明朝的皇帝彷彿對於邊防都消極了起來,也是因此,使得他們在對抗蒙古族的時候已經是拙於應付了,再到最後的邊鎮軍屯被破壞,糧食短缺使得將士逃亡,可以説邊防已完全處於廢弛狀態。

在這樣的邊防狀態下,明軍慘敗的也是固然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99 字。

轉載請註明: 50萬明軍敗於2萬瓦剌騎兵,為何明朝北方的邊防如此不堪一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