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宮劇還未火爆量產的曾經,生性多疑、冷心冷面一直都是雍正帝的標籤,歷史上也有“冷麪王”的稱呼。
直到《甄嬛傳》的橫空出世,這兩個特質得到進一步的證實,開始深入人心。
作為普通觀眾對這個人物喜歡與否,屬於各人偏好,但劇中雍正帝的動機與行為卻是合情合理,對劇情起到了很好的解釋作用。也讓人相信,身在帝王家的無情與冷酷。
續作《如懿傳》如今也熱播過半,也許劇本為了塑造帝王無情,也可能是演員霍建華對陳建斌的模仿改造,坐卧時都像個軟骨病人,像極了一個落日餘暉中醉生夢死的亡國之君,沒有一點天統御萬國、撫有四海的盛世貴相。
更可怕的是,將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演繹成一個自私陰鬱、兇狠毒辣,整日囿於算計後宮諸事的神經質。
對有“琵琶精”之稱,精於彈奏琵琶的高氏,冊封位份時,不僅被封為貴妃,還享有抬旗的榮譽(滿洲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劇情明説,給她這樣的榮譽地位,是看在其父高斌治水能力強,是前朝能臣。
後宮前朝本就息息相關,這種顧慮是身為帝王最起碼的職業嗅覺。
但讓人尷尬的是,藉由太后之口説出皇帝給高氏擬定“慧”字為封號,竟然是為了諷刺高氏。
“慧”語意聰慧伶俐,驕橫無腦、全程被人當槍使得高氏自然不夠聰慧伶俐,但作為一國之君,為后妃選定封號時,竟然有意嘲諷,這哪裏像是個天朝上國的帝王,倒像極了一個心懷怨恨小家子氣的女人。
玫嬪白蕊姬和舒妃葉赫那拉氏,同為太后安排進宮伺候皇帝的后妃,結局也是各自不幸。
太后作為皇帝的養母,並一手扶持他上位,出發點並無惡意。如果説,對太后利用嬪妃探聽皇帝心意或在必要時給皇帝進言這一行為有所顧忌,大可明言直説,實在不必處處提防同牀共枕的后妃,賜藥的賜藥,賜死的賜死。
也擅通琵琶的白蕊姬,前期春風得意,處處擠兑貴妃高氏不留餘地,這大概也是皇帝看中他最重要的原因。每每看到高氏那張被擠兑到變綠的臉時,皇帝心裏不自覺的暗喜,一副小人得志的滿足感溢於言表。
而玫嬪的死,可以説是不可避免的。從皇帝知道她是太后的人那一刻起,在皇帝心裏她就必死無疑。曾繾綣纏綿也好、痛失愛子也罷,都敵不過皇帝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即使玫嬪只是向太后透露了十阿哥與皇帝相剋的星象之説。自卑又狹隘的皇帝坐立不安,立刻將她賜死,死前還讓她給同為太后的人——“慶貴人”下藥,致其終身不孕。
只為探聽聖意的太后,這巴掌挨的何其難堪?終身不會有孕的慶貴人又何其無辜?
這是極其自卑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一種極端行為,而不是那個喜歡滿世界印章亂戳,一生作詩數量超過全唐詩,自信又自戀的乾隆。
再説到舒妃,雖為太后舉薦,卻也不曾為太后做事。一碗又一碗誤以為是皇帝真情真意的坐胎藥灌下去,直至孩子體衰早夭也不明就裏,是那御賜的説是“坐胎藥”實為“避孕藥”,傷了她的腎氣的緣故。
孩子剛出生,因星象之説將體弱多病的十阿哥寄養於外,皇帝自私心狠的一面暴露無遺,對待妻妾和孩子都毫無憐憫之心,哪怕這個孩子完全是自己給算計沒的,也看不出一絲一毫的愧疚與自責。
而《甄嬛傳》裏,甄嬛痛失第一個孩子時,雍正內疚自責的模樣,相較之下,天壤之別。
可怕的是,默許不知情的令妃拿“避孕藥”當“坐胎藥”喝,雲淡風輕的説了一句:既然她想喝就讓她喝吧。不得不讓人懷疑,這魏佳氏不是他的妃嬪,避孕藥攔下的不是他的孩子。
兢兢業業為他辦事多年的齊汝,也僅因幾句捕風捉影的話就不得善終。告老還鄉之前也在他授意下,做成意外淹死。
如此種種,《如懿傳》中的皇帝的各種行為令人髮指的行為,不一而足。《如懿傳》作為一部宮鬥劇,斗的最狠最兇的竟是皇帝自己。
到底內心是有多奸險陰暗,才能罔顧嬪妃健康,無視子嗣繁衍,不顧君臣、母子情分,濫殺無辜,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殘害自己身邊人?
若説從始至終,他只愛如懿一人,只對女主角一個人温柔有愛,那麼如懿被誣陷打入冷宮,毫無作為的是誰?被構陷與人有染,如懿被禁足翊坤宮,那個咄咄逼人,讓人把如懿貼身宮女打殘來消除自己疑心的又是誰?
不過好在,這是部講述乾隆與如懿婚姻最終走向破滅的故事。否則,連這樣一個自私陰鷙、兇狠無情,自卑狹隘、刻薄猥瑣的男主角都能收穫圓滿的愛情的話,那為什麼相對來説,慈善有愛的雍正卻沒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