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如今人們總喜歡將德國作為世界優秀國家與民族的典範,不僅僅是因為德國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擺脱出來,以世界大國的姿態立於民族之林,更是因為德國在二戰後表現出的敢於承認歷史錯誤的態度,獲得了世界的原諒與尊重。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同樣的,德國人不為承認二戰時納粹所犯下的罪行而感到羞恥,在談論那段歷史時更是直言不諱地説,就算曆史上不存在希特勒和納粹黨,或是希特勒在1939年二戰爆發前就去世,德國也依舊會發動二戰。不是因為好戰,而是當時的德國,已經被欺負得無路可退了。
並不是説納粹發動二戰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歐洲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説法:“德國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爾賽。”為什麼這樣説呢?眾所周知,一戰後,為了最大程度地限制德國,戰勝國以《凡爾賽和約》作為束縛德國的鎖鏈,另一方面,英法等戰勝國則幸災樂禍地瓜分了德國所有的殖民地。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同時,和約對德國軍隊的限制也非常嚴苛,根據規定,德國陸軍規模不準超過10萬人,不準生產坦克裝甲;海軍則不準超過1.5萬人,各種艦艇總數加起來最多隻能擁有36艘,還不準發展潛艇。至於空軍,則是想都別想。
除此之外,戰勝國還規定在萊茵河西岸要有協約國駐軍15年,東岸50公里的範圍內則作為軍事真空區。這樣一來,沒有了軍隊的保護,家門口還駐紮着敵國軍隊,如果哪個國家哪天看德國不順眼,想要欺負一下,德國政府除了“嚴正抗議”外什麼事都做不了;換句話説,德國老百姓最起碼的安全感都被剝奪了。其實,對於這一系列做法,也並非所有戰勝國的人都感到振奮。英國有位國會議員就對此表示強烈抗議,他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導致德國這樣一個優秀的民族出現可怕的仇外情緒,最終會摧毀和約。這名議員名叫温斯頓·丘吉爾,可惜並非所有人都像他一樣擁有遠見。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更要命的是,德國面臨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孱弱,經濟的崩潰則是最為致命的。《凡爾賽和約》讓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產地和一半的鋼鐵基地。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煤炭、鋼鐵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達水平的最基本要素。另外,德國每年還得支付給戰勝國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另有26%的出口收入則被強行剝奪以兑現。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決定在一戰末期投降,就是因為這場世界大戰將國家財富消耗得一乾二淨了。20億看起來並不算多,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國家來説,這樣一筆賠款是天文數字。有趣的是,一戰後德國曾存在的“魏瑪共和國”是一個完全沒有共和黨人的共和國,當時德國選擇共和制並非因為民眾的民主意識提高,而是因為帝國在覆滅後,舉手無措的德國人只能無可奈何地效仿戰勝國的政體,以此取悦對方。
因此,一提到“魏瑪共和國”,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貧窮、面臨崩潰”,那麼,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經濟問題,已經嚴重到什麼程度了呢?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1923年,魏瑪共和國的經濟崩潰已經到了無藥可救的程度,1美元可以兑換4萬億帝國馬克。在當時,買一個麪包要1000億馬克,一升牛奶需要3000億帝國馬克。筆者記得歷史課本上有一張照片:當時德國家庭主婦寧可直接燒馬克生火做飯,也不願再花錢去買柴火。在人人都是“億萬富翁”的時代,大部分人卻連一口飽飯都沒得吃。
更慘的是,當時德國社會失業率相當高,僅2年內就有600萬人失業,佔社會人口總數的1/10,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通常,一個家庭只有一個能掙錢的勞動力,經濟的困難已經帶給了這個民族生存危機。所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便不難想象了。1930年9月14日,有640萬德國選民將選票投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和希特勒;3年後,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很快又成為國家元首。在這段時間裏,德國的經濟確實得到了快速恢復,就業率甚至一度接近100%。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如今,德國人在回憶起那段歷史時,總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先天不足的德國式民主最終產下了一個怪胎,反而造就了專制獨裁,這真是民主的悲劇。不過,站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來看,當時窮困潦倒的德國百姓也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味,在人人都吃不飽飯的時代,那樣的選擇多半也出自無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7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人堅信沒有希特勒也會打二戰 若不反抗, 民族就完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