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一個挽救民族危亡的偉大帝王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
上面的詩句是曹操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悲慘景象的真實描述。其實這種景象從東漢末年,一直延續到南北朝結束,歷時390多年。“八王之亂”敲響了西晉的喪鐘,南北對峙,使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五胡亂華”差一點演變成“五胡滅華”,使漢民族面臨亡種亡國的危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期間,羣雄逐鹿,戰亂不止,人口鋭減,土地荒蕪,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真正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國家在呼喚統一,百姓在呼喚和平,歷史在呼喚英雄照亮民族前程。這時楊堅來了,他代周建隋,登上了皇位。南征北戰,勠力討伐,於開皇九年滅陳後,徹底結束了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中國的再度統一。楊堅僅就此一項功績,也值得大書特書。他真正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稱他為“救世主”也不為過。
隋文帝楊堅畫像
但他的歷史功績如果僅止於此,可能還談不上偉大。他不僅能夠打江山,治天下也是頭頭有道,步步出彩。
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達,人民安居樂業,史稱“開皇之治”。
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比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早1000多年。改革地方官制,將地方行政三級機構簡化為兩級機構州縣,減少了國家負擔,減輕了百姓負擔,提高了辦事效率;
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打破了官宦世族壟斷國家政權的局面,為寒門子弟的前程打開了一扇大門,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改革律令,廢除嚴刑峻法,頒佈《開皇律》,尤其是建立死刑複核制度,意義重大;
在軍事上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使平戰結合、兵民結合,防止了權臣擁兵自重,減少了國家軍費開支;
改革土地制度,在全國推行均田制,再加上減税等措施,使得農業生產力空前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上升。通過“義倉”的集聚,糧食充盈,直到唐朝建立二三十年後還沒吃完;
設置“義倉”以備饑荒之年,頒佈&34;的仁政,使全國人口在十幾年內暴增了490萬户,是“户”啊;
在北方積極恢復漢文化,在統一南方後積極吸收南方士人來對胡化文化進行改造,使得北方“胡化”之風得以緩解,為後來唐宋漢文化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文帝陵泰陵
在對外關係上,有兩件事可以見證當時隋朝的強大。
一是隋朝是唯一讓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隋朝與倭國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而到後來所謂的盛唐與日本則變成了國與國的關係。
二是隋朝剛建立時還要面對一個胡族強敵——突厥。隋文帝一改歷來強攻的方式,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利用其內部矛盾使突厥變成兩個部落分而治之,使其徹底臣服於大隋王朝,給楊堅獻上&34;的桂冠。而唐朝剛建立時還要向突厥稱臣呢。
以上所列舉的楊堅所做的這樁樁件件可都是大事!可見其文治武功絕對一流。
要説楊堅的人品,也絕對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絕無第二人。他一生只有孤獨皇后一個妻子,四十餘年同甘共苦,愛的真摯熱烈,歷經千年沉澱,依然柔情動人。他不求奢華,不講排場,一輩子只有一處宮殿,每頓飯只要一個肉菜。要求自己死後實行簡葬,其陵墓連盜墓賊都不願光顧。這些不要説是一個帝王,就是一個普通人也是人之上品,難能可貴。
隋文帝陵封土
隋朝在建國時的那樣一種爛攤子上,用了短短的37年打造了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登峯造極的全盛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家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其影響,後來唐朝的很多制度也不過繼承和發展而已。沒有隋朝,就不可能有後來所謂的盛唐。隋朝以後的任何一個帝國,都能看到隋朝的影子!
美國曆史學家邁克爾·哈特這樣評價隋文帝:“隋朝的軍隊拖延阻止了周圍異族的強大與崛起,為盛唐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唐太宗繼承了隋文帝創立的國家體制以及政治經濟制度,終於造就了中華盛世。而同期的西方文明,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隨即陷入了分裂,古羅馬文明消失,歐洲從此再未統一。而當時的東方文明,在漢帝國崩潰後,正是因為有了隋文帝,中國重新走向了統一的道路,華夏文明從此遠離了被滅亡的危險。”隋文帝由於對中國的統一和華夏文明的延續做出的卓越貢獻,被歷代西方史學家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隋文帝陵墓碑
如果沒有隋文帝,中國混亂、分裂的局面肯定還要繼續。如果沒有隋朝的出現,也許中國會變成兩個國家,因為南北分裂了數百年,幾乎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北方胡化嚴重,民族認同感已經大大弱化。真正在亂世中統一中國的帝王,只有秦始皇嬴政和隋文帝楊堅。而秦始皇是對本民族的離亂的統一,楊堅還肩負胡族對漢族的分裂的統一,其意義和影響比秦始皇要大得多。
因此,認定隋文帝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應該是實至名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