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公孫瓚的真實關係是什麼 公孫瓚和公孫度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劉備公孫瓚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各路英雄紛爭天下。當時袁紹、曹操、劉表與袁術、孫堅、公孫瓚這兩夥人是主要的兩大陣營。那時候的公孫瓚立足於北方,擁兵數十萬,加上東北那邊的地理環境的優勢,所以當時的公孫瓚很是令人矚目。

劉備

公孫瓚和劉備是同窗好友,曾經一起在盧植的門下求學。當時劉備因為見公孫瓚比自己大一些,所以用兄長稱呼公孫瓚。後來公孫瓚被舉孝廉,出任遼東屬國的長史,遷為涿令,劉備本身就是涿縣的人,所以此期間二人交往甚密。後來征討董卓的時候,劉備被黃巾軍所迫,便投奔已經是中郎將的公孫瓚去了。日後二人一起與青州刺史田楷對抗冀州牧袁紹,因為劉備在戰鬥中屢屢建功,所以被封為平原相。

公元前193年,公孫瓚和袁紹罷兵,與幽州牧劉虞結怨,公孫瓚打敗劉虞將其殺死,並在此控制了幽州。但是劉虞的殘兵殘將對公孫瓚很是不服氣,一直在和公孫瓚膠着。劉備當時積極援助徐州,得到了陶謙等人的器重,當時劉備的手中幾乎沒有什麼兵力,但是陶謙很是慷慨地幫助劉備,所以劉備便在恰當的時機投奔陶謙的門下了,後世有的史學家認為劉備的行為是在背叛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根本無暇顧及劉備的情況,也就隨他去了。

後來公孫瓚在與袁紹的界橋之戰中慘敗,公元199年,公孫瓚被袁紹逼迫得殺妻兒後自殺。其部下趙雲投奔劉備,劉備的實力日漸雄厚。

公孫瓚為什麼失敗

公孫瓚從小便是優越家庭,即使是母親的地位卑賤,也最終當了個郡中小吏。而且他為人正直,聰明伶俐,對人也是禮讓三分。最終也是獲得了涿郡劉太守的賞識,最終還抱得美人歸,得到了劉太守的女兒。不斷的發展壯大,最終做到了中郎將,並且勇猛善戰,一步一步的對抗這北方遊牧民族,戰績輝煌在邊疆也是赫赫有名。

公孫瓚

正是由於公孫瓚過於好戰,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大因素。眾所周知,軍事上的失敗必然有政治、經濟原因的主導,政治上,首先,袁紹集團雖説不上政通人和,但是人才眾多,有許攸,田豐等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而公孫瓚周圍大多為武將。所以在計謀方面輸於袁紹太多,公孫瓚單憑一介猛夫之力,根本沒法和袁紹抗衡。

再者,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擁有很強悍的政治號召力和行為影響,在袁孫征戰之中,輿論大都會指向公孫瓚,所謂師出無名;公孫瓚的策略不是很到位,雖然他和袁術等大將為同盟,但是盟友幾乎是幫不到他的忙。反過來看袁紹,即使當時只有曹操一個盟友,卻給了公孫瓚很多的壓力。

最後是經濟,袁紹當時是在冀州,是當時東漢人口最多,經濟也是很繁華,經濟最繁華的富豪之地,而公孫瓚的幽州是在內蒙一帶的山西,人口少環境也不利,資源更是不夠,這也一方面的降低了公孫瓚的軍隊戰鬥力。這次戰役是公孫瓚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之處,也是這次戰役,最終使得公孫瓚死在了袁紹手中。

公孫瓚和公孫度

公孫瓚是三國時期的貴族子弟,字伯珪,遼西令西人。公孫瓚長得很好看,而且聲音洪亮很受當地劉太守的賞識,被招收為女婿。但是因為他的母親地位比較低賤,所以一開始只是在郡中當個小吏,被太守招為女婿後,逐漸做到了中郎將。

公孫瓚

公孫度是東漢末年遼東地區的軍閥,字升濟,遼東襄平人。因為少年時期和他的父親在玄菟郡居住所以做了個玄菟小官吏,後來被升為尚書郎、刺史,最終被罷官。公孫度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割據遼東,使得遼東地區在漢末三國的戰亂時期,得到短暫的安寧,大大推動了當地的生產和文化的發展。

公孫瓚和公孫度雖然都是公孫氏,根據《三國志》的記載,二人出生地相隔甚遠,書中並沒有記載二人存在血緣或是親族上的聯繫。歷史上二人都是頗有歷史影響的人物。公孫度利用偏居東北的自然環境,建立公孫氏政權,公孫度執政期間,中原形勢混亂,戰火紛飛,社會生產被嚴重破壞,公孫度大力招納中原的流人,積極開展恢復生產秩序的政策,開發建設東北的南部地區。

公孫瓚在歷史上是以作戰英勇,威震邊疆著稱,被稱為白馬將軍。一生之中征戰南北,前期的公孫瓚取得很多次勝利,塞外敵人聽到白馬將軍這四個字都會聞風喪膽,而後期的公孫瓚性格殘暴,沒有政治信念,在戰爭中殘害百姓,變得很貪婪,鬥志也不如年輕的時候,而且貪圖享樂,最終走向失敗,被袁紹逼得殺妻兒後自殺身亡,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公孫瓚部下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割據北方的重要人物,字伯珪,出身貴族,娶了當地劉太守的女兒候氏為妻,為人英勇善戰,自己組建了一個善於騎射的一個輕騎,都騎着白色的馬,所以人稱白馬將軍。擁有軍兵數十萬,聲震塞北。

公孫瓚

公孫瓚的部下中有很多和公孫瓚一樣英勇的熱血男兒,如公孫範、白馬義從、劉備、趙雲和一些公孫氏族的子弟都曾長期甚至一生追隨公孫瓚。

公孫範是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瓚最初起兵攻打袁紹的時候,公孫瓚是袁紹最懼怕的敵人,所以袁紹將自己的渤海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範企圖巴結公孫範,但是公孫範帶着渤海的士兵去投奔公孫瓚去了,這大大地強盛了公孫瓚的實力。此人在後來和公孫瓚在與袁紹的界橋之戰中和和公孫瓚一起敗走。

白馬義從是公孫瓚早期自己組建的一支小部隊,該隊伍中的人都善於騎射,因為公孫瓚在多次的戰隊中深深瞭解到一支精鋭騎兵可以發揮的巨大威力,加上公孫瓚本身特別喜愛白色的馬,所以白馬義從便統一騎乘白馬,並且為了表達部隊的忠心,白馬義從的隊員都會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

在三國的歷史上,白馬義從就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三國的長空,留下過短暫的輝煌。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實力強大在射程上佔有很大的優勢。這支曾將讓匈奴人聞風而逃的輕騎被譽為東漢第一輕騎,不過最終白馬義從被鞠義的八百先登所破,輝煌不再。

公孫瓚和趙雲

趙雲是三國時期被劉備稱為“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的英雄。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使用的兵器是亮銀槍,他的師父是童淵,學了一個名叫“百鳥朝鳳槍”的絕技,下山後自創一個“七探蛇盤槍”英勇無比,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一個百萬軍中,取上將頭顱,如探囊取物的英雄。

聶遠飾演的趙雲

初平二年,趙雲率領常山郡一部分的士兵投奔了公孫瓚,自此一直在公孫瓚麾下,直至公孫瓚敗於袁紹自殺身亡,才改投劉備,便一生一直追隨劉備,《三國演義》中有很多關於趙雲的記載,如“兩扶幼主”、“掃蕩西川”、“漢水之戰”、“千里走單騎”等,都被後人廣為稱讚。

趙雲追隨公孫瓚的時候,劉備也衣服在公孫瓚那裏,趙雲曾一起和劉備出征,劉備很是賞識趙雲,後來趙雲因為兄長去世便向公孫瓚請求回家,劉備很是不捨趙雲。《三國演義》中記載趙雲投奔劉備是在劉備被曹操打敗投靠曹操的時候遇見趙雲,趙雲從此追隨劉備。

史料記載趙雲在公孫瓚那裏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因為公孫瓚自己本身就驍勇善戰,並且有自己組建的“白馬義從”。而趙雲到劉備那裏後,大多是做一些押運糧草,保護劉備家小的工作,並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麼神勇。

不過總的來説歷史上對趙雲的評價還是很高的,稱其實三國五虎之三,有的史學家更是稱趙子龍是繼呂布後的第一猛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7 字。

轉載請註明: 劉備公孫瓚的真實關係是什麼 公孫瓚和公孫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