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曆史題材片《南漢山城》大火,尤其是影片中歷史上朝鮮對中國的看法,引起了中國觀眾廣泛的關注,影評界一致認為韓國敢於面對這樣一段不堪甚至恥辱的歷史,是一部難得的良作。
其實,電影還是有些誇大清軍和朝鮮的形象的,韓國的高明之處在於提升對手的形象,來掩飾自身的無能,影片中,清軍為了讓朝鮮臣服,就大動干戈,派兵入朝,朝鮮軍民能夠奮起反抗,很多人展示出不屈不饒的精神面貌。
在真實的歷史上,清軍第一次入侵朝鮮的時候,是在1627年皇太極接替努爾哈赤成為後金領導者,在發動寧錦大戰前,為了讓朝鮮放棄對明朝的宗屬國身份,對朝鮮進行的軍事打擊;第二次,也就是電影《南漢山城》所演繹的,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稱帝,朝鮮在清與明之間,二者只能二選一,朝鮮選擇了明朝,然後皇太極再次發動軍事打擊朝鮮。
歷史上真實的朝鮮根本不堪一擊,尤其是,朝鮮王的後宮和大臣家眷都在覺華島,並且被清軍攻下的情況,朝鮮已經沒有退路,朝鮮被迫議和,其實已經是投降了,除了朝鮮王給皇太極磕頭臣服外,清軍還擄掠了大量的朝鮮人(應該是五十萬人)回遼東,以及一些物質資源!
在滿清與朝鮮的議和上,絕對不是磕個頭,認個錯就能解決的,以皇太極的尿性程度,出兵不搶東西,怎麼給部隊開軍餉?
對待滿清蠻夷,是和還是戰,是生還是死。和明朝在對待滿清的問題上極為相似,只不過,明比清實力更強一些,因此,選擇權在明的手裏;而朝鮮比清弱,因此,決定權在清手裏。
朝鮮:當主和的崔鳴吉帶着清軍的議和條件回到南漢山城,只要朝鮮讓世子入清為人質,並且向清表示臣服,就可以得到和平。這時,一個投機派馬上説,世子申明大義,就是到了清營也不會死。但是,當主戰派的金尚憲説,滿清是不講邦交禮儀的,根本不能和他們何談,我大朝鮮就是馬革裹屍,也不議和。嗯,金尚憲的説法,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因此,沒有人反對,沒有人敢反對,馬上滿朝官員附和,不能議和啊!並且很多官員,要求殺了崔鳴吉,以平民憤。
明朝:明朝其實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時間和皇太極議和,只要議和,所有的條件都可以談,而且只是讓明朝承認後金或者清的政權合法性,並且進行雙邊貿易,你賣我大米白麪,我賣你人蔘鹿茸貂皮。但是,一開始明廷是不屑與皇太極議和,後來是“無力”與清軍議和,比如,松錦大戰失敗後,崇禎私下派陳新甲和清軍議和,結果,事情被滿朝官員知道了,馬上上書和崇禎對峙,我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和滿清議和就是違背祖訓,賣國求榮,喪權辱國啊!於是,崇禎不得不殺了陳新甲。
打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剛徵召入伍的士兵連裝備都不齊全,並且影片一開始就提到,當年的冬天特別的寒冷,為了讓士兵抵禦嚴寒,官員提議把貴族和大臣家裏多餘的衣服被子拿出來給士兵禦寒時,一大堆人跳出來反對,貴族和官員都是代表國家形象的,怎麼可以和賤民,甚至是奴隸共穿一件衣服,有失體統啊!無奈之下,金尚憲提議,把老百姓家和貴族家不用的稻草給士兵禦寒,後期馬匹沒有糧草了,滿朝官員一致認為,應該收上稻草給馬匹吃。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並行,滿清崛起,農民起義不斷,這時明政府不想如何治理天災,反而向農民加餉,而向農民階級以外的層面收税,比如工商税,或者向士大夫徵税,都會遭到士大夫們的激烈反對,於是農民被煽動就會揭竿而起。最後在1644年,前方將士已經很久沒有軍餉可發,崇禎讓大臣捐款,滿朝文武只捐出20萬兩,如果真的沒錢,也是大明福祉了,關鍵是幾天之後,李自成的軍隊打進北京,“追贓助餉”拷掠官員7000萬兩白銀。這就是滿口仁義道德,憂國憂民的士大夫階層的愛國心。
比如,當文官亂指揮戰鬥,導致兵敗,最後被責罰的卻是剛立過戰功的武將,而大臣卻是中心愛國之人!在明朝宦官監軍,導致兵敗的案例就不説了。
當勤王部隊接到皇帝指令,卻在猶豫如何保存自己的實力。明末,崇禎皇帝除了召集吳三桂等部隊進京勤王,還有幾路軍隊,吳三桂進軍緩慢,而其它幾路則沒有動向,最可氣的是一個叫唐通的總兵,帶兵率先到達京師,然後投降給李自成了。
朝鮮與明朝在國之將亡時的境遇,成功者各有各的本領,失敗者往往一樣無恥,在朝鮮也好,明朝也罷,主戰不一定是最多的,主和的有,但是不會多,然而就像影片中表現的,主戰和主和的不一定是奸臣,但是最多的是投機派卻是最大的奸臣團體。投機派的原則是除了表態,不能承擔任何責任,也不要承擔任何風險。他們不用奔戰沙場,沒有戰死的風險,但也不願求和二字從自己的口中流出,這樣顯得貪生怕死沒骨氣,他們只會站在制高點給主戰派、主和派戴帽子,為他們請罪。
主戰派戰敗了他們重言痛斥:殿下,這般恥辱是史上未有的,請砍下他的頭,送到蠻子那裏,以重樹君王的威嚴;他們是為了免罪,誇大自己所見,用於脅迫殿下,他們在禽獸般的蠻子面前,使殿下和宗廟社稷受辱,請處以懲罰。主和派寫了乞降文書,他們痛哭流涕:崔鳴吉的文書是把整個宗祠獻給蠻敵的逆賊之書…請馬上將文書燒掉,砍下逆賊崔鳴吉的腦袋,以示三軍。
你看像不像明末東林黨為代表的文人集團的特徵,別人一做什麼,馬上跳出來反對,真正要他們做事的時候,則什麼也不能,他們的想法就是,只要別人做事,我就抨擊,如果他做錯了,我就立功了,如果他做對了,那是我督促有功,靠嘴上功夫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除了這些滿嘴仁義道德的儒家文人,就問還有誰?
想要辦實事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幹出來嗎?雖然,我認為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明朝的大臣卻是史無前例的無恥啊!
什麼是真正的愛國,其實,影片折射的更多的是,君王在考慮自己的功名大業時,有沒有考慮過身處底層百姓的感受,一戰到底固然氣壯山河,留下千古英明,受萬世稱頌,但是,會死多少百姓。作為一國之君,更不應該似崇禎一般,自己全然不顧後果,自縊而死,君王存在的終極意義,不是隻享受來自百姓的供養,更是給天下百姓提供保護的職責,皇帝是最高級的收保護費的人物,收了人家的保護費,沒有看好場子,所以崇禎的死,一定是不負責的死。
一個國,可以有投降的君主,也可以求和的大臣,也可以有強烈要求戰鬥到底的人,也應該有那些為國獻身的無名戰士和英雄,還更應該有大把大把活着,活下來,苟活的人民和百姓。但是,絕對不允許出現那些只為自己考慮,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不顧,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禍害這個國家的人。
我們常常在談愛國,其實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妄談,只是各取所需,得看你是在什麼樣的位置上。你談愛國是為了榮光?面子?明哲保身?還是為了生存?或是在談一個概念?什麼時候談愛國是在生拉硬扯,什麼時候談愛國是在一個框架層次內的凝聚力量,這是需要辨析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