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八)公孫南下-

文:小A斯蒂芬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在上一篇中,我們講到陽城爭奪戰最終以袁術一方的勝利而結束。但是這並不能代表袁紹爭奪豫州的失敗,因為他當時完全有能力和實力來繼續爭奪豫州。畢竟他還擁有許多豫州以及南陽出身的士族階級的支持,這一點可以從袁紹幕府謀士的組成中簡單的分析出來。比如淳于瓊、郭圖和辛評都是潁川人;比如許攸和逢紀都是南陽人。這些人當然更願意留在豫州一帶發展。這些人也都有能力成為袁紹在豫州新的代理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後來許攸的叛逃恐怕也和這件事有一定的關係。

所以,個人猜測,袁紹爭奪豫州並不是失敗了,而是他的發展方向改變了。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在史書記載和猜測中大概有兩點。一個就是袁氏家族內部的調解。另一個則是袁紹自身發展方向的轉變。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雖然,以袁隗和袁基為首的洛陽城袁氏家族已經被董卓滅門,但是在袁氏的老家汝南汝陽,一定還存在着許多在袁氏家族中擁有一定威望的遺老遺少。在他們的眼中,袁紹和袁術的這種“窩裏鬥”的行為是極其危險的,也是必須要予以阻止的。所以我感覺他們不可能坐視不管,一定會出面從家族內部進行調解。這就會發生一場針對袁紹和袁術之間矛盾的,袁氏家族內部的秘密談判。

雖然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過這場談判的存在,事實上他也不可能出現在歷史記載當中,我也拿不出任何的證據來證明這場談判的存在,但是我依然相信他的存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一個政治地位極其強悍、影響力非常龐大的家族的正常存在的意義,也可以很好的解釋袁紹為什麼後來在袁術去世之前再沒有過南下的野心。我認為這正是這場談判的成果。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從後來袁紹和袁術的發展方向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他們分工明確,各不相擾。袁紹主要是在北方,以冀州為中心,波及到幷州、幽州、青州以及曹操所代理的兗州。而袁術則以南陽和九江為中心,波及到豫州、荊州、揚州和徐州,猜測中袁術應該還有益州的發展規劃,只不過有生之年未能夠實現。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袁紹和袁術的勢力範圍是以兗州和徐州為緩衝地帶,將關東的土地南北分割為二,等於是南北瓜分了關東地盤。如果發展順利的話勢必會形成兩個獨立的袁氏家族大領主或者稱為袁姓公國。假如這兩個袁姓公國能夠順利的被袁紹和袁術所建立的話,加上當時還尚在人世的董卓所統治的關中地區,就形成了一個最初的“三國”模式。

當然以上純屬個人猜測,並不具備史料支持。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

袁氏家族內部既然做出了這種安排,而袁紹又在這個時候獲得了北方出現變故的重要情報,於是就順其自然的選擇了向北發展,這也就是第二點,袁紹自身發展方向發生了轉變。

袁紹的這種轉變,起源於北方幽州境內一個軍閥的崛起。這個軍閥就是“白馬將軍”公孫瓚。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公孫瓚,字伯珪(另記作伯圭),遼西令支(今河北省遷安市)人,出身遼西公孫世家,年輕時師從於名儒盧植。雖然因為母親地位低賤,長大後只能出任門下書佐這樣的小吏,但是憑藉着自身條件的優越與能力以及不斷獲得的奇遇,最終做到了遼東屬國長史的職位。

所謂的“

而所謂的遼東屬國長史,就是朝廷委派負責管理遼東屬國境內烏桓人的長官,但是這只是個副長官。據史料記載,屬國境內的正長官被稱作屬國都尉。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雖然公孫瓚只是個副長官,但是卻擁有了兵權,應該就是在這一時期公孫瓚憑藉着對烏桓人民的高壓統治創下了“

公元187年,也就是漢靈帝中平四年,正是以邊章、韓遂為首的涼州羌亂如火如荼的時期。為了平定這場叛亂,當時負責平叛的後車騎將軍張温錯誤的決定徵調幽州遼東屬國的三千烏桓突騎,並指定公孫瓚為“

所謂“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當公孫瓚帶領這支部隊走到薊中的時候,由於朝廷拖欠糧餉過於嚴重,導致這些烏桓人出現逆反情緒並不斷出現叛逃的現象。就在這個時候,一直得不到張温重用的前中山相張純和前太山太守張舉,決定聯合烏桓丘力居等部起兵造反。這就是當時震驚天下的張純張舉之亂。

這場動亂歷時數年,波及到幽、冀、青、徐四州,導致北方連年征戰,影響深遠。雖然在公孫瓚的不斷打擊之下,這場動亂最終還是得到了控制,也成為了公孫瓚平步青雲的跳板。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據《三國志》記載,公孫瓚以平叛的軍功受到朝廷的嘉獎,被封都亭侯,遷中郎將,並依然兼任屬國長史的職務。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個人猜測,公孫瓚當時應該是有志於幽州刺史位置的,但是朝廷認為一味的軍事壓制並不能徹底解決這場烏桓亂局。只有軍事和恩德共同施加才是讓烏桓人再次歸附安定的最佳辦法。

於是朝廷就派遣了在北方少數民族中“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但是這件事卻讓公孫瓚極為的不滿。一方面“

雖然這隻能算是一種猜想,但是我依然相信,這正是公孫瓚“

所以公孫瓚一直都並不配合劉虞的施恩政策,雖然表面上維繫着劉虞下屬的地位,但是憑藉着自身的軍事實力與存在,公孫瓚實際上掌控着右北平郡以東的幽州領土,造成了幽州境內《雙王共治》的分裂局面。

不過,由於劉虞的制約,畢竟還是讓公孫瓚的發展陷入到停滯不前的狀態。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就這樣,時間來到公元189年,也就是中平六年。在這一年裏發生了兩件影響東漢歷史走向的大事,一個是漢靈帝駕崩,另一個就是董卓進京主政。由於董卓進京之後任意的撤換皇帝,引起朝廷中各個集團對利益分配的不滿,於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即初平元年)爆發了關東義軍聯盟討伐董卓的戰事。

正是在這個時候,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

也就是説公孫瓚在名義上是參加過討伐董卓的義軍聯盟的,並且也的確引兵進入到了冀州。這是《三國演義》小説中將公孫瓚算作十八路諸侯之一的根本原因。

從後來公孫瓚率領步騎兵兩萬平定渤海郡黃巾入寇的情況來看,公孫瓚這次南下冀州至少是帶了兩萬的人馬。而這麼大規模的軍事調動,這麼遠的距離(從公孫瓚屯兵的右北平郡一直到冀州安平郡,中間要經過漁陽、廣陽、涿郡,以及冀州的河間國),很難説不是出於幽州牧劉虞的授權,至少也會是默許的狀態。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劉虞作為東漢宗室,擁有很高的威望與地位。雖然他可能並不願意正面支持關東義軍聯盟的“勤王”之舉,畢竟這種行為是有着造反之嫌疑。但是他利用公孫瓚作為自己的代理人來參與到關東義軍聯盟的行動當中,還是極有可能的。這應該才是公孫瓚南下的初衷。只不過這種初衷隨着時勢的改變而發生了轉變。

當公孫瓚領兵來到冀州安平郡的時候,董卓已經在孫堅的攻勢下西撤關中,關東義軍聯盟實際上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可是這種情況是公孫瓚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種情況代表着公孫瓚這次率兵南下在還沒有撈到任何的好處和利益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打道回府了。以公孫瓚的性格來説這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對於公孫瓚本身來説,既然已經從遙遠的右北平南下來到了冀州,即便是沒有得到任何的政治利益,也不能空手而回,也總要想辦法彌補一下自己在軍費錢糧上的損失。這應該就是《三國志袁紹傳》中記載“

也就是説公孫瓚在安平郡應該是做出了類似於“抄略”的行為,才導致與韓馥軍隊的交鋒。不過這件事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種説法,這就是袁紹密邀公孫瓚南下襲擊韓馥的説法。

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

這段記載最初出自於《英雄記》中,按照這段記載中的説法,公孫瓚之所以南下是因為袁紹寫信的秘密邀請。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當時的袁紹是關東義軍聯盟的盟主,又與劉虞保持着較好的關係,所以是很容易和名義上劉虞的下屬公孫瓚接上頭,説上話的。更何況公孫瓚南下是以討伐董卓的名義,理論上是必須要聽命於袁紹這個盟主的。個人猜測袁紹會以許諾官職的方法來拉攏公孫瓚,這一點在後面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過程中我們還會再次講到。

所以公孫瓚南下後襲擊韓馥的安平郡,並非完全出於偶然或者是被迫,而是有預謀、有機遇之下的利益抉擇。

韓馥的部隊被公孫瓚打敗之後,袁紹就派人前往冀州,去遊説韓馥。這就是逢紀所説“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在這兩個人中,一個是袁紹的外甥,可以增強韓馥對其的信任感;另一個荀諶,一定是一個能辨之士,可以增強袁紹方遊説話語的力度。

這段遊説韓馥的過程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有記載,但是細節略有不同,《後漢書》中的記載更為全面。現全文引用如下:

《後漢書袁紹傳》:“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個人感覺,這段記載中的情況應該是屬實發生過的。高幹、荀諶等人遊説韓馥的這番話,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屬於實情。無論是“

可是,很明顯韓馥還沒有進入到亂世爭霸的狀態之中,或者説他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他只想做一個太平天下的臣子。這是他的性格所決定的必然結局。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於是韓馥就這樣決定交出自己冀州牧的寶座,並希望如高幹、荀諶等人所説,得到袁紹的庇護“

那麼在亂世爭霸戰爭中決定關鍵所在的究竟是什麼呢?韓馥能不能如願以償得到袁紹的庇護呢?

請看紀傳體三國評傳自媒體,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的後續文章,為您繼續解讀!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6月9日。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77 字。

轉載請註明: 陽城爭奪戰背後的故事—袁氏家族內部和解猜想,決定三國最初形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