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臨死前下令殺死一女子,多年來無人理解,直到晚清才恍然大悟!

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皇帝中,秦始皇和宋太祖都是開國皇帝,而剩下的兩位則是盛世明君,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努力下,唐朝得以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為之後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漢武帝則更加幸運一些,在他繼承皇位的時候,他的爺爺和父親就已經為他鋪好了路,江山穩固沒有內憂外患,國庫充足沒有財政危機。
皇帝臨死前下令殺死一女子,多年來無人理解,直到晚清才恍然大悟!
看起來前路是一片順遂,漢武帝只需要安守本分,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無功無過但應該不足以名留青史。而漢武帝很明顯不止是想當一個皇帝,他更想名留青史,成為一代明君,被後人歌頌讚揚。那時候北方的匈奴蠢蠢欲動,十分眼紅境內富饒的土地和物資,屢屢騷擾進犯邊境,搞得邊境的人民苦不堪言。而漢武帝面對匈奴的挑釁沒有選擇忍讓,他直接派出大批的軍隊,出其不意地發起了一場延續了四十多年的大規模反擊戰。
這場戰爭最終以匈奴大敗作為結束,匈奴一直以來都在北方稱霸,是北方最為彪悍善戰的遊牧民族,這次慘敗直接導致匈奴只能遠離內陸,向西方遷徙,之後他們又在西方不斷騷擾歐洲國家,這就是後話了。按理説沒有了這些難纏的遊牧民族的騷擾,漢朝應該越發強盛,但可惜戰爭需要大量的物資支持,漢武帝又是一個一心想要開創盛世的皇帝,花起錢來毫不手軟,先祖們留下的鉅額財富也難以支撐。
皇帝臨死前下令殺死一女子,多年來無人理解,直到晚清才恍然大悟!
甚至到後來,漢朝內部已經出現了人口減半的慘烈情況,這成為了漢武帝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後人對他的評價也因此極具兩面性,在評價他的時候有人曾説過一句話,説他是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這句話的意思是説,漢武帝的某些政策與崇尚暴政的秦國十分相像,比如説極盡剝削之事,導致國家內部經濟漏洞巨大,老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漢朝為什麼沒有和秦朝一樣滅亡呢?這就要歸功於漢武帝在思考繼承人方面確實是思慮周全。
他在臨死的時候下了兩道詔令,第一道是立劉弗陵為太子,而第二道則是殺掉鈎弋夫人。按理來説,當時劉弗陵年紀還小,漢武帝死後他唯一的親人就是鈎弋夫人,漢武帝應該要好好把他託付個鈎弋夫人才對。當時沒有人能理解漢武帝在想什麼,也沒有人敢對天子的決斷髮出任何質疑,於是鈎弋夫人就被漢武帝用一個極其敷衍的理由賜死了。
皇帝臨死前下令殺死一女子,多年來無人理解,直到晚清才恍然大悟!
漢武帝一向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賜死別人是常有的事情,根本不足為奇,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甚至受人挑唆對自己的兒子產生疑心,於是一道聖旨要了自己親兒子的命,並且這個兒子十分得他歡心,是大家眼裏最佳太子人選。但就算這樣,基於當時劉弗陵孤立無援的立場,還是有很多人對於漢武帝的這道詔令表示不解,覺得他當時是不是已經神志不清。
漢武帝對於這道詔令的解釋是,如果孩子太過弱小而他母親的勢力很強大的話,朝綱一定會因此混亂,因此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直接殺掉母親,這就是歷史上殘酷的留子殺母政策的前身。漢武帝憑藉自己超前的思想,一眼看到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大局觀,很多人受限於眼前的情況,認為漢武帝所説的一切只是憑空揣測,根本不足為信。而且孩子尚且年幼,讓這麼小的孩子沒有母親的陪伴未免過於殘忍,而且在他長大以後,知道自己的皇位是伴隨着自己母親的鮮血,有多少人能淡然接受這一切?
皇帝臨死前下令殺死一女子,多年來無人理解,直到晚清才恍然大悟!
但是到了清朝,漢武帝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清朝的咸豐皇帝在臨終前指定自己唯一的兒子載淳為繼承人,兒子少的好處就是不會出現什麼兄弟相殘的戲碼。但他有一個不甘被限制在後宮的母親——懿貴妃,她很早就已經表現出想要伸手到前朝的意圖。咸豐很明白這一點,因此也想要和漢武帝一樣,果斷地賜死懿貴妃。但他終究不是漢武帝,他在最後一刻心軟了,也為自己的兒子釀下苦果。這位懿貴妃成了後來的慈禧太后,成為了清政府腐朽的最大幫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9 字。

轉載請註明: 皇帝臨死前下令殺死一女子,多年來無人理解,直到晚清才恍然大悟! - 楠木軒