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戎馬一生中經歷過很多過危機,但其中二次危機差點讓曹操跌倒在地,無法再站起來。其一為起兵初期,曹操以為父報仇之名征討徐州陶謙之時,在後方張邈、陳宮叛迎呂布而差點完全丟失根據地兗州,但最終還是平定兗州,為爭奪天下打下基石;其二為大家熟知的官渡之戰時,與袁紹相持階段,兵少缺糧的曹操差點挺不過去,幸好荀彧的勸導之下,堅持下來最終以弱勝強,反之歷史將會改寫,或許五千年華夏文明中多出一個袁氏帝王家族。這次主要了解一下,曹操如何平定兗州反叛?
曹操起兵東漢選拔官吏的制度沿襲西漢王朝,主要實行察舉制、徵辟制、任子制等等,所謂察舉製為三公九卿、太守等高級官員根據一定標準,將符合道德、品行、才能等方面要求的人才選為官,有孝廉、茂才、察廉等科目;徵辟為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徵聘官員的制度;任子制是任用官員子弟為官的一項制度,如"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即兩千石以上官員,只要任滿三年,就可以任命一個兒子為郎官。
東漢末年皇帝們
由此可見,官吏的任命權掌握在皇帝、中央和地方官員手中而人為因素起決定性作用,自然而然,世家大族和官僚們把控入仕之門,將會任人唯親、任人唯財、任人唯勢。之所以寒門有識之士很難入朝為官,以致於天下衙門都被其子弟和門生故吏充滿,天下輿論也被他們所操控。
故此,身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之後袁紹,就有先天的得天獨厚政治資源優勢,果然其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天下英雄豪傑、有識之士們紛紛歸附旗下,一同共謀大事;相反"贅閹遺醜"曹操就顯得捉襟見肘,變賣家產加上陳留富豪衞茲的資助下,才勉強湊齊五千多人起兵;世家大族子弟,濟北相鮑信還召集到二萬多人,"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相比之下,曹操太寒磣了。
當初,天下諸侯紛紛起兵共同討伐董卓之時,雖然曹操"棒殺蹇碩"、"罷黜八縣長吏,禁斷淫祀。"等政績而贏得良好名聲,但沒有徹底甩掉宦官之後不良標籤。不言而喻,號召力不夠強大的曹操,起初勢單力薄,只能拿到關東軍盟主袁紹任命的雜號將軍-行奮武將軍職位,還是代理的不是正式的。
袁紹
之後,在滎陽汴水被董卓屬下將領徐榮打敗,幾乎全軍覆沒,自己還差點兒丟性命,但是其他諸侯們在酸棗天天聚眾飲酒作樂,只是觀望壓根兒不打算討伐董卓。董卓西入長安之後,各諸侯們撕開臉面漏出其本來面目,互相廝殺,爭奪地盤,如劉岱殺死橋瑁;袁紹脅迫韓馥霸佔冀州;袁紹命令周昂襲擊孫堅豫州大本營陽城等等。
此時,曹操自覺實力不足不與諸侯爭鋒,改變思路,攻擊作戰力弱的"非專員軍人",先東進打敗黑山軍白繞,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從而至少有了立足之地,之後又打敗於毒、眭固黑山軍,接着進入兗州打敗青州黃巾軍,"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編其中精兵組成"青州兵",之後自領兗州牧,總算有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根據地,從此挺起胸膛與其他諸侯分庭抗禮。
張邈、陳宮反叛起初,曹操沒有去老家招募兵,而是到好友張邈地盤-陳留郡招兵買馬,由此可知,倆人關係多麼鐵,張邈此時為陳留太守,且陳氏家族是兗州世家大族;還有兗州名士陳宮,當初劉岱被黃巾軍斬殺之後,就是他和濟北相鮑信等極力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故此被曹操視為心腹。
陳宮
但是,隨着"外來户"曹操勢力的增強,不可避免發生新舊勢力利益衝突,兗州本地頭蛇張邈就不樂意了。當時,正好被董卓打敗而成了光桿司令的河內太守王匡返鄉招募兵卒,想東山再起,王家也是兗州本地世家大族,相互有需求的王匡和張邈一拍即合打算組建聯盟。
梟雄曹操怎能卧榻之側讓人酣睡,絕對不能姑息張王聯盟的恣意生長,於是聯合王家仇家胡毋氏家族,讓他們攻擊斬殺王匡,從而搖籃裏扼殺張王聯盟。
當初,兗州泰山人執金吾胡毋班與大鴻臚韓融、將作大匠吳循被朝廷派遣,遊説關東軍解散聯盟之時,被大舅子王匡所殺,於是本來的親家胡毋氏和王氏反目成仇。
還有,陳留人邊讓,善於辯論、辭賦,建安七子之一孔融齊名,東漢第一名士蔡邕,向大將軍何進親自寫信稱讚邊讓之才,並多次提拔他,可謂是兗州大名士。當時,天下大亂而邊讓辭掉九江太守職位回老家陳留,才華超眾的他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裏多次輕視和貶低,終被曹操所誅殺。
張邈
王匡和邊氏之死引起兗州舊勢力的騷動,誰敢斷定今後王匡和邊讓的遭遇不會落到自己頭上?曹操的魯莽行為引起公憤,加之,曹操征討徐州之時,"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的殘忍屠殺行為,招致性情剛直的陳宮等有良知人們的反感,於是陳宮聯合張邈、張超兄弟,逢迎呂布反叛。
平定兗州張邈等叛迎呂布之後,郡縣紛紛響應倒戈,在荀彧、程昱、夏侯惇、棗祗等人的拼命努力下,僅僅保住鄄城、範、東阿三城,聽聞後院起火之後,曹操馬上停止征討,返回兗州。
曹操到兗州之後就進攻屯駐在濮陽的呂布,對戰中呂布先以騎兵衝擊,青州兵潰散,曹軍大亂,曹操墜馬燒壞左掌,之後兩軍對峙百餘日,因蝗蟲災禍,缺糧食,各自撤退。此時,袁紹派使者要"連和"其實就想控制曹操於麾下,處境困難的曹操還真想採納袁紹建議,在程昱的勸導下未答應。之後,曹操逐步打敗呂布,張邈和呂布東奔劉備,途中張邈被自己屬下被殺,留下張超帶家族駐守雍丘,不久被曹操攻取,誅殺張氏三族,終於平定兗州,同年曹操被天子拜為兗州牧。
呂布
以上為《三國志》記載的平定兗州過程,可以認為曹操完全憑自身力量搞定,但陳琳所撰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卻説是袁紹打敗呂布而曹操終平定兗州,到底是哪個正確呢?
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鋭,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 故九江太守邊讓,…… 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徵,金鼓響振,布眾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 《為袁紹檄豫州文》按檄文中口氣,袁紹認為曹操有才能任命為其"爪牙",但曹操愚昧短見,冒失行動而"數喪師徒";又分兵給予曹操,修整隊伍,表為東郡太守、領兗州刺史;又發動兵馬,征討呂布終"布眾奔沮"而曹操重新掌控兗州,果真是如此嗎?
陳琳
其一,《三國志·武帝紀》記載"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衞茲分兵隨太祖。"在滎陽汴水之戰中,確實曹操被徐榮打敗,幾乎全軍覆滅,支援曹操的只有張邈,沒有其他諸侯支援。此時,袁紹屯駐在河內也未曾派過兵,與徐榮打仗的是曹操自己招募的五千人馬為主,所以汴水之戰中沒有袁紹支援,但曹操"數喪師徒"是事實,然而未必是袁紹的"爪牙"應該同盟者更為切確吧。
其二,在汴水之戰中曹操幾乎全軍覆滅而到揚州招兵,《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温、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當時周昕、周昂、周喁,周氏三兄弟均為袁紹的"爪牙",説明袁紹"分兵"於曹操是確實存在事情。
且《會稽典錄》記載"曹公起義兵,周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由此可知,周昕不止一次支援過曹操,從而推測曹操在東郡、魏郡征討黑山軍白繞、於毒、眭固之時,袁紹應該給過支援,但《三國志》中無相關記載,然而有這樣記錄,"還到龍亢,士卒多叛……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此時袁紹正好在河內,説明曹操是投奔袁紹而去。
還由《魏書》記載,可以瞭解到,在龍亢新招募的四千多士兵譁變而曹操只帶五百餘人兵卒投奔河內袁紹,加上中途加入的一千餘人,曹操手上只有區區一千五百人左右。曹操不可能以如此少的兵力打敗數量眾多的黑山軍,"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肯定得到其它人支援,當時曹操與呂布、公孫瓚、袁術已經鬧掰,在此地區能支援的只有袁紹而已,故此檄文中袁紹給曹操"分兵"是事實,還有表曹操為東郡太守人確實為袁紹,之後曹操自領兗州牧。
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 《魏書》東郡地圖
其三,謝承《後漢書》記載:"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果真如此,還是一家之言?根據下列史書記載推測,當時張邈、陳宮在濮陽叛迎呂布,反叛初期陳宮渡黃河佔據軍事重鎮東郡治所東武陽,然後再想由倉亭津渡黃河攻打東吳,但是程昱派遣騎兵,在倉亭津阻擋而無法渡黃河。
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 《三國志·張邈傳》 布軍降者,言陳宮欲自將兵取東阿,又使氾嶷取範,吏民皆恐……昱又遣別騎絕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 《三國志·程昱傳》但,之後袁紹任命臧洪"徙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佔據東武陽,且任命時間上應該在曹操圍攻雍丘張超之前,説明東武陽地區由袁紹勢力控制,不再由陳宮控制,那麼就説明一件事情,袁紹派遣臧洪驅趕陳宮反叛勢力。
太祖圍張超於雍丘,超言:"唯恃臧洪,當來救吾。"……洪聞之,果徒跣號泣,並勒所領兵,又從紹請兵馬,求欲救超,而紹終不聽許。超遂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 見洪辭切,知終不為己用,乃殺之。 >>> 《三國志·臧洪傳》由此可知,在曹操平定兗州之時,袁紹至少派兵攻佔東武陽地區,還阻擋臧霸去救援張超等於是間接支援曹操,之所以平定兗州過程中袁紹支援曹操是確鑿的事實,但是有沒有真給五千士兵就不能肯定。
曹操
結語曹操迎天子許都之後,升遷為大將軍,天子想拜袁紹為太尉,但袁紹官職在曹操之下,覺得很恥辱大怒説,"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於是曹操害怕而把大將軍職位讓位於袁紹;共討董卓初期,張邈直言責備袁紹而袁紹懷恨在心,於是指使曹操殺張邈,但曹操拒接。可是,張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側面反映出當初曹操確實在某些方面上"聽命"於袁紹,掌控在袁紹手中。
故此,起初曹操起兵之時,袁紹不是單單在平定兗州中支援過曹操,此之前支援肯定不止一次,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身為曹魏後繼者西晉著名史學者陳壽,在撰寫史書過程中肯定有些忌諱而不能明寫有損曹操形象的有些羞於見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