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説謝謝你,因為有你,温暖了四季。”春節放假前夕,在上海市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聾兒康復科的教室裏,大班小朋友們正表演着節目,唱歌、跳舞、朗誦樣樣精通。經過系統化、精準化的康復後,這裏95.3%的聽障孩子能夠順利進入普通小學,和健聽的孩子一同成長。
當記者初次來到上海市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聾兒康復科時,感覺與普通的幼兒園沒有什麼不同。下午兩點半,小朋友們剛剛結束午睡,老師細心地幫小朋友佩戴好助聽設備,隨後一個個小可愛就“上線”了。
由於春節臨近,教室裏也是充滿了喜慶的氛圍。託班小朋友在教室裏“放鞭炮”,而大班小朋友則在教室裏舉行了一場簡單的“文藝匯演”。小朋友們各盡才藝,唱歌、跳舞、朗誦樣樣都行。今年6歲的蔡豐羽擁有天使般嗓音和不錯的音準,平時興趣愛好廣泛,是班裏的“文藝擔當”。一首《聽我説謝謝你》作罷,就有小朋友自告奮勇要唱一首《蝸牛》來“比一比”。
“這些寶寶都經過了長時間的聽覺口語康復訓練。”上海市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聾兒康復科主任李永勤介紹,聽覺康復是指對聽力障礙者的聽力補償與重建效果進行科學、全年的評估,然後制定和執行個別化康復方案,同時進行監控的過程。
“孩子佩戴輔聽設備後一般先讓他們察知到自然界聲音的存在,觀察他們的反應確保他們能夠聽得到。隨後讓他們感受各種聲音之間的不同,再慢慢地建立音意之間的聯繫。”李永勤告訴記者,孩子聽覺能力的發展也經歷了四個階段,從察知、分辨、識別到理解螺旋上升,內容則是各有側重。
目前,在上海市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聾兒康復科內有150餘名0-6歲的孩子,開設了與普通幼兒教育相接軌的課程,並增設英語、舞蹈、合唱、烘培等興趣特色課程。自1999年開展聾兒康復工作以來,已經對近千名聾兒進行聽力康復。
在中心內有一個大眾比較陌生的職業——聽力師。他們會為孩子們進行助聽器驗配、耳模製作、人工耳蝸調試、聽覺評估,構建了孩子們進行聽力康復的基礎。此外,還開設了言語矯治、聽覺口語等康復教學課程,幫助聽損幼兒積累豐富的聽覺口語感受,促進其聽覺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全面發展。
從前,聽力障礙往往意味着一輩子“開不了口”,只能通過手語與人交流。現在,隨着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設備的普及,聾人的命運也隨之有了轉機。目前,新生兒中聽障的發生比率在千分之1.5左右,及早發現及時介入往往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託班小朋友袁梓豪是一個雙側人工耳蝸寶寶,在剛來中心時,他只能説單音節字或者疊詞,且是無自主意識的仿説。短短的一個學期的系統性康復,袁梓豪已經可以口齒清晰地表達自己意思。
“孩子越早佩戴輔聽設備,及早進行康復干預,對他言語功能的恢復越有利。”李永勤強調,家長在發現孩子可能有聽力障礙時,一定要及時確診,及早干預,以免錯過孩子康復訓練的“窗口期”。(汪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