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銀子都是怎樣的?專家:表面佈滿污垢和牙印,白送給你都嫌髒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經典

現在的古裝劇越來越重視人物造型和服裝,劇中的角色也都是年少英俊,鮮衣怒馬。可是,這些古裝劇都有一個共同毛病,就是對一些古代的生活細節十分忽視,讓人看了之後有一種非常尷尬的感覺。比如像《長安十二時辰》這樣,能夠想起用“鸚鵡杯”喝水的劇組,在現在來説已經算是相當敬業了。

在古裝劇中,最常出現的一個橋段,就是劇中的某位大俠在酒樓吃飽喝足之後,扔下一塊閃閃發光的銀錠轉身就走。而店小二們除了彎腰恭送大俠一路走好之外,既不給大俠找零,也不查驗一下銀子的真假。這樣的畫面看起來好像非常自然,可是仔細想想總覺得不對勁。要是古代的酒樓都這樣做生意,那恐怕開不了幾天就倒閉了吧!
不給大俠找零,這一點也還説得過去,畢竟大俠們都是不缺錢的主。可是店小二不查驗銀子真偽,這就有些讓人迷惑了。如果這大俠給的銀子萬一是假的,那酒樓豈不是要損失大了?可能有人覺得奇怪:怎麼,難道古代的銀子還有假的?事實上,古代的銀子不但有假的,而且通常偽造得十分逼真,一般人還真的很難分辨。

很多人可能覺得古代的銀子都是那種很白的大銀錠,實際上古代的銀子除了銀錠之外,可以説是各種形狀的都有。而且,這個銀錠也不像人們想的那樣光滑白皙。按照文物專家們的説法,古代的銀子表面通常都是佈滿污垢和牙印的,這樣的銀子恐怕送給你都嫌髒。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銀子會佈滿污垢和牙印呢?這些牙印其實就是古人查驗銀子真假留下來的。

在明朝之前,白銀相對來説是非常稀少的,所以價值也比較高,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銀子,銀子的流通範圍也比較有限。直到明朝中後期白銀大量流入之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才逐漸開始使用銀子進行交易。一直到清朝,白銀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不過,這也僅限於大額交易才會使用銀子,平時的日常開銷大多數還是用銅錢支付。至於黃金,那就更加珍貴了,古代絕大多數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

既然銀子的價值那麼高,當然也就會吸引一些不法分子進行偽造。古代摻假的銀子很多,但並不是像人們想的那樣,用跟銀子非常相似的鋁來假冒。在電解鋁沒有發明之前,鋁在古代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古人在銀子中摻假,主要還是在銀子中添加錫或者鉛。這樣造出來的假銀子,經驗不足的人是很難分辨的。
那麼,古人又是怎麼查驗銀子真假的呢?這個辦法主要有三種。

古人判斷銀子的真偽,主要還是從銀子的外觀來判斷,也就是銀子的鑄造工藝。古代銀子的特徵通常是蜂窩和絲紋,具有這兩種特徵的一般都是真的。當然,僅僅是這一種方法肯定還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聽銀子的聲音。聽銀子的聲音主要是為了防止包殼假銀,對有疑問的銀錠,拿另一個銀錠相互敲擊,如果有空心聲或破聲應該就是包殼銀錠。

除了上面這兩個方法之外,古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牙齒試探銀子的軟硬程度,也就是把銀子放嘴裏咬一下。因為銀子的質地偏軟,是不是真的用牙齒一咬就知道。這就跟現在很多商販收錢之後,在手裏甩一下就能辨別真假是一個道理。因此,古代的銀子在長期的流通之後,表面都會佈滿牙印,這些牙印裏面時間久了就會積滿污垢。

現在人們在博物館參觀看到的銀錠,還是經過表面處理的,就算是這樣仍然能夠看到一些黑色殘留物。由此可見,在沒有清洗之前,古代的銀子該有多髒。對於愛乾淨的現代人來説,恐怕白送給你都嫌髒。不過,這也只是説説而已,畢竟誰還能嫌錢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