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大年輕時為賈府立下大功,卻為什麼淪落到人人厭惡的地步
這個題目,是有問題的。
焦大年輕時,立過什麼大功?“從小兒跟着太爺們出過三四回兵,從死人堆裏把太爺背了出來,得了命”,這是“大功”嗎?他根本算不上對“太爺們”有救命之恩,只不過是盡了隨從的本分。説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才更準確些。
好吧,不管是功勞也好,苦勞也罷,總之他是老資格的忠僕。為什麼會淪落到人人厭惡的地步?
其實並不奇怪,我們生活也常見到這樣的人。
焦大除了“苦勞”之外,並沒有過人的才能——如果有,賈府的“太爺們”肯定會推薦他去當官謀職,至少也在寧國府做個總管。而沒有得到這些職位,只能説明他連管家的才幹都沒有。
如果再發生戰爭,我相信,焦大還會跟着主子出兵,也不會吝於把主子“從死人堆裏背出來”。問題是天下昇平已久,“千年萬年不用武備”,賈家的子弟也早轉文職,焦大哪裏還有用武之地?
沒有適合他的工作,他又自恃老資格,不肯虛心求教、轉業改行、從頭做起,也只好無所事事了。
嚴格説起來,寧國府並沒有虧待焦大。尤氏就“常説給管事的,不要派他事”,不安排工作而享受待遇,就是犯了一般的錯,“賈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樣”,也不予追究。可説是“恩養”了。
但是焦大“老了,又不顧體面,一味的噇酒,一吃醉了,無人不罵”——你“無人不罵”,還能指望別人待見你?還能不招人厭惡?
咦,既然寧府待焦大不薄,他為什麼還要“無人不罵”?他心裏有什麼不平?他遭受了什麼不公平的待遇?
魯迅曾説,焦大是寧國府裏的屈原。這話是有相當道理的。屈原投江,並不是因為自己活不下去,而是憂國憂民,激憤於奸臣當道、君主昏聵。如果他不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以他貴族的身份,和超人的才華,是可以獲得很好的地位的。
焦大當然沒有屈原的身份和才華,但他的老資格,也足以讓他在寧國府獲得超過一般人的待遇。如果他識趣一點,不那麼“無人不罵”,和大家打成一片,儘管愛喝酒、不工作,他的日子也會好過許多。
可是他不能。他看不慣,就要説了來。他知道“每日家偷雞戲狗,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就忍不住要罵。
雖然他也會説“胳膊折了往袖子裏藏”,但他卻做不到。他就是對這些“偷雞戲狗” 感到不滿,就忍不住要揭露出來——其實這些醜事,與他何干?
(楚國的前途命運,與屈原何干?)
在寧國府的從上到下的集體醉生夢死中,“一味噇酒”的焦大卻是一個難得的清醒者。正如屈原所説,“眾人皆醉我獨醒”。
與眾不同是要付出代價的!屈原投江,焦大受到眾人厭惡,是這些與眾不同的清醒者的共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