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有人形容娛樂圈瘋了,即使全國絕大多數老百姓都在關注疫情,人們依然會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吃瓜羣眾”,並被“瓜”“砸”到:“代孕”“棄養”……
筆者不太關心娛樂圈明星的私生活——他們的做法自有法律和社會輿論給出公正的評判。筆者想説的是,難道當父母可以如此草率嗎?
很多人認為結婚生子“兒子變老子”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其實不然,成為父母可能不難,但是成為一名稱職的父親或母親卻不是一件易事——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還要有強大的內心,同時也需要智慧。所以,有專家提出,中國的家長應該“持證上崗”。
其實,是否“持證”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每個年輕人在成為父母之前應該對父母這個角色有理性的認識,瞭解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重點是身為父母之後他們仍要保持繼續學習和思考的自覺。
但現實是,太多人稀裏糊塗做了父母,而成為父母之後又完全“跟着感覺走”,以至於,中國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兩種極端。
一種是“用力過猛式”家庭教育。
孩子剛一出生,父母就想把所有的好東西一股腦兒地給了孩子,結果,好好的孩子養成了“寵物”,還沒有經歷風雨,就染上了“嬌”“驕”之氣,“説不得”也“碰不得”;之後,父母又開始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把能想到、能用到的力量強加到孩子身上,“雞娃”的招數無所不用其極,結果,不少孩子小小年紀就要用咖啡提神,本該生龍活虎的年紀卻蔫頭耷腦、暮氣沉沉。
另一種是“完全甩手式”家庭教育。
這幾天,有一件事一直在網絡上發酵,B站的一個UP主孤單地病逝於自己的出租屋內,據傳這個UP主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拋棄了。網上對於這個UP主的身世還有多個版本,人們也無法判別真偽,但是“被父母拋棄”卻觸到了很多人的痛點。
絕對的“棄養”也許極端,但在中國的家庭中“喪偶式”甚至“喪父喪母式”的家庭教育並不少見,有些家庭父親只管掙錢對孩子不管不顧,孩子的養育和教育職責全部扔給了母親,有的家庭則是父母全去忙事業,把孩子交給上一代、甚至交給保姆來養育。
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不少挫折,是為父母曾經的草率和任性埋單。
今年1月,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着,家庭教育將正式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
這是好事。今後,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社會各方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已不只是“家事”,而是成為全社會關注和參與的“大事”。
筆者發現,不少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也在制定各地“十四五”規劃時,提出要建立家長培訓制度。
應該説,沒有什麼課程是萬能的,能讓沒有當過父母的人一下子變成教育專家,但是,掌握必要的知識,至少能讓那些想成為父母的人知道將來將要擔負的責任,提前規劃和準備,減少“生育前草率”與“生育後焦慮”疊加而成的教育悲劇的發生。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