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女研究生下鄉“闖關”促扶貧

下鄉扶貧的經歷,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生朱文超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來自江蘇鎮江的城市姑娘決定:報考選調生,奔赴廣闊的農村天地大展拳腳。

作為學校第五批研究生助力團成員,2020年6月,研究生學習期間攻讀“農村發展”專業的朱文超,奔赴陝西省合陽縣王村鎮掛職科技副鎮長,開啓了一段接連“闖關”又有聲有色的青春歲月。

農學女研究生下鄉“闖關”促扶貧

朱文超與當地社區幹部交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

初到王村鎮,鎮黨委領導分配給朱文超一些數據錄入、撰寫新聞稿的基礎工作。對她這個文科生來説,這些“幹起來得心應手”的工作,很快讓她躲進了“舒適圈”,直到一次學校老師的“發問”。

掛職第一個月結束時的座談會上,學校扶貧辦王增信副主任對朱文超説:“你們人文學科生,要思考自己在基層能做什麼?”這樣的問題直抵朱文超內心――“是呀,半年多掛職時間,到底能做些什麼?自己既沒有能指導農業生產的技術,又不會設計農業園區規劃,難道就只能當一名文員嗎?彔彔數據,寫寫新聞稿……”

人無實幹難成事,朱文超決心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農學女研究生下鄉“闖關”促扶貧

朱文超與合陽縣王村鎮南王社區村民一起包糖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

但是,第一次走上“前線”的朱文超就“敗下陣來”:上門走訪包片聯繫的貧困户,巨大語言差異造成的“溝通障礙”成了擋在她面前的“攔路虎”。尷尬中,她只好求助同行的當地幹部幫忙“翻譯”。

“這次經歷對我觸動很大。” 朱文超説,連羣眾的話都聽不懂,還怎麼開展工作?屬於陝西關中方言分支的合陽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漢語中的古音古語,節奏偏快。倔強的南方姑娘朱文超決意要“拿下”合陽方言。

朱文超主動到便民服務大廳“練聽力”,遇到來辦事的羣眾立刻上前,全神貫注開始隨堂“聽力測試”;遇到聽不懂的,向同事請教;逮着機會就和單位周邊的羣眾“嘮”,與本地同事拉家常。

慢慢地,朱文超興奮的發現“自己能聽懂合陽方言了”。一次值班,她接到電話,當地的一位農村大媽因家中老人贍養問題,與親戚發生矛盾,甚至被對方打傷。詳細瞭解情況後,朱文超立即聯繫信訪部門,幫助協調解決了問題。後來,大媽打來電話告訴朱文超:事情有人來處理了。“那一刻,成就感湧上心頭。”朱文超有些小驕傲:“合陽方言六級我不敢説,但四級我肯定是過了!”

闖過方言關後,朱文超在鎮上的工作開始步入正軌。

對於身處基層一線的幹部來説,加班熬夜是常事、下鄉入户是常態,朱文超也真切體會到了基層工作的辛苦。這些對她來説,“雖有辛苦,但更有甜蜜。”

掛職日記本里,她寫過這樣一句話:“今天收到一根黃瓜,開心!” 這根黃瓜是她包乾聯繫的貧困户給的,雖只有一根,卻讓她感受到了來自羣眾的認可。

這樣的認可,給了朱文超信心和力量。一次下鄉調研中,她瞭解到堯頭社區計劃栽種1000畝金銀花發展扶貧產業,便結合當地的人文社會文化和產品性質,設計出“莘扶花”的品牌名稱――“莘是指古莘國,寓意金銀花來自合陽縣;“扶”是指扶貧產品;這個名稱的諧音,就是“幸福花”。

農學女研究生下鄉“闖關”促扶貧

朱文超當起了王村鎮新興的金銀花產業推銷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供圖

不僅如此,朱文超還聯繫研究生助力團成員劉千瑞設計出品牌logo,撰寫了項目簡介,邀請母校老師赴當地展開技術培訓並幫助研製金銀花飲料。在當地舉辦的農產品加工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她還由科技副鎮長變身成了金銀花的產品“推銷員”,為鄉親們吸引來大批客户資源。

學會了方言、融入了當地生活,鄉親們都把朱文超這些城裏來的大學生當成了自家人,第五批研究生助力團也為當地的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答卷:半年多時間裏,全團累計走訪調研農户295人次,聯繫專家開展技術服務92人次,對接開展基層培訓28場受眾3764人,協助完成規劃項目14項。研究生助力團因此被合陽縣委、縣政府授予農業科技服務奉獻獎。

“在鄉村這個廣闊平台上,我收穫了很多。”朱文超説,半年多的時間過得很快,很多事都是第一次做。“雖然沒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被認可的成就感讓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沒有白學,這樣‘壯筋骨,長才幹,鼓後勁’的經歷是讓我們受益一生的寶貴財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7 字。

轉載請註明: 農學女研究生下鄉“闖關”促扶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