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重新豎起耳朵,獼猴修復了手掌,豹貓瞪圓了雙眼,白額雁重披厚實的羽毛……經過上海自然博物館標本名製作中心的精心修復,四件有着60多年曆史的動物標本,今天上午回到上海市實驗小學校園,並和當年的製作者、102歲的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重逢。“希望它們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通過視頻,林老師“寄語”他的標本寶貝們。
上世紀50年代,為了讓孩子親手觸摸神奇的自然,林有禹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大批標本,但是禁不住歲月變遷,“高齡”標本破損情況日趨嚴重。今年7月,經新民晚報牽線搭橋,上海自然博物館決定對四件標本進行無償修復。
豹貓和羊的耳朵“塌”了,標本師先用濕棉花塞在耳根部,再用濕紗布包住全耳,反覆濕潤數次將其軟化,再用事先裁剪好的塑料片和夾子給耳部“拗造型”,數日後即可乾燥固定。由於蟲蛀,白額雁腹部部分毛根掉落,標本師將雁毛一根一根粘回,並用鑷子將羽毛層層捋順,還原鳥類羽毛原有的紋路。由於當時技術所限,猴子手掌腳掌蟲蛀嚴重,標本師們“修舊如舊”,盡最大的努力還原獼猴原有的特徵,並重新為獼猴臉部塗色。為了讓孩子們用得安全,修復中使用的防黴劑、增亮劑、顏料等都採用了對人體和環境沒有毒害的環保材料。
“林老師的故事啓發我們,將來應該如何做好自然教育,讓更多孩子發自內心地親近自然,感受科學的魅力。”上海科技館信息中心副主任吳國瑛説。聽着標本師講述標本修復的奧秘,再跟着一起動手做一做蝴蝶標本,孩子們入了神。在上海市實驗小學的孩子們眼中,教學樓底樓這間擺滿老模型、老標本的自然實驗室,是最令人嚮往的科學樂園。五班女孩邵依馨説,她喜歡這樣可以觸摸到大自然的課堂,最期待的是課堂上各種好玩的實驗。昨天,老師就教他們用橙汁寫隱形墨水,很神奇!
圖説:微縮農具模型
在自然教室內,除了動物標本,還有不少微縮農具模型、兵器模型等,都被裝在A4紙大小的相框內,呈現出一個精巧的大千世界。校自然教研組組長張宇説,這也是當年林有禹為孩子們製作的。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側重形象化思維,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老一輩教師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見一斑,後輩們有責任將這份師道精神傳遞下去。
在老師帶動下,孩子們也喜歡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改進方案”。這是張宇最願意看到的結果。例如,研究不同物體表面摩擦力大小時,以往,老師會一字排開6個不同材質的小方塊讓學生滑動感受。後來,就有孩子提出,不如做一個立方體,貼上不同的貼面,多省事!很快,金點子就被老師採納了。
“當年,林老師做有心人,把廢舊的邊角料收集起來,針對教材裏面的重點、難點的內容,想辦法用自己製作的教具,把這些自然科學展示出來。他指導學生自制觀察設備,收集數據資料,分析天氣情況,氣象小組的預報能和上海市氣象站的數據基本吻合。”青年教師張嘉程參加工作7年,去年來到實小,也第一次在紀錄片裏看到林老師的身影。在她心裏,林老師精益求精的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幾代人。練好基本功,上好每一堂課,方能呵護好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